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屋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尼克·奥弗曼,亚历克斯·沃尔夫,Alex,Wolff,艾伦·伯斯汀
简介: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最近netflix上线一部新剧。 看了之后有观众嗅到熟悉的感觉: 《黑镜》?嗯,《黑镜》台湾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 以下简称《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听上去怎么像……亲子鉴定广告。 别闹,这话是认真的。 说到《黑镜》,最大的特色就是—— 由现实,经脑洞,入人心。 《你的孩子》也一样。 《黑镜》的主题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嬗变,故事千奇百怪。 《你的孩子》的切面更小,把焦点集中于—— 中国式亲子冲突。 千万别怀疑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sir相信世界上哪里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只不过这份爱,在畸形的文化外力下,扭曲、异化。 爱,会吃人。 《你的孩子》一共10集,每2集一个故事。 光听剧情梗概,一个个都让你瘆得慌—— 《猫的孩子》。 阿衍的成绩不好。 每次家庭聚会,就被拿来和各种堂兄弟姐妹比较。 母亲一直在找各种办法提升阿衍的pr值(重要性),但还是经常因为争吵受到丈夫的家暴。 一天阿衍在楼顶发现了一窝可爱的小猫崽。 又发现一个平行世界—— 在那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的pr值就会提升一点。 为了在家族面前抬得起头,为了让妈妈不再吃拳头,阿衍他决定…… " 《茉莉的最后一天》。 一向乖巧上进的茉莉突然跳楼自杀了。 妈妈是名校硕士,为了教育女儿成为家庭主妇,付出了全部,换来这样的结果…… 她悲痛欲绝,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为了寻找死因,她借助一项还在测试的新科技,进入到女儿的意识中。 由此她也看到了,在女儿的眼中,自己是如何一番面目…… " 《孔雀》。 在贵族学校,巧艺一直在伪装白富美。 不敢暴露妈妈是采茶女,爸爸是出租车司机的穷苦出身。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的孔雀对她说话了:我能帮你,但你要付出代价。 巧艺答应了。 她换来了高级生日礼物,换来了中大奖。 但后来她发现,父母也拿她,和孔雀做了交易…… " 《必须过动》。 在未来世界,一切唯分数论。 因为政府会根据孩子的鉴定考试分数,为家庭分配房屋:孩子分数越高,房子也就越豪华。 杨娟曾有一个考得满分的儿子,却意外丧生。 为此杨娟再次“申请”胚胎,生了女儿若娃,想把她按照哥哥来培养,但若娃的成绩一直不高。 杨娟相信,在这个社会,活得丢脸,比死还痛苦。 于是在女儿考试前,她心生一计。 而这时,若娃也发现了妈妈的“胚胎培养手册”,哥哥的去世,似乎并不是一场意外…… " 怎么样,被称为“台湾版《黑镜》”,不是没有道理的吧。 它把温情脉脉的家庭。 解析成了一部惊悚科幻剧。 有网友说:天呐,完全就是我被拆成好几个不同主角的感觉啊! 类似的亲子题材,《黑镜》也有。 第四季第2集,《方舟天使》。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社会的伤害,父母可以为孩子植入可以追踪定位的芯片,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屏蔽掉他们认为的不良信息。 但《黑镜》的讨论止步于使用科技的界线。 而《你的孩子》则把解剖刀伸进了亲情伦理,乃至民族的文化基因。 来具体说说第一个故事—— 《妈妈的遥控器》。 " 妈妈有一柄特殊的人生遥控器。 儿子小伟是国中三年级的学生。 但他却总让母亲失望。 不务正业喜欢画画,即使送他到私立中学,他也总是跟狐朋狗友鬼混,连成绩单都是伪造的。 突然有一天,小伟身上发生了奇怪的事。 每天起床,日历都是星期三。 上学路上,会撞上同一个人;在学校中,都是重复的打闹,玩笑;考试放榜,他上交了伪造的成绩单…… 他的生活,再也走不出星期三。 当他重复了三天,再一次把成绩单交到妈妈手中。 母亲终于开口:“我不是都已经给你三次机会了?” 此话怎讲呢,小伟懵了。 原来妈妈的遥控器,可以让儿子的人生倒带。 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 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 但小伟为什么要伪造成绩单呢? 因为要求苛刻的妈妈,一定不满意他的成绩,她一不满意,就不会让他参加毕业旅行。 “如果是我爸,他一定会让我去。” 是的,爸爸会放他去。 但开明的爸爸,早就因为受不了妈妈的神经质,而跟她离婚了…… 妈妈不管什么毕业旅行,她只要她眼中的“正确”。 于是,她再一次按下了遥控器。 " 小伟几乎崩溃。 但在母亲的眼里,这个遥控器就是“资源”—— 你可以不断、不断修正错误,让你的人生变得完美啊! 你可以重复、重复再重复做几十上百遍试卷,最后考得比所有人都好啊! 这样的资源,你想不想要? 反正最后,小伟成功了,出人头地了,什么都有了。 