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第四季

状态: 更新至2017-04-07期

主演: 陶晶莹 刘国梁 章子怡 魏坤琳 福原爱 罗伯特·戴西蒙 姜振宇 爱德华·莫泽 李彦宏 吴恩达 蜜蜂少女队 郑才千 黄健翔 刘嘉玲 徐熙媛 柯洁 郎平 蒋昌建  

导演: 蒋昌建

语言: 国语

首播: 2017(中国大陆)

更新: 2024-04-01 19:32

类型: 爱情片

剧情简介

要想了解更多方面的精彩内容,就能关注我的头条号,金哥等你哦。

大家好,这里是紫金城之巅的《情商故事汇》欢迎各位小伙伴们收看本期的精彩内容。

首先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最强大脑》的官方定位叫“科学真人秀”,“科学”是定语,本质是“秀”,是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单纯。

部分内容不但不科学,甚至反科学,因为科学的意义之一在于揭示神秘背后的真相,而《最强大脑》却时常营造神秘,只为节目效果,很少为观众解释背后的原理,甚至向观众展示一些项目规则下人类迄今无法完成的事。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密节目中秘而不宣的“后台记忆”(也称“提前记忆”、“事先记忆”),第二部分还原选手的真实情况,解读节目中的利益关系。

第一部分-不能说的秘密。

节目中不少项目存在通过后台记忆的方式背题、背物料、背模板的情况,在播出时并未如实告知观众,谜题、记忆与辨识类是重灾区。

我通过分析难度项目,观察选手现场表现,了解以往比赛成绩,以及参考知情人爆料,认为如下(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存在或高度疑似存在未事先告知观众的后台记忆成分:

背题:苏清波“奔跑的力量”、余奕沛“浮藻掠影”、余彬晶“分形之美”、何思慧“爸妈去哪儿”、李璐vschristiane stenger“剪影迷踪”、贾立平vs林恺俊“听音盲拧”、刘健vs johannes zhou“本草之战”、余彬晶 vs marwin wallonius“飞车识图”。

以上项目选手直接背题,降低甚至严重降低项目难度。

其中“浮藻掠影”项目虽然规则允许后台记忆,但选手严重超时,具体情况可参考王昱珩在分答的爆料;“听音盲拧”引发了观众对节目的全面质疑,无须赘述;“本草之战”属于半背题,选手在后台看了88种药方,但现场需要记182种草药的位置;“飞车识图”出现了剪辑穿帮的情况,选手在现场记忆时,80条赛道的编号与实战不匹配,所谓现场记忆不过是做做样子。

背物料:徐灿林“大青衣”、苏泽河“最忆是江南”、于湛“一眼辨山”、刘健vs nelson dellis“蜂巢迷宫”、李威vs苏泽河“一笔一画”、苏泽河vs jonas vonessen“核桃印记”。

以上项目选手事先熟悉了现场要观察或记忆的对象,比如把辨识人脸变成了辨识熟人,降低项目难度。其中“蜂巢迷宫”来自鲍云本人在分答的爆料,若想了解详情请到分答收听。

背模板:孙彻然“盲填数独”、马丁“盲填骑士跳”、潘梓祺“盲填立体数独”、潘梓祺vs马丁“盲填立体数独”。

以上项目纯属故弄玄虚、忽悠观众,选手事先记住一套或多套模板,现场做简单的数字交换。

下面详说以下项目,一一列举证据。

孙彻然“盲填数独”、马丁“盲填骑士跳”、潘梓祺“盲填立体数独”、潘梓祺vs马丁“盲填立体数独”;李璐vschristiane stenger“剪影迷踪”;何思慧“爸妈去哪儿”;徐灿林“大青衣”;苏清波“奔跑的力量”;于湛“一眼辨山”;苏泽河“最忆是江南”;余彬晶“分形之美”。

先从谜题类说起。

前三季节目共出现了五个谜题类项目,只有孙彻然的盲填数独一条龙采用逻辑推理完成(但也不是真数独),其余四项——孙彻然的盲填数独、马丁的盲填骑士跳、潘梓祺的盲填立体数独、潘梓祺vs马丁的盲填立体数独均由后台背诵模板完成,现场通过简单的换算报数即可,解题方法在此:

盲填数独 大家一起玩转“盲填数独”。

盲填骑士跳研究了一下骑士跳,感觉没有数独难▁最强大脑吧_百度贴吧(骑士跳部分)回复:最强大脑前两季记忆相关项目汇总_最强大脑吧▁百度贴吧 (56楼,填数部分)。

盲填立体数独盲填立体数独?你也能行!

