剧情介绍
你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是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还是养家糊口,创造更多财富?
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答案或许没那么复杂,无非是:
有事没事,卡点上班,摸鱼划水捎带工作。
无惊无险,又到五点,下班之后不谈公事。
理想是理想,现实归现实。
现实中的打工人绕不开的是绩效、考勤、996、007、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
哪怕下班也难保不带情绪回家,背着工作压力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种黑科技可以切割工作和生活的记忆。
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分离,上班全神贯注工作,下班无忧无虑生活。
打工社畜真的可以快乐似神仙了吗?
这部苹果出品,高口碑科幻职场惊悚剧给出了一种可能性——
《人生切割术》
severance
2022.2.18 美国
最早听说这部剧,不论是现用名《人生切割术》,还是曾用名《离职》。
我和你一样都难提起兴趣,自行脑补一场狗血抓马职场宫斗,差点被剧名耽误。
幸好口碑大爆,好剧才没被埋没。
豆瓣8.7,imdb 8.1,烂番茄新鲜度97%,获新鲜认证。
2022开年黑马,实至名归。
主创阵容算不上豪华,称得上良心。
导演是曾主演《博物馆奇妙夜》《拜见岳父大人》等喜剧,转战幕后拍出励志神作《白日梦想家》的本·斯蒂勒。
卡司阵容,汇集一帮冷面笑匠。
亚当·斯科特(《大小谎言》)+约翰·特托罗(《变形金刚》)+克里斯托弗·沃肯(《低俗小说》)。
阴差阳错,这帮“一看就想笑”的谐星,组队拍出的是《黑镜》(前三季)式硬核科幻惊悚。
科幻高概念设定,简单来说是记忆切割。
神秘的科技巨头卢蒙,提供一种朝九晚五、福利优渥的神秘工作。
但只要想加入,必须接受终生不可逆的“分离”手术。
所谓“分离”是对大脑做手脚,将意识切割为“内部人格”和“外部人格”,二者互不连通。
上班切换内部人格,无法想起外面记忆;下班切换外部人格,不会保留工作记忆。
粗看平平无奇地设定螺蛳壳做道场,延伸出一场资本、科技与人性撕扯的黑暗寓言。
>>>>“分离”阴谋
首先介绍一下主人公,马克。
三年前,马克的妻子在一场意外中去世。
为了每天能有8个小时逃避亡妻之痛,马克选择加入卢蒙公司。
马克隶属于宏观数据精检部门。
工作轻松,环境清净,职场和睦毫无勾心斗角,隔三差五还有团建休闲。
妥妥的理想工作。
直到最近,马克的上司兼死党佩蒂突然失踪,马克升任为部门主管。
与此同时,一个四仰八叉趴在会议桌上的女人突然被吵醒。
女人记不得自己是谁,也想不起为什么躺在这里。
正在她惊慌失措时,马克走了进来。
他介绍女人叫做赫莉,刚刚完成分离,顶替佩蒂加入部门的新员工。
一无所知的赫莉对眼前的一切陌生、恐惧。
跟随马克的入职培训,她带领观众,揭开这家公司的神秘面纱:
卢蒙公司历史悠久、神秘莫测。
公司内部,四处可见创始人雕像,人均会背创始人语录,标准的邪教企业文化。
他们的工作是宏观数据精检,说人话就是将混沌无序的数字分类排列。
分类依据是什么?别问,问就是“感觉”。
“看到有些数字会让人感觉不安、恐惧,把它们挑选出来”,你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这份工作有什么意义?别问,问就是没意义,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所有员工封闭在一栋没有窗户、迷宫般复杂的大楼里,部门之间不允许接触。
唯独行政部可以破例,凌驾所有部门之上。
行政部拥有特权,不需要分离,负责监督员工在公司内外的一言一行。
赫莉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为什么,为什么会误入一家如此疯狂奇葩的邪教公司?
她本能地逃离这片是非之地。
可不论她怎样挣扎,总是“鬼打墙”般又回到了大楼。
在一次次碰壁中,意识到卢蒙的真正面目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对于培训新人屡屡受挫的马克来说,生活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下班买醉,一个陌生大叔突然凑到马克身边。
他自称佩蒂,离开公司后恢复了记忆,掌握了卢蒙不可告人的阴谋,只能向死党求助。
面前陌生男人说得热闹,生活中“外部人格”的马克只觉得眼前的疯子吵闹。
他把这场遭遇抛诸脑后,却遭到卢蒙公司的介怀,卷入阴谋漩涡。
马克、赫莉两条故事线会如何交织?理想的技术带来的怎么都是噩梦?