但他却觉得一无所有。 因为他的人生,完全都不属于自己…… " 剧中不少镜头都值得深味。 妈妈和儿子对话的时候,脸部都处在不和谐的画面边缘。 逼迫感、冲突感呼之欲出。 " 妈妈把一个人偶放进水杯中,看得出神。 像是杯中窥人。 又像是在……养蛊。 " 虽然现实中,妈妈们并没有遥控器。 但我们都被“遥控”过——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做题。 生活在奥数班、钢琴班、游泳班几个频道间来回切换。 还有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想要涂抹和修改那些他们犯过的错误…… 理由? 你太熟悉—— 妈妈是为你好 " 《妈妈的遥控器》,将这种病态愈演愈烈。 在“为了你好”的同时,也杀死了儿子生命中的美好。 杀死他的独立人格。 甚至,“为你好”成了母亲的统治宣言。 要求儿子,向学习和自己“宣誓效忠”。 " 杀死他的初恋。 小伟逃课,在图书馆邂逅了小岚。 俩人认识不久,小岚亲自请小伟到家里做客。 小岚的母亲是画家,父亲是音乐家。 两个孩子,两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 他喜欢上了小岚。 因为只有与她在一起,他才能去想象自由。 直到被母亲发现—— " 在餐厅,母亲看着这两个孩子。 小伟低着头向母亲说道:她妈妈是画家,爸爸是音乐家。 这句话是解释,但也不难听出羡慕。 尽量保持笑容的母亲,继续逢场作戏一样的攀谈。 但她听到的,更多是控诉。 在以前,父母总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而现在,孩子也会藏着这句:“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 不由分说,母亲找出各种借口,阻止二人继续交往。 一个女孩才几岁,就把头发染成那个样子 一看就知道是个不良少女 " 小伟终于站起来反驳。 直到母亲再一次拿出了“遥控器”,按下倒带键。 时光倒流,小岚从没认识他,小岚的父亲也是。 他站在小岚家门口痛心地喊:“叔叔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小伟啊!” 声声刺骨。 直到最后,杀死他的生命。 " 小伟自杀了,就可以逃避妈妈的控制吗? 别忘了,妈妈还有一柄遥控器…… 老实说,sir觉得这样的妈妈(或爸爸)太普遍了。 前不久《少年说》让中国孩子在天台上对家长喊话。 一个男生就说—— 我这辈子 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 苹果和鸡蛋有错吗? 没错,都是好吃、有营养的东西。 那孩子有错吗? 也没错。 错的是一种把人逼到对原本很好的东西(比如苹果、鸡蛋、读书……)产生心理阴影的教育。 但是在亲子关系不平等的社会语境中。 孩子永远说多错多。 家长永远有家长的道理—— 你看你长得这么帅 就是妈妈要你吃苹果和鸡蛋 " 这,不就太像《妈妈的遥控器》? 妈妈每天早上给儿子喝一杯苦瓜汁,做的菜也是炒苦瓜。 儿子吃到眼睛都发绿了。 妈妈却依旧苦口婆心地教育他——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 (每当这种时候,sir就越相信两岸是同根同源的……) 你辩论不过你的父母,不是你太笨,也不是你的父母口才太好。 而是你生活的语境中,根本没有为你提供说出自己心声的话语资源。 我们的传统,讲的是忠孝,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 你对家长和对君王一样,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双方就是不平等的。 你听说过臣子犯了欺君之罪、谋逆罪、大不敬罪。 可你何曾听说过君王对臣子犯过什么罪? 同理—— 你听说过孩子的无数宗罪:叛逆、挑食、娇生惯养、不爱学习…… 可你听说过,父母有什么错吗? 而《你的孩子》说的是,父母也会犯错的…… " 我们总说如何如何教育孩子。 却总是不明白,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教育本身。 正如你无法用脏抹布擦干净窗户,无法用畸形的尺子丈量出曲直。 至今,我们的父母还是学不会这句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怎么能这么说呢,太大逆不道了啊。 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出自诗人纪伯伦的《孩子》(on children)。 哦,对了,人家早在1923年就写出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而我们还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读懂它呢? ps.:最后,希望每个父母,或者以后打算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读一读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哥谭镇民兵排长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简介: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最近netflix上线一部新剧。 看了之后有观众嗅到熟悉的感觉: 《黑镜》?