其实在第一季孙彻然表演盲填数独后就出现了不小的争议,dr魏在微博上作了回应,但并未回答是否背模板的问题,只是强调选手的能力受舞台限制,没法展示完全。

不过前国家数独队队长陈岑女士在博客上为我们提供了如下信息:“严格意义上来说,孙彻然表演的项目并不是数独,所用到的也不是数独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指出该项目对数独推广有意义,国外的《最强大脑》中也有选手进行同样规则的表演(来源:孙彻然的《盲填数独》_陈岑77_新浪博客)。

这等于基本承认了背诵模板的解题方式。

孙彻然在随后的国际pk赛中挑战盲填数独一条龙,证明了自己确实有“真盲填”的能力,完成了救赎。至于什么才是真数独,参见数独达人蓝天的科普帖:数独相关知识科普(主要针对最强大脑的路人观众)。

到了第三季,节目组无视此前的争议,又搞了一回所谓的“盲填”。

参赛的两位选手,潘梓祺是记忆特级大师,未闻在数独方面有何造诣,马丁则自称为数独初学者。

潘梓祺在个人晋级赛时尚且要演演戏,将整个背诵过程拖了一个小时之久,到了国际pk赛,双方不顾一切,“火力全开”,马丁甚至仅用时3分半钟就搞定,可见模板背得有多熟练。

数独正式比赛中老手们睁眼做题尚且要花上数分钟之久,他一个初学者闭着眼睛3分半就搞定了?

若非背诵模板而是一个个数字推出来,这种级别的闭目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恐怕连鲍橒也要自叹弗如。

直到第四季,真正的数独才出现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观众们方能真切感受数独项目的魅力。

再来谈记忆与辨识类。

在前三季大量的辨识、记忆相关项目中,有一个项目几乎铁定由后台记忆来完成:李璐vs christiane,stenger剪影寻踪。

项目介绍中的规则是这样的:比赛前100位观众依次拍摄侧面与正面照,选手仅能在拍摄正面照时观察并记忆观众的面部与对应姓名缩写。

比赛时嘉宾选出三个侧面剪影(为了提高难度,额头、颈部被遮挡),选手前往观众区域找到对应观众,在题板上写出观众的编号及姓名缩写。

节目特意指出选手要通过侧面剪影来推断长相,然而在比赛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蹊跷的事情:对第二张剪影,德国选手christiane选错了人却写对了姓名缩写!

这是李璐与christiane各自选的人,相貌差异很大:

"

左边的观众姓名缩写为wyz,右边的观众姓名缩写为wss,差别也不小。

为啥德国选手找错人却能写对名字呢?

可能性一:瞎蒙蒙对了。

假设她记得这100个人的缩写,随便抽一个,这种可能性是1%。

可能性二:存在一个不可告人的过程——选手后台记忆过侧面剪影、正面照、姓名缩写的对应关系。

德国选手通过剪影回忆起了姓名缩写,但把正面照搞错,或者在根据正面照寻找本尊的过程中犯错。

简单地说就是她玩穿帮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证据能够说明这是后台记忆而不是什么“辨识”。

节目中李璐按下计时器、观察三张剪影、跑向观众席,总共仅用时十秒钟,对每张剪影她可以说是“秒看”。

视频在这里,从38分20秒开始:第九期(上)郎朗坐镇中德大战归来王者"复仇。

"争冠军 150306-在线播放-《最强大脑第二季》。

这是李璐奔跑时的镜头(图片不甚清晰,大家可以回看视频并选择超清分辨率),左面李璐的计时器显示1.78秒,右面christiane按得比李璐早些,计时器显示3.17秒:

"

这是李璐跑到第一张剪影的镜头,左面计时器显示2.43秒,右面计时器显示3.81秒:

"

这是李璐观察完毕转身后的镜头,右面计时器显示9.15秒:

"

根据两侧计时器的时间差(1.38-1.39秒),左面计时器此时的时间为7.77秒,减去到达第一张剪影时的时间,得到5.34秒。这说明李璐观察三张剪影+走动+转身,总共才5秒多,即她用每张图1秒多的速度看清上面的细节并记忆