不剧透,欢迎在剧中找到答案。
>>>>技术、资本与人性的博弈
《人生切割术》没有天花乱坠的恐怖噱头,也别指望妖魔鬼怪大尺度特效。
整体气质看似轻松诙谐,而又无法忽视惊悚感暗流涌动。
在司空见惯的日常与深不见底的邪恶间摩擦碰撞,捕捉那股微妙的不协调感。
《人生切割术》讲究利用视听语言做文章。
卢蒙公司主要取景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未来主义的建筑风格和逼死强迫症的对称构图,营造出剧集整体抽离的超现实质感。
办公室内部,主题色黑白灰绿,强调空旷、明亮且冷淡的复古科技感。
极端理性的块面线条切割空间,象征工作的去人性化冷漠疏离。
对称构图,韦斯·安德森看了会沉默;极简美学,库布里克看了会哭泣。
办公室外部,则恰好相反。
主题色黑白红黄,强调沮丧、落寞但尚有人情的余温。
下班后的马克总是刻意打破对称构图,自然光源下朦胧模糊,象征生活的无序混沌。
在这套视听语言的规则中,赫莉的调度总显得格格不入。
一头扎眼的红发,躲在画面的边缘。
色彩、构图乃至工位细节,都在暗示角色“闯入者”身份,体现细微的恐惧张力。
从她的视角出发,引出剧中围绕“分离”,对技术、资本以及人性的思考。
其一,技术的失控。
“分离”手术,乍听梦幻,细思恐极。
分离的实质,在于创造双重人格。
对于外部人格,人生再也不需要工作,记忆只剩寻欢作乐。
可对于内部人格,人生就是永不停止的工作。
困在不见天日的大楼,如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沦为时空循环里的囚徒。
望不到头的工作将人性扭曲、理性失控,异化为永不停转的机器。
如果说《西部世界》诠释的是机器如何变成人;
那么《人生切割术》演绎的就是人如何变成机器。
资本的终极剥削,不过如此。
其二,资本的陷阱。
了解“分离”本质,自然会对背后耸人听闻的恶意倒吸一口凉气。
代表观众视角的赫莉自然也察觉到这份工作的荒唐,绞尽脑汁摆脱困境。
比如说,直愣愣冲出大楼。
门外早有行政部候着,花言巧语哄骗外部人格回头继续工作。
“武”的不行换“文”的。
她了解到公司有一条人性化规定:只要内、外人格同时提出申请,便可以辞职。
矛盾在于,公司禁止将“工作记忆”带出公司。
大楼进出电梯配备“编码识别器”,能够像金属探测仪一样,探测文字符号。
内、外人格无法沟通,外部人格对内部遭遇毫不知情,永远不会主动辞职。
赫莉只能寄希望于让外部人格了解自己的遭遇。
她试过把纸条揣口袋带出、把纸条吞到肚子里“走私”,甚至是将文字写在两个胳膊上。
方法巧妙,可还是逃跑,失败,逃跑,失败……
一次次碰壁,直到被行政部盯上,按照规定送到“休息室”。
她被迫重复道歉,直到行政部觉得她是“认真的”。
当然,只要离开公司,外部人格一点也不会记得遭受过的精神虐待。
表面上梦幻理想的工作,实际是滴水不漏,将人性玩弄鼓掌的资本陷阱。
正如剧中所言:
“好消息是地狱只是人类变态想象力的产物。
坏消息是凡是人类能够想象到的,他们都能创造出来。”
其三,人性的剥离。
看到这里,如果你已经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对资本操控人性的手段提高警惕。
坦率地讲这也算不上多创新,反乌托邦题材千篇一律,无非又陷入屌丝逆袭的俗套。
千方百计辞职的赫莉,终于以自残相逼换到了录像向外部人格传话的机会。
当她以为终于逃离魔窟,没想到下一秒又回到了公司,收到外部人格信息:
“我理解你对被迫承受的生活感到不满,但我们最终都得接受现实。”
“我(外部人格)是一个人,你(内部人格)不是。
做决定的是我,不是你。”
分离的实质,更像是灭霸的响指,杀死了一半的自我。
内、外部人格的关系是共享身体的同伴,也是毫无记忆关联的陌生人。
就算外部人格知道工作时遭遇折磨,那又怎样?
人们怎么会为从未体验过的痛苦,轻易放弃永恒无尽的享乐?
又有多少人明知如此,依旧会把另一种人格往火坑里推?
说起来残酷,奴役角色的并非科技、资本、谎言……而是自私的人性。
优秀的作品给人享受,伟大的作品给人思考。
《人生切割术》围绕“分离”这门貌似并不遥远的技术,狂开脑洞、推演人性。
这并非是不怀好意地泼一盆冷水,悲观地证明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永远不可调和。
正相反,它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给人思考“工作”的意义。
卢蒙,就像人们常说的“大厂”。
人人声讨大厂加班猝死,人人削尖脑袋想进大厂。
左手是源源不断的生活欲望,右手是不卷就会被淘汰的恐惧。
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没得选择,只有在工作的“潜规则”中让渡自我,换取立足之地。
“分离”作为让渡自我的极限,由极端夸张的想象对观众发出追问:
我们究竟需要让渡多少自我的权利,才能填满怎样的欲望?
扪心自问,假如现实中真的可以“分离”,你又会作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