嗯,《黑镜》台湾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 以下简称《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听上去怎么像……亲子鉴定广告。 别闹,这话是认真的。 说到《黑镜》,最大的特色就是—— 由现实,经脑洞,入人心。 《你的孩子》也一样。 《黑镜》的主题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嬗变,故事千奇百怪。 《你的孩子》的切面更小,把焦点集中于—— 中国式亲子冲突。 千万别怀疑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sir相信世界上哪里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只不过这份爱,在畸形的文化外力下,扭曲、异化。 爱,会吃人。 《你的孩子》一共10集,每2集一个故事。 光听剧情梗概,一个个都让你瘆得慌—— 《猫的孩子》。 阿衍的成绩不好。 每次家庭聚会,就被拿来和各种堂兄弟姐妹比较。 母亲一直在找各种办法提升阿衍的pr值(重要性),但还是经常因为争吵受到丈夫的家暴。 一天阿衍在楼顶发现了一窝可爱的小猫崽。 又发现一个平行世界—— 在那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的pr值就会提升一点。 为了在家族面前抬得起头,为了让妈妈不再吃拳头,阿衍他决定…… " 《茉莉的最后一天》。 一向乖巧上进的茉莉突然跳楼自杀了。 妈妈是名校硕士,为了教育女儿成为家庭主妇,付出了全部,换来这样的结果…… 她悲痛欲绝,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为了寻找死因,她借助一项还在测试的新科技,进入到女儿的意识中。 由此她也看到了,在女儿的眼中,自己是如何一番面目…… " 《孔雀》。 在贵族学校,巧艺一直在伪装白富美。 不敢暴露妈妈是采茶女,爸爸是出租车司机的穷苦出身。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的孔雀对她说话了:我能帮你,但你要付出代价。 巧艺答应了。 她换来了高级生日礼物,换来了中大奖。 但后来她发现,父母也拿她,和孔雀做了交易…… " 《必须过动》。 在未来世界,一切唯分数论。 因为政府会根据孩子的鉴定考试分数,为家庭分配房屋:孩子分数越高,房子也就越豪华。 杨娟曾有一个考得满分的儿子,却意外丧生。 为此杨娟再次“申请”胚胎,生了女儿若娃,想把她按照哥哥来培养,但若娃的成绩一直不高。 杨娟相信,在这个社会,活得丢脸,比死还痛苦。 于是在女儿考试前,她心生一计。 而这时,若娃也发现了妈妈的“胚胎培养手册”,哥哥的去世,似乎并不是一场意外…… " 怎么样,被称为“台湾版《黑镜》”,不是没有道理的吧。 它把温情脉脉的家庭。 解析成了一部惊悚科幻剧。 有网友说:天呐,完全就是我被拆成好几个不同主角的感觉啊! 类似的亲子题材,《黑镜》也有。 第四季第2集,《方舟天使》。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社会的伤害,父母可以为孩子植入可以追踪定位的芯片,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屏蔽掉他们认为的不良信息。 但《黑镜》的讨论止步于使用科技的界线。 而《你的孩子》则把解剖刀伸进了亲情伦理,乃至民族的文化基因。 来具体说说第一个故事—— 《妈妈的遥控器》。 " 妈妈有一柄特殊的人生遥控器。 儿子小伟是国中三年级的学生。 但他却总让母亲失望。 不务正业喜欢画画,即使送他到私立中学,他也总是跟狐朋狗友鬼混,连成绩单都是伪造的。 突然有一天,小伟身上发生了奇怪的事。 每天起床,日历都是星期三。 上学路上,会撞上同一个人;在学校中,都是重复的打闹,玩笑;考试放榜,他上交了伪造的成绩单…… 他的生活,再也走不出星期三。 当他重复了三天,再一次把成绩单交到妈妈手中。 母亲终于开口:“我不是都已经给你三次机会了?” 此话怎讲呢,小伟懵了。 原来妈妈的遥控器,可以让儿子的人生倒带。 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 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 但小伟为什么要伪造成绩单呢? 因为要求苛刻的妈妈,一定不满意他的成绩,她一不满意,就不会让他参加毕业旅行。 “如果是我爸,他一定会让我去。” 是的,爸爸会放他去。 但开明的爸爸,早就因为受不了妈妈的神经质,而跟她离婚了…… 妈妈不管什么毕业旅行,她只要她眼中的“正确”。 于是,她再一次按下了遥控器。 " 小伟几乎崩溃。 但在母亲的眼里,这个遥控器就是“资源”—— 你可以不断、不断修正错误,让你的人生变得完美啊! 你可以重复、重复再重复做几十上百遍试卷,最后考得比所有人都好啊! 这样的资源,你想不想要? 反正最后,小伟成功了,出人头地了,什么都有了。 但他却觉得一无所有。 因为他的人生,完全都不属于自己…… " 剧中不少镜头都值得深味。 妈妈和儿子对话的时候,脸部都处在不和谐的画面边缘。 逼迫感、冲突感呼之欲出。 " 妈妈把一个人偶放进水杯中,看得出神。 像是杯中窥人。 又像是在……养蛊。 " 虽然现实中,妈妈们并没有遥控器。 但我们都被“遥控”过——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做题。 生活在奥数班、钢琴班、游泳班几个频道间来回切换。 