我们分析一下选手的能力就知道这快得太离谱。

李璐参加过2014年世界记忆锦标赛,节目中的剪影和记忆比赛中的抽象图形有些类似。

李璐该项目的成绩是15分钟259个,在当年参赛的中国选手中排名第四,算是不错的。

按照当时流行的比赛策略,我们假定她前10分钟观察,后5分钟复习,总共看了300个图形,最后答对了259个。

据此推算,她在第一次观察时,每个图形的观察及记忆耗时2秒。

抽象图形是这样的(每5个一组,答题时顺序打乱,选手写出原来的顺序,从1到5):

"

剪影是这样的:

"

可见抽象图形彼此间差异比剪影要大得多。

此外,比赛时选手每个图形只需要提取并记忆一个细节(少数为两个)即可,而剪影要看眉骨、鼻子、嘴等等诸多细节,更不用说要据此推理正面长相,因此观察及记忆的耗时应该明显比抽象图形多才对。

于是问题来了,简单的抽象图形她尚且要2秒一个,难得多的剪影她居然能够秒看,除了在后台把侧面剪影、正面照、姓名缩写之间的对应关系背得滚瓜烂熟之外,我难以找出其他理由。

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戴西蒙教授是《最强大脑》的常客,对该项目他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完全无法想象,她们如何能把观众和侧影对应上”。

大家对水哥的神奇本领不陌生,其实他也就看看水,看看折扇,看看叶脉,看看唇印,都是有迹可寻的项目,看什么找什么,算不得什么很高明的功夫。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有人能看dna!

本季第一期中王峰大战小度机器人,根据童年照找本尊,赛后讨论时很多网友提到了第二季的何思慧,她有根据婴儿相貌推测其父母的本领。

不好意思,这个名为“爸妈去哪儿”的项目,在我看来极似后台记忆。

原因如下:

第一,这个项目玄而又玄,震撼力绝不亚于根据声音听出魔方的打乱序列,说得直接一点是特异功能,有这种能力还要dna检测做什么?

婴儿与父母的面孔差异极大,虽说基因来自父母,但可以表达也可以不表达,可以现在不表达将来再表达,更不用说还有来自隔壁老王的可能性。

第二,何思慧是个记忆选手,参加过香港的记忆比赛。

《最强大脑》中出现过大量的记忆选手挑战人脸相关项目,两者存在高度相关性,那么训练记忆力是否对高难度的人脸辨识有帮助呢?

我不否认记忆训练可以提升从图象中捕捉细节的能力,并且记忆比赛中有人名头像项目,但它的题目涵盖各个人种、年龄,且服饰、发型、表情各异,彼此间差异极大,普通人也能轻易分清,与节目中各种人脸辨识项目一比简直弱爆了:

"

因此说进行记忆训练就有望搞定各种高难度人脸辨识,特别是爸妈去哪儿这种玄秘项目,实在难有说服力,更何况何思慧在人名头像上的表现并不好。

第三,何思慧在寻找婴儿父母时站得非常远。可以参考如下两幅截图:

"


"

第四,挑战完成后发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


"


"

神态?神韵?是在说爹和孩子都在嘬吗?

依我看还不如说神谕呢。

"

第五,dr魏加试了一道题,根据父母找出婴儿。

何小姐顺利答对了加试,但过程很有趣,在寻找婴儿时居然发生了与李璐剪影迷踪相同的情况——秒看!

水哥虽然也能秒看,但那是看水找水,在看dna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难怪高晓松这样调侃:

"

第三季只出现了一个人脸相关项目——大青衣,而这个项目与他们的前辈一样颇为可疑。

针对这个项目我着重从难度、选手的能力与实际表现来分析,说明该项目远远难于记忆比赛的人名头像项目,而选手在节目中展现出的能力又远远超出了他参加记忆比赛的表现,甚至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选手要从30张素颜侧脸中选出对应者,这些侧脸都被水流遮挡,选手不得不记忆多个面部细节才能判断,更何况这些人上妆后面容相近,而五官中最容易区分的耳朵在观察记忆时是被遮挡的。

除此之外,选手说他还记忆了演员的身形、仪态。

我们与记忆比赛中的人名头像比较一下。

人名头像:

"

大青衣:

"

明显看出记忆比赛中的头像比大青衣中的30位女子容易区分得多,通常只要一个细节即可。

人名头像的记忆时间有两种,一是5分钟,一是15分钟,这里我们与15分钟项目作比较(5分钟项目也可得到相同结论)。

每个头像对应一个姓一个名,各占一分,对中国选手来说三个字及以上的姓或名通常是不记的,只要搞定了三个字以下的部分就可以拿到将近90分,而迄今为止超过90分的中国选手只有三位。我们对比一下演员的手帕:

"

若要区分并记忆,需要的信息量不见得比两个汉字少,除非选手对这些手帕很熟悉,在后台就已经对它们编码。

徐灿林自2010年以来多次参加记忆比赛,他在人名头像上的最好成绩是2015年香港公开赛的54分。

人名头像在记忆时通常要看两到三遍,第一遍用时10分钟,后面5分钟复习,姑且算他看了80个姓名,那么观察记忆每张脸及对应的姓或名需要7.5秒。

即便是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凯蒂·科默德(第二季中对阵李威的英国女选手),15分钟也才记对200个姓名,第一遍按照10分钟计算每个也要看3秒才行。

可是我们复看一下视频(从1小时18分开始)即可发现,节目中选手对每个人的观察记忆速度极快,通常不超过3秒,更何况演员随时走动,现场有干冰干扰:最强大脑之陈欧接棒郭敬明阿宝送肉包出考题。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选手观察时的距离。青衣登场,徐灿林从第一排右一开始观察:

"

这么远能看清什么?

问题出现了,演员的人脸比记忆比赛的头像难得多,手帕又不比姓名简单,该选手观察记忆演员的速度却比人名头像快得多,远远超出己身能力值!

不怕,我们有后台记忆大法,只要在后台把30位演员的上妆照、侧面素颜照及其对应关系背熟,把手帕上的图案记牢,到了现场把演员和手帕关联起来,并努力看清水流下的侧颜就好。

在第三季节目之后,王昱珩接受了《智族gq》的采访(全文见长报道|王昱珩:最强大脑与自在的心),其中谈到部分选手怀疑该项目造假,理由是该项目的难度超出了世界纪录,王昱珩甚至在选手微信群里上了一堂“政治课”,怒斥后台记忆行为。

分析一下解题方法和难度。

该项目有110个交叉路口,50位跑者从同一起跑区分组出发,每位跑者路径由手环实时生成,全部跑者在15分钟内返回。

选手同时观察大屏幕的跑者轨迹和小屏幕的对应跑者,嘉宾挑选两名跑者,选手正确绘制跑者路径,答对一道即成。

一种解题办法是记住50条线路中转向的交叉点,每个交叉点可以用1-2个数字来编码,每位跑者作为一个记忆宫殿,每个宫殿里有若干地点桩(数量不超过最长路线的转向交叉点个数)。

跑者每经过一个转向交叉点,就把该交叉点的编码放到跑者对应的宫殿的下一个地点桩上。

假定平均每条线路有25个转向交叉点,记忆量共计2500个数字,但与记忆比赛中的随机数字不同,前后转向交叉点之间有规律,给定当前转向交叉点,下一个位置不可能在一个完全无关的地方,因此只能算作15分钟记忆2500个有序数字。

此外,选手并不需要记住所有转向交叉点,每四个连续转向交叉点,如果知道首尾及其中一个就可以推出另一个,所以对于长度为k的线路,最少记住k+1=2个转向交叉点即可,但实战中选手不会如此极端,万一连续漏掉两个位置就无法复原,因此稳妥的方法是记住75%左右,即1875个有序数字。

由于答对一道题目即可过关,真正记住的数字数量又会大大下降。

从记忆量来说,估计约相当于800-1000个随机数字,因此并不比15分钟的随机数字世界纪录(1100个)更难。

但上述分析仅限于记忆量,本项目真正的难点在于,跑者路线同时显现,选手要在50个宫殿中来回切换,并记住每个宫殿里有几个地点桩被放了东西。

这一点与李威的辨变脸有些类似,但辨变脸只有14个宫殿(演员),脸谱依次显现,选手不需要同时观察多张脸谱,而且据李威本人所述,每张脸谱可供观察的时间大约10秒。

可见奔跑的力量对观察的要求比辨变脸高得多,这把项目的难度提升了一个级别,相当于记忆比赛里选手被要求打乱行列顺序观察记忆,以至于完全可以说“难度超出世界纪录”。

苏清波虽然被称为中国记忆“三奇侠”之一,但在数字记忆方面并非一把好手,他的数字项目最好成绩是5分钟256个,15分钟476个,远远低于项目所需的要求。

根据《智族gq》的采访,苏清波采用的是另外一种玩法,把交叉点当成地点桩,将跑者、路线变成图像和数字来记。

刘健驳斥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理由是跑者不会停在交叉点上等着选手来记。

在我看来,即便选手的记忆速度跟得上跑者,这种方法也根本玩不转,因为一个地点桩上放过多的东西会把它爆掉,导致部分环节回忆不起来。

记忆比赛中一个地点桩通常不放置6个以上编码,而本项目在同一个交叉点转向的人很多,特别是距离起点较近的那些位置,绝不止6个,可以把这些桩爆得渣都不剩,能回忆起来简直是超人了。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记者转述有误的可能性,苏清波或许指的是把交叉点当成宫殿,每个宫殿里面有很多地点桩,实战中把第k个在此交叉点转向的跑者编码放到第k个地点桩上。

