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蓝山

最新好看的“罗蓝山”的搜索结果推荐

HD国语

远方的风

主演:王天宇,陈天星,肖龙,黎真承,刘凯,周美君,韩三明,罗蓝山,陈笑涵,贡秋卓玛
简介:假期到了,又到了看电影的时候。端午节假期,已有16部影片定档,甚至比刚过去不久的“史上最挤五一档”还要挤。 但历数过去五年端午节档期票房,最高不到10亿元。这16部影片,会让端午档再创新高吗?还是进一步加剧“档期内卷”? " 端午档影片数量创新高:彭于晏遇上比得兔 作为疫情以来的第一个端午档,2021年端午档有着不同以往的表现,比如扎堆。影片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影片类型更是多样,有悬疑、爱情、动画、体育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彭于晏的新电影《热带往事》,该片位于灯塔专业版一周内地想看榜第一名。这部电影由宁浩监制,新导演温仕培执导。影片以90年代末为背景,讲述了在一个炎热夏夜,一起隐藏在黑暗之中的命案,阴差阳错导致几人命运被永远改变的故事。 彭于晏在片中饰演一个空调修理工人,据说他为接近角色提前减重了32斤。张艾嘉、王砚辉亦在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黄璐主演的电影《夏夜骑士》也是悬疑片,从一个八岁男孩的视角展开一段历险故事,该片曾获得第32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大奖。 " 在关注度上,仅次于《热带往事》的是《你好世界》《当男人恋爱时》。前者是伊藤智彦执导的动画电影,是一个穿越时空拯救初恋的故事。后者由邱泽、许玮甯主演,讲述一段坎坷的爱情故事。同为爱情题材的还有张雪迎主演的电影《暗恋》,其原著小说《橘生淮南·暗恋》曾多次被翻拍为电视剧。 动画电影《比得兔2:逃跑计划》也吸引不少影迷关注,受海外疫情影响,该片曾多次延期。此番上映,还邀请了郭麒麟配音。第一部《比得兔》曾取得1.68亿票房,不知道第二部能否超越。 " 郑恺监制并主演的体育电影《超越》也将上映,片中郑恺增肥40斤,饰演一位获奖无数的“百米飞人”。喜剧片《阳光姐妹淘》由包贝尔导演,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由殷桃、曾黎、张歆艺主演。 此外,还有王姬主演的《候鸟》、重映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动画电影《潜艇总动员:地心游记》《饮料超人》《疯狂丑小鸭2靠谱英雄》,以及《玄夜狐影》《火山地狱》《远方的风》等。 " 缺大片、观众热情不大 今年端午档低迷? 作为三天假期组成的“腰部档期”,端午档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从2015年到2019年,端午档期总票房在6至9亿之间,最高的是2018年,达9.12亿元,与当年五一档(10亿)相差不大。 不过,历数往年端午档影片,会发现进口片几乎垄断了端午档的票房冠军,2019年有《x战警:黑凤凰》,2017年有《加勒比海盗5》,2016年有《魔兽》,2015年有《侏罗纪世界》,2018年的《侏罗纪世界2》一部就收揽7.2亿票房。 " 往年端午档票房也较为集中,能迈过亿元大关的电影并不多,从2015年到2017年,每年端午档都仅有两部电影档期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仅一部。票房较为分散的是2019年端午档,国产片有两部电影过亿,分别是《追龙ii》《最好的我们》。 由此看来,在端午档,国产片的优势并不明显。灯塔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张荣棣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今年端午档上映数量打破历史记录,但缺少往年的进口视效大片,目前预售阶段整体大盘相对较冷,截至6月10日下午14点,6月11日-12日两天的累计预售票房仅为1800万。 张荣棣认为,缺少头部影片带动,观众总体观影热情不大,加上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史上最强五一档”,创造了16亿的票房产出,后续观影需求略显乏力,预测今年端午档可能是近年来端午档票房较低的一次。 此外,疫情对端午档也将有所影响。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通知,对于广州市中高风险地区及实施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旅游场所全部停业。对于其他区域密闭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ktv、上网服务场所等暂停营业。 " 档期大战,谁会是黑马? 自去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愈发呈现一种趋势——“档期内大爆发,档期外静悄悄”。那么,16部影片齐聚端午小长假,这种“片海战术”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票房收入吗?还是竞争更加激烈? 在张荣棣看来,其实电影的数量和票房的关系,在各档期里都比较符合“二八定律”,即80%票房是由头部20%影片带来的,“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影片数量多不会给档期带来更多的票房收入,还是要看头部影片的质量和表现”。 " 他认为,影片扎堆挤档期的原因主要还是想吃档期基本盘,这对于比较大的档期,比如春节、暑期档会比较适用,当然竞争也更激烈。但对于小档期,比如端午档,如果没有头部影片的带动,它的档期效应很难充分体现。 跟五一档相比,端午档多为中小体量影片,且有号召力的演员也较少,那么,哪部影片可能成为黑马?张荣棣表示,目前来看,各部影片在预售和映前热度上差别不大,还需要看映后口碑,是否能形成破圈话题讨论,才有机会打破现在大盘相对低迷的局面,跑出黑马。 记者/袁秀月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乔颖
王天宇,陈天星,肖龙,黎真承,刘凯..
HD国语