还有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想要涂抹和修改那些他们犯过的错误…… 理由? 你太熟悉—— 妈妈是为你好 " 《妈妈的遥控器》,将这种病态愈演愈烈。 在“为了你好”的同时,也杀死了儿子生命中的美好。 杀死他的独立人格。 甚至,“为你好”成了母亲的统治宣言。 要求儿子,向学习和自己“宣誓效忠”。 " 杀死他的初恋。 小伟逃课,在图书馆邂逅了小岚。 俩人认识不久,小岚亲自请小伟到家里做客。 小岚的母亲是画家,父亲是音乐家。 两个孩子,两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 他喜欢上了小岚。 因为只有与她在一起,他才能去想象自由。 直到被母亲发现—— " 在餐厅,母亲看着这两个孩子。 小伟低着头向母亲说道:她妈妈是画家,爸爸是音乐家。 这句话是解释,但也不难听出羡慕。 尽量保持笑容的母亲,继续逢场作戏一样的攀谈。 但她听到的,更多是控诉。 在以前,父母总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而现在,孩子也会藏着这句:“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 不由分说,母亲找出各种借口,阻止二人继续交往。 一个女孩才几岁,就把头发染成那个样子 一看就知道是个不良少女 " 小伟终于站起来反驳。 直到母亲再一次拿出了“遥控器”,按下倒带键。 时光倒流,小岚从没认识他,小岚的父亲也是。 他站在小岚家门口痛心地喊:“叔叔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小伟啊!” 声声刺骨。 直到最后,杀死他的生命。 " 小伟自杀了,就可以逃避妈妈的控制吗? 别忘了,妈妈还有一柄遥控器…… 老实说,sir觉得这样的妈妈(或爸爸)太普遍了。 前不久《少年说》让中国孩子在天台上对家长喊话。 一个男生就说—— 我这辈子 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 苹果和鸡蛋有错吗? 没错,都是好吃、有营养的东西。 那孩子有错吗? 也没错。 错的是一种把人逼到对原本很好的东西(比如苹果、鸡蛋、读书……)产生心理阴影的教育。 但是在亲子关系不平等的社会语境中。 孩子永远说多错多。 家长永远有家长的道理—— 你看你长得这么帅 就是妈妈要你吃苹果和鸡蛋 " 这,不就太像《妈妈的遥控器》? 妈妈每天早上给儿子喝一杯苦瓜汁,做的菜也是炒苦瓜。 儿子吃到眼睛都发绿了。 妈妈却依旧苦口婆心地教育他——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 (每当这种时候,sir就越相信两岸是同根同源的……) 你辩论不过你的父母,不是你太笨,也不是你的父母口才太好。 而是你生活的语境中,根本没有为你提供说出自己心声的话语资源。 我们的传统,讲的是忠孝,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 你对家长和对君王一样,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双方就是不平等的。 你听说过臣子犯了欺君之罪、谋逆罪、大不敬罪。 可你何曾听说过君王对臣子犯过什么罪? 同理—— 你听说过孩子的无数宗罪:叛逆、挑食、娇生惯养、不爱学习…… 可你听说过,父母有什么错吗? 而《你的孩子》说的是,父母也会犯错的…… " 我们总说如何如何教育孩子。 却总是不明白,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教育本身。 正如你无法用脏抹布擦干净窗户,无法用畸形的尺子丈量出曲直。 至今,我们的父母还是学不会这句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怎么能这么说呢,太大逆不道了啊。 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出自诗人纪伯伦的《孩子》(on children)。 哦,对了,人家早在1923年就写出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而我们还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读懂它呢? ps.:最后,希望每个父母,或者以后打算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读一读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别把你的思想也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安身 但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安住 因为他们的灵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里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梦中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哥谭镇民兵排长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阿萨·巴特菲尔德,尼克·奥弗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