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记忆量与第一种方法相同,但难点也一样,记忆时要在宫殿中来回切换,而且数量更多,有110个!

此外,这种方法在复原路线图时很麻烦,要把所有宫殿都过一遍。

综上,以选手的能力想真正搞定这个项目是天方夜谭。但我们还要注意小四给选手出的题目,一个2号,一个6号。

第一批出发的这些跑者,路线容易观察,如果节目事先和嘉宾通气,选一些简单的题目,选手记忆时只盯着前面几位跑者,无视后面的人,还是有可能完成的。

如果题目出在中间或者后面,比如一个26号,一个37号,选手都能答对,基本可以肯定是后台记忆。

接下来谈谈第四季的一眼辨山项目。

1月13日节目播出后,一眼辨山项目遭遇了来自测绘界、摄影界众多网友的质疑,尤其是摄影界一位名为高赟鹏的网友,在微博向dr魏询问并与选手于湛展开讨论,揭示了很多信息,在此表示感谢!

下面的分析总结了该网友与我的一些质疑。

"

再来看看整个出题的区域:

"

首先从选手的作答时间来分析。

先来看周杰伦选择的三道题目:

选手回答三道题目的时间仅有7分20秒。

就算知道三道题目对应的等高线长什么样,到这么大片山里去找也不止7分20秒吧?

更何况还要推测拍摄点。因此,选手要么熟悉100个拍摄点,要么熟悉整片山,能够在脑中迅速检索。

接下来是重要的技术分析。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从不同位置可以拍出同样的效果,比如体育比赛中摄影师可以从远处用长焦拍摄运动员的特写,也可以走近用短焦来拍,再比如侦察机、卫星能够拍出同样的效果,然而两者相距数百公里之遥,远远超出题目要求的200米。

在不考虑阻挡的情况下拍摄点应该是一条射线才对,那么仅仅根据一张图片如何判断拍摄点呢?

选手本人是这样的回答的:

"

选手说他模拟眼睛看过去的景象,那么项目中的图片是如何拍摄的?

又如何保证与人眼的观察一致?

我们来看看图片是如何生成的,注意节目中这个镜头:

"

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最左面的图片被放大并形成了这样一幅山体图,可见这是根据三维模型渲染得到的图片,而不是所谓的在山拍山。

"

由三维模型渲染出实景图要设置一部虚拟摄像机,与拍照的本质相同。

选手在未知焦距的情况下,需要假定这部虚拟摄像机就是模拟人眼观察的结果,否则判断就谬以千里了。

35mm镜头被认为是最接近人眼的,然而根据高赟鹏的判断,题目的图片是采用较长的焦段来拍摄的,明显长于35mm。

即便我们假设选手可以想象自己的眼睛与虚拟摄像机的焦段保持一致,问题依旧存在,因为视野不一样。

根据等高线,我在google map上面找到了三道题目所对应的拍摄点,结合google earth模拟人眼观察的实景图(焦距31.2mm),结果是这样的(红框表示题目中显示的区域):

"


"


"

注:第三张图googleearth显示的丘陵地带山体界限不分明,但图中的公路可供参照。

可见人眼的视野比题目中的区域大得多,图片是裁剪后的结果。

问题来了,即使采用同样的焦距,走近了拍然后截取一个大的区域,与走远了拍然后截取一个小的区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在截取比例未知的情况下,即使选手能够调整眼睛的焦距,与虚拟摄像机保持一致,也无法准确判断拍摄点与所摄山体的距离。

除此之外,选手还要考虑拍摄角度,比如第一题、第三题是俯视,第二题是平视。

如此多的未知量,选手在微博上未能给与明确的答复,他究竟是如何挑战成功的呢?