谁的青春不热血之深流不息

主演:罗蓝山,王昊辰,皮逸嘉,杨强,
简介:新华社福州5月3日电题:无奋斗 不青春 新华社记者涂洪长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每到五四青年节,我们的耳边和心中总会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走过五四运动以来百年风雨历程,走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峥嵘岁月,走过艰苦卓绝的全民战“疫”时光,一代代中国青年与时代同行、为梦想前驱,谱就了一曲曲奋斗不息的青春之歌。 无梦想,不青春。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梦想无不依托于时代经纬、根植于现实土壤。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偌大的华北容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时候,那梦想饱含血泪;在旧中国连一颗铁钉、一盒火柴都要进口的时候,那梦想饱含不甘;在四十多年前国门打开、眼界放宽的时候,那梦想饱含激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走越近的时候,那梦想饱含力量。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时代的潮流才能熠熠生辉;青春的脚步,只有紧随家国的脉动才能意气风发。 无担当,不青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与总体战中,中国青年更是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共赴危难。在白衣执甲、勇敢逆行的队伍中,有他们;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洪流中,有他们;在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身影里,有他们;在激浊扬清、凝心聚力的斗争中,有他们。青春报国,正在我辈!义无反顾,就在当下!面对疫情汹汹,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让青春绽放出最为绚丽的光彩。 无奋斗,不青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奋斗永远是开启伟大梦想之钥匙。相比前辈,我们拥有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更趋便捷的学习渠道、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同时也身处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稍不努力就可能掉队的大环境中。无论是国家的大发展,还是个人的小目标,都离不开青年人艰苦奋斗。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将奋斗精神融入年轻的血液,我们收获的,必然是无悔青春;迎接我们的,必然是远大前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辉煌的未来需要我们创造。让我们凝聚起亿万青年的蓬勃力量,在伟大梦想的照耀下迈向新的征程!(完)
罗蓝山,王昊辰,皮逸嘉,杨强,

三伏天

主演:黄璐,罗蓝山,田牧宸
简介:来源:中国气象局 俗语说“热在三伏” 伏,指天气太热 宜伏不宜动之意 7月16日 “初伏”开始 又将进入一年中 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 " 那么 “三伏”是怎么来的?为何今年“三伏”是“加长版”?为何“三伏”最热? 古人记载的“三伏”是怎样的? “三伏”饮食习俗从何而来? 一起来看~ " “加长版”三伏足足有40天!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今年的初伏(也叫头伏)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20天。也就是说,今年“三伏”又是一个“加长版”。 ""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这一天,太阳在天上最“高”,理应是最热的一天。但在实际上,最热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个多月后的“三伏天”。 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并不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而是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这样,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只有几摄氏度到十几摄氏度。因此,每天的平均温度就不完全取决于从太阳得到多少热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之间的差,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 " 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但是在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还是相当高;日照不是最长了,但还是相当长。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温度不断升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古籍中是怎样记载"三伏"的? 对“三伏”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史记·秦本纪》:“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对于“初伏”,南朝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说:“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今乃有之。”唐朝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得更为详尽、清楚:“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 明代举人出身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记载说:“伏者何也?凡四时之相禅皆相生者也,而独夏禅于秋,以火克金,金所畏也,故谓之伏。然岁时伏腊,亦人强为之名耳,岂金气至是而真伏耶?《史记》,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则是西戎之俗所名,三代无之也,乃相承至今用之,何耶?然汉制至伏闭尽日,故东方朔谓伏日当蚤归,是犹避蛊之意。今不复然,但历家尚存其名耳。” " 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也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古人在农业书籍中也有记载。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到“小豆”时就记载到:“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初伏断手为中时,一亩用子一斗。中伏断手为下时,一亩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后则晚矣。”这里的“断手”是“断止”“停止”之意,指初伏终了前要完成小豆的播种。 在北方,民间还“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芥菜”的谚语,是说头伏开始种萝卜,二伏种白菜,秋末冬初可获丰收,过了季节可能就会白白浪费种子了。 三伏天不仅气候炎热,而且雨水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冰雹,有些地区还会连下几天暴雨,形成洪灾,古称“伏汛”。农谚“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等都是在提醒人们在炎热的数伏天气里,既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又要重视防汛工作,防止灾害发生。 “三伏”饮食习俗从何而来? 既然三伏天是一个独特的时令,民间自然也会传承下来诸多食俗,形成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北方“三伏”天的传统食俗。 过去,人们感觉炎热的夏季是一大灾难,因而将伏天称作“苦夏”。 入伏之时,夏粮收割完毕,家家有冷酷粮,正好利用这个时候享个口福。而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自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另外,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就被人们赋予了“元宝藏福”之意。 二伏“吃面”,原是指食用“热汤面”。此时新粮入户,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的一身汗可以祛除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除了吃热面,也可以吃过水面,配以黄瓜丝等“面码”,口感清爽,既可以祛暑改火,又能够刺激食欲。 到了三伏,天气开始转凉,但余热还很强,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不舒服了,那些“休伏”的母鸡们经过二三十天的“休整”也开始“工作”了,这时对普通老辈姓来说若吃上一顿烙饼摊鸡蛋,也可算是绝佳的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 既然说“头伏饺子二伏面” 你今天吃饺子了吗? 吃的什么馅儿的?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报
黄璐,罗蓝山,田牧宸