1月18日,dr魏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篇答疑帖,承认此项目存在后台记忆(原文见sina visitorsystem) :

"

不过选手在微博否认自己把答案记下来之后再去做题。

如果真的没记过那100个拍摄点的话,他至少要对项目中的山体非常非常熟悉,看过从大量位置拍摄的图片,这样才能准确估计出各种位置各种角度的图片所对应的拍摄点在哪里。

在1月20日的节目中,来自泉州的选手苏泽河挑战“最忆是江南”项目,观察30位演员与她们手中的伞,随后根据嘉宾指定的演员选出对应的伞。

苏泽河在记忆圈人称“苏神”,从一名记忆小白开始练习八个月就超越了王峰的成绩,在2016年世界记忆锦标赛中获得第三名,并打破抽象图形项目的世界纪录。

此项目与第三季的“大青衣”相似,虽然苏泽河的能力远胜徐灿林,但不得不说这个项目有明显的后台记忆痕迹,疑似选手在后台将演员和伞面记熟,在现场展示的只是观察熟人熟伞并记住两者之间的关联。

证据如下:

第一,选手观察速度过快。

虽然镜头存在剪辑,但仍可以明显看出,选手几乎对所有人与伞都是“秒看”,有些甚至不到一秒一个。

选手在复盘时如是说:“为了确保提取的特征不会在伞折叠时被隐藏,要求自己在每把伞上记忆2-3个信息,但这样的信息数量仍无法保障准确度,所以还是要尽量多记点其他特征”。

然而即便是顶尖记忆好手,也不可能在一秒左右的时间观察并记住人脸与相似度很高的伞上的2-3个信息,除非是熟人熟伞,并且我观察他的表现,似乎不存在对人脸与伞面现场编码的过程,而是简单的联结。

这里有一段二现场花絮:sina visitor system名人堂的一众高手也发现了选手的观察方式不正常。

本项目在人脸辨识方面难度不大,但油纸伞的观察与辨认却是难点。

有网友指出伞头的花结图案差异很大,但窃以为花结面积很小,转动时不易看清,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看清就更难,并且在答题过程中没有任何镜头给到选手把伞翻转过来观察花结,因此推测选手观察的重点可能是伞面靠近伞尖的部分,这个位置转动的线速度不快并且足够大能够看清细节。

第二,选手时间分配可疑。

项目限时6分钟,在记忆比赛中这种快速项目通常只看一到两遍,至多三遍。

如果是纯粹的现场记忆,窃以为本项目两遍为宜,因为演员随时在移动,下次再想看这个人的时候要重新找人,应该先尽可能一次性把演员的脸和伞面细节看全,然后利用剩余时间来一遍复习。

而以选手的观察与移动速度估计能看五遍,既不符合快速记忆项目的常见策略,也不符合本项目的自身特点。

结合证据一,如果他是后台记忆,按这种速度其实只要两分钟就够了,反正时间多的是,后面多看几遍也无妨。

第三,本项目的答题环节莫明其妙。

选手居然被限时5分钟来看嘉宾给他出的两道题,找伞环节却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选手用掉2分半时间来看题和提取记忆也是颇令人费解。

看清人脸需要这么久吗?

前面记忆的时候可都是秒看的。

提取记忆需要这么久吗?

之前伞面也是秒看的,有多少东西需要提取?

此前很多记忆项目选手都是秒答,比如李威vs马劳的像素大战,苏泽河在这里居然要想上几分钟,这时间可以把30个人全都过一遍了,除了演戏我实在找不出其他理由来解释这个环节。

既然答题是演戏,前面的观察记忆部分疑点大大上升。

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如果不是熟人熟伞,选手是否有可能在6分钟内记住30组匹配。

仿照“大青衣”,我们还是与记忆比赛的人名头像进行比较:

"

“最忆是江南”中的演员年龄相仿,种族相同,服饰一致,明显难于年龄、肤色、服饰各异的头像。

对中国选手来说人名头像通常只记忆1-2个字的姓名,而据苏泽河的说法,完成“最忆是江南”每把伞至少要记忆2-3个信息,明显难于1-2个汉字。

考虑到记忆的信息量、人脸与伞面图案的相似度,即便是静态观察,“最忆是江南”的难度至少是人名头像的1.5-2倍,由于共有30位演员,静态下的难度至少相当于6分钟45-60个人名头像。

接下来我们看看选手6分钟能搞定多少人名头像。

该项目有5分钟和15分钟两种,这里我们与时间较为接近的5分钟人名头像比较。当前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为陈智强在2015年创造的49个,其他中国选手无人达到40个,苏泽河的最好成绩是34个,换算成6分钟大丝》下一个个,低于前面所述的45-60个的要求。

“最忆是江南”中的演员年龄相仿,种族相同,服饰一致,明显难于年龄、肤色、服饰各异的头像。

对中国选手来说人名头像通常只记忆1-2个字的姓名,而据苏泽河的说法,完成“最忆是江南”每把伞至少要记忆2-3个信息,明显难于1-2个汉字。

考虑到记忆的信息量、人脸与伞面图案的相似度,即便是静态观察,“最忆是江南”的难度至少是人名头像的1.5-2倍,由于共有30位演员,静态下的难度至少相当于6分钟45-60个人名头像。

接下来我们看看选手6分钟能搞定多少人名头像。

该项目有5分钟和15分钟两种,这里我们与时间较为接近的5分钟人名头像比较。

当前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为陈智强在2015年创造的49个,其他中国选手无人达到40个,苏泽河的最好成绩是34个,换算成6分钟大约是40个,低于前面所述的45-60个的要求。

由此可见,静态观察都已经超出选手的能力范围,更不要说要在走动的情况下观察旋转的伞。

因此如果不是看熟人熟伞,想在6分钟之内搞定全部30组匹配几无可能,这种情况下选手只能去碰运气,祈祷两道题目中至少答对一道。

苏泽河形象与实力兼具,但演技还要稍稍加强才好,能把后台记忆演成现场记忆、毫无破绽才是选手中的“最强大脑”。

下面详细解读余彬晶的“分形之美”。

先说分形是如何生成的(太长不看可以直接翻到下面看有关后台记忆的证据)。

大家应该在高中数学课学过复数,一个复数z=a+i对应平面上的一个点(a,b)。朱利亚集合由如下的迭代方程得出:

f(z)=22+c对于任意的复数z0,我们可以将其代入方程反复迭代得到如下序列zo, f(zo), f(f(zo)), f(f(f(zo))),.…

这个序列可能会发散于无穷大或始终处于某一范围内。

那么分形描述的是什么呢?

对于任意一个复数z0,如果经过上述方程迭代k次后能够逃出一个范围(通常是半径为2的圆),我们把k称之为逃逸时间。

举例:设c=x+yi=0.5+0.5i,下图两条线显示了z0=0.6+0.8i与z0=0.7+0.7i经过方程迭代后的轨迹。

红线迭代3次后逃出该圆,故逃逸时间为3,绿线迭代2次后逃出该区域,故逃逸时间为2。

"

对于平面上的每个点,我们都可以求出它的逃逸时间,然后分配不同的亮度,画出分形图。

逃逸时间越大的点在分形图中越明亮,图形中间的孔洞表示永远无法逃逸的点。

在上述例子中,由于(0.6,0.8)这个点用了更长逃逸时间,在分形图上会比(0.7,0.7)这个点更明亮。

用c=0.5+0.55i生成的分形图如下:

"

c=0对应的分形图是个半径为1的圆(想想为什么),内部的点逃逸时间为无穷大:

"

介绍了分形图如何生成,下面进入正题,为什么说选手是通过后台记来完成该项目的?

注意节目中dr魏提到,分形图相对于x、y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时快时慢,比如前两道题目就处在变化率较低的位置,所以根据选手的答案画出来的分形图与题目差异很小,而第三道题目在变化率较高的位置,所以根据选手的答案画出来的分形图与题目有明显差异。

关键问题在前两道上面,比如说第一题,正确答案是c=0.503+0.181i的:

"

我们将x与y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对比几张图就知道了。

这是正确答案c=0.503+0.181i的:

项目要求误差范围在0.002以内,我们将x减少0.003,超出这个误差,即c=0.500+0.181i:

"

能看出两张图的明显区别吗?

在答题时没有其他图可供对比的情况下,哪怕是选择题,选手能在0.500和0.503两个选项之间选对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在一个巨大的区间内作答。

提供给选手的那些参考值(两个端点与他选看的三个)距离答案都不近,最接近的是c=0.451+0.195i与c=0.521+0.173i,它们长这样:

"

直觉能估计出c介于两者之间并且靠近0.521,然而0.451距离0.521有0.07这么远,能容纳17.5个误差区间[-0.002,+0.002]。

分形图随x、y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变化率的差异巨大(比较前两题和第三题),存在大量未知的可能性,如果不是事先在后台看过,是什么能力让选手确定x就在0.501附近呢?

第二题两个最近的参考值(c=0.401与c=0.609+0.105i)的x之间更是有0.208之遥,中间足足有52个误差区间,而选手的作答距离正确答案居然只有1/4个误差区间!