光明行

主演:马东延 庄馨 徐熙遥 石天龙 罗蓝山 赵小锐
简介:" 红 色 经 典 光明行 轻轻的我问高山我问白云 是谁穿过沉沉黑夜寻找黎明 是谁走遍了万水千山 不知疲倦把理想追寻 那是你一把千锤百炼的斧头 那是你一把披荆斩棘的镰刀 只有你一面飘向未来的旗帜 只有你一颗超越自己的心灵 轻轻的我问自己的心灵 谁能历经风雨沧桑永葆青春 是谁在这古老的土地上 赶走贫穷带来幸福繁荣 那是你一把千锤百炼的斧头 那是你一把披荆斩棘的镰刀 只有你一面飘向未来的旗帜 只有你一颗超越自己的心灵 万里光明行大地来作证 万里光明行太阳正当顶 万里光明行大地来作证 万里光明行太阳正当顶 太阳正当顶 太阳正当顶
马东延 庄馨 徐熙遥 石天龙 罗蓝..
高清

三伏天

主演:黄璐,罗蓝山,田牧宸
简介:就着一尾咸鱼,吃下三大碗饭。 临近入伏的小暑,我在北回归线以北,高温在35℃徘徊。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田间。 远方雷阵雨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却盼不来一场台风。 谷子在高温下煎熬,滚热的地堂上,父亲冒着炙烤给谷子翻身,不时把目光注视南方天空升腾而起变幻的云朵,一家人随时准备着抢晒抢收。 风扇吹不凉的三伏天,老人小孩皆发出冗长的叹息,自来水洗碗烫伤了手,闷热的风穿过水泥板的屋子。 犹记小时候,看云识天气,隔夜电台的天气预报有时候也不一定管用,总巴望着雷阵雨能够推迟,最好就是待到午后,甚至晚上,或者没有。 天,不随人愿,过午,就乌云堆积,风刮的有点急。“水来喽,落水喽……”,客家人的语境从来没有说过“雨”,声音此起彼伏,跟热风一样传播,跟雷雨一样湍急,跟爆炒的豆子一样“噼啪”作响。所有人都跑出了屋子,太阳还是很晒,只能在毒辣的烈日下,在上晒下蒸里忙碌起来,简直在火炉里面烤着一样难受。 过去的晒谷场很集中,抢水那会儿一片热闹与激烈,叫喊声很急促,晒的半干的谷子可不敢淋雨,散不了热当晚就抽穗了,于是冒热与雨前那点时间竞赛,搪的很急,扫的飞快,铲谷打包装箩装袋一刻不敢停歇,老人与小孩子也跑出来忙活,每一份力这个时候都很值钱,我觉得“给力”这个词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并不应该算作网络用词,就表现在这一瞬间老人与小孩子给的助力。自家的弄完马上帮助邻居的“落后生”,一时之间忙的不亦乐乎。在如此高温天气里忙碌,那身汗水已经湿透了全身上下的衣衫,人,仿佛是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现在的房子分散,把谷子晒在各自的屋顶或者屋前后余坪,各自为战的时光,母亲大声诅咒她的小叔子,“死哪去了,不知死哪里去了……”,我叔家没有种田,人老是不粘家,用人之际不见人,难怪他嫂子骂他。跑了楼上跑地下,花生在楼顶,谷子在余坪,终究没能抢在雨水到来的那一刻抢回来,遗憾了最后的那两担谷子淋了点雨。 三伏天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闷热,人像在水蒸气里泡着一样,空气热乎乎的,大地一天比一天干裂着,一切绿色的植物在高温的阳光下都焉了,园里的菜半死不活的,必须每天浇水,不然得枯萎死了,现在急需一场雨。打开手机的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的预报已经非常准确了,珠江三角洲雨势诱人,可就是到达不了北回归线以北我的家乡。长江流域的雨势很强,接着它是往黄河流域那边去的,已经是回不来了,所以期盼着一场台风,带来狂暴的雨水,以缓解闷热与干旱。年成不好的极端天气,要么暴雨成灾,要么抗旱救灾,靠天吃饭的农民,越来越困难了。 于是,三伏天在我的印象里,越来越讨厌,乃至我已经不爱夏这个季节,讨厌夏天变成了我思维里的情节,最可恨的是,夏季白天更加漫长,晚上七点半还天透亮的,真应景了那句话,痛苦忧思的时光绵长。 " " " "
黄璐,罗蓝山,田牧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