或许有人认为选手能够根据相邻两个点的明暗程度来作计算,但那要先有坐标眼才行,能从图里看出任意一个像素点的坐标,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坐标作数十次迭代运算,若有这种能力可以同时单挑王昱珩+陈冉冉了。

另一个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三个题目x的变化范围比y要大,根据选手看到的参考值,x与y之间的变化关系近似于线性(注意是x与y的关系,不是分形图与x、y的变化关系),选手连x都能估计得如此准确,对y的估值应该更精准才对。

比如第二题,x从0.401变到1,y从0变到0.301,x的变化率约为y的两倍,如果x能估计到只差0.001,y断无差出0.003的道理。

并且可以注意到选手答题时将y从0.017改动到0.019,如果他真的是根据计算来估值,那么由他看到的几个参考值表现出的线性关系,应该往更小的数去改动才对,改成0.019完全是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最后,选手的身份是记忆大师,这个不用展开说了吧?

只要在后台记住230幅分形图及对应的x、y值即可。

实战中选手的演技还是不错的,比如假装在计算:

"

f(z)=z2+ 0.756,0.484

以及故意把第一题的答案写到容错区间之外再改回来,然后把第二题正确的答案改错。

演技如此精湛,加之项目规则不知所云,答案揭晓过程惊心动魄,真是让人激动万分的挑战!

"

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一下“分形之美”项目选手要背多少图的问题。

方法一:x、y各每隔0.002背一张图,如果记忆绝对的准确并且选手眼力精准的话,对于任意一道题目,可以判断它是否正好匹配记过的一张图或者介于两张之间,保证答对。

x、y取值通常在[-2,2]之间(节目里出现的最小值为-1.5,最大值为1),共计要背400万张图,去除对称也有200万张,即便是记忆大师也完全不可行。

方法二:x、y各每隔k(k>0.002)背一张图,中间的用插值法来估计图形的形状,不保证答对。

记忆量取决于k的大小,假定k=0.02,去除对称后要背2万张图。

可以对比李威第二季的“牛仔很忙”项目,两天背1900个奶牛的花纹。

分形图之间的差异比奶牛花纹小,更难记,而且要记住细节的大小,想搞定2万张图需要一个多月。

插值需要王昱珩那样对大小、比例极其敏感的洞察力才能做准。

方法三:假设选手事先知道题目10组图x、y的变化范围,并且知道x、y的变化为线性。

x每隔0.002一背,利用线性关系求出对应的y,并考虑拟合误差约士0.004,若以0.002为间隔,每个x有5个y与之对应,把这5个y对应的图背下来。

保证答对,但需要眼力精准,能判断题目位于哪两张图之间。

若x的变化范围以0.5计,每组要背1250张图,共计12500张,至少需要20天。

方法四:假设选手事先知道题目10组图x、y的变化范围,并且知道x、y的变化为线性,x每隔k背一张图,中间的用插值法,不保证答对。

相比于方法二,可以将k设置得更细一些,比如k=0.005,利用线性关系求出对应的y,忽略拟合误差。

若x的变化范围以0.5计,每组要背100张图,共计1000张图,需时数日。

与方法二一样要有王昱珩那样的观察能力才能玩,而且由于拟合误差,y可能会差得比较多。

方法五:把10组图对应视频里面出现的全部帧背下来,保证答对。

若x的变化范围以0.5计,步进值为0.001,每组大约有500帧。

要背5000张图,需时一到两周。

方法六:直接背题,保证答对。共计230道题目,一天搞定。

我认为选手是采用第五或第六种玩法来做的,其他几种玩法要么属于需要超级观察力的王昱珩定制版,要么背的东西太多太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

在结束第一部分之前上几幅截图,摘自制片人桑洁2017年2月8日的微博评论,其中“亲爱的桑小洁”就是制片人桑洁,“喜喜福”为节目的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大科学家刘嘉教授。

制片人面对魔方爱好者的质疑,说出了一些有关节目录制的内部消息,随后刘教授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哈哈,差不多就够了”。

“再爆下去,李威等就该坐不住了”。

请大家想想他要表达什么。

"

好啦,本期有关于第四季《最强大脑》的水有多深(上)精彩内容,我就给你们全部讲述完了。

下期,我将会给你们接着讲述有关于情感方面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不要错过哦。

关注我,每一次都会让你们看到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哦。

爱情片最强大脑第四季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最强大脑第四季高清剧照,最强大脑第四季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