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之城:纽约黑帮教父落网记
主演:内详
简介:网飞又出硬核大作了。 这回瞄准了一个危险且刺激的题材—— 美国黑帮。 有人说,看懂了美国黑帮,也就看懂了美国。 不信,来看两张图片。 第一张是美国总统山,上面雕的是美国四位总统巨像。 纪念他们为美国建国150年以来作出的支柱性贡献。 " 第二张是《教父》,曾一度排名世界第一的好莱坞电影。 构图与总统山一致,画面中是黑帮家族柯里昂父子四人。 " 《教父》代表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写书美国的一个方式。 而今天鱼叔要说的网飞这部新片,还原了历史上最真实的美国黑帮。 就连教父原型,也身在其中—— 《恐惧之城》 " 说起美国黑帮。 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教父》《美国往事》《好家伙》等好莱坞经典黑帮电影。 " 但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问题: 假。 服务于市场需求,电影对美国黑帮无不过度美化和神化。 通常来说,黑帮成员总是主角。 将他们塑造成重情重义,运筹帷幄的英雄。 " 《好家伙》剧照 执法者往往只是陪衬。 哪怕结局黑帮伏法,也只是剧情需要。 这种模式早已深入我们的集体认知。 而《恐惧之城》,就是为了捅破这层纸窗户。 完全对调了黑帮与执法者的位置。 导演萨姆·霍布金森说: 「大多数黑帮故事,都是从黑帮的角度来讲述,我想从执法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 但这么拍,风险很大。 三年前,网飞原创美剧《毒枭》取景时,工作人员就惨遭枪杀。 因为大毒枭原型的哥哥,不希望自己弟弟的事迹被搬上银幕。 而这一次,镜头揭露的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五大黑帮。 更猛,更黑。 1970年代,美国纽约。 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同时也是被黑帮控制的恐惧之城。 充斥着毒品、暴力、杀戮。 " 纽约黑帮内部的关系网十分复杂,有五大家族。 每个家族都有一个老大(boss); 还有一个二当家(underboss); 二当家之下有十夫长(captain); 十夫长之下还有最普通的士兵(soldier),也就是爪牙。 层级分明,命令自上而下传递。 " 显然,大boss离最底层的犯罪活动很远,也查不到他头上。 这也是调查迟迟未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治标不治本。 逮捕士兵,将他们关进牢里,很快会有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整个黑帮体系,丝毫不受影响。 1979年3月,一场法学研讨会彻底改变了现状—— 「反诈骗及贪污集团犯罪法」被提了出来。 " 这条法律可以将被逮捕的黑帮士兵,与他们的上级十夫长,甚至是老大搭上关系。 再证明士兵的犯罪行为,是接受组织命令的。 便有望一举扳倒整个纽约黑帮。 所以,fbi改变了调查方向。 不再硬碰硬,而是转向暗战。 " 安排五个调查组,分别负责窃听黑帮五大家族—— 甘比诺、博南诺、卢切斯、科洛博和吉诺维斯家族。 " 先从甘比诺家族开始,大boss是保罗·卡斯特兰诺。 黑手党组织的创始人。 也正是电影《教父》的原型。 " fbi锁定了卡斯特兰诺身边一位叫鲁杰罗的士兵。 因为他有前科,所以窃听许可很快就批了下来。 鲁杰罗家中电话信号一直有问题。 " fbi联系了电话维修中心,若接到鲁杰罗的报修电话,就转接给他们。 然后fbi派「卧底」上门维修,再借机安装窃听设备。 " 之后如法炮制。 干扰保罗·卡斯特兰诺家中的有线电视信号。 继续以维修为由,上门安装窃听设备。 这对于fbi是意义重大的一步,因为他们总算找准了正确的调查方向。 一出现实版的《窃听风云》正在上演。 " 《恐惧之城》有一半内容与「窃听」有关。 包括安装窃听设备,收听窃听记录,分析窃听内容。 似乎有意强调,与黑帮的斗争就是如此: 模糊的监控视频,黑白的照片,以及夹杂着大量噪音的窃听记录。 " " 当年亲身参与的fbi特工,现身说法,亦带有几分怀旧之情。 那种感觉就好像斯派克·李的《誓血五人组》,安排了四位越战退伍老兵重返越南一样。 同时,《恐惧之城》又并非典型的纪录片。 它几乎是一半纪录片,一半剧情片的形式。 " 剧情片的内容,全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用于再现当年那些无法被拍下的场景。 比如,特工们如何潜入黑帮成员家中放置窃听设备,以及黑帮内部的会议等。 " 因为事件本身足够精彩,保留了扣人心弦的氛围。 所以呈现出的既是一部黑帮片,也是一部谍战悬疑片。 这些剧情片段落,配合真实的黑白照片和录像。 完整拼凑出了70到80年代纽约黑帮的覆灭始末。 " 一段时间的窃听后,fbi的人形容,「简直像在听一本有关黑帮的有声小说。」 他们也从中掌握了一条重要情报: 原来纽约黑帮一直在干预和控制美国各大工会。 " 黑帮之所以猖獗横行,是因为他们的人已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水泥厂商、卡车司机、运输人员、垃圾回收员、餐饮供应商… 到处都有黑帮的人。 " 黑帮还能够随意支配工会的养老金,等于间接控制了银行和保险公司。 用黑帮成员的话讲,「掌控公会,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美国。」 " 而掌控工会只是手段,黑帮真正的目的当然还是捞钱。 每年的高额利润,都来自建筑业。 还真不是贩毒。 尤其在80年代初期,那是美国黑帮的黄金时期。 " 彼时,曼哈顿的建筑业如火如荼,随处可见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黑帮控制了当地八个建筑公司,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落入他们手中。 黑帮参与了曼哈顿的每一项建筑工程,只要是超过两百万美元的项目,就会从中抽取2%的分成。 " 纪录片还特地cue了一下「特朗普大厦」,当时也少不了和黑帮的利益分成。 " 依靠建筑业,黑帮的年收入可达六百亿到一千亿美元(相当于华为一年的收入)。 但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扳倒五大家族。 参与调查的人内心都很煎熬: 一方面自然希望无事发生; 另一方面,想要破案,也期待大事发生。 " 通过窃听卢切斯家族。 fbi收集到了卢切斯家族控制公会,在垃圾回收业务中非法获利并且杀人的证据。 从建筑行业到垃圾回收业务,从非法敛财到行凶杀人,黑帮犯罪的证据日渐丰足。 但越是接近审判的时候,fbi也变得越焦虑。 因为他们很清楚,想要诉诸「反诈骗及贪污集团犯罪法」。 还缺少一锤定音的决定性证据。 " 没办法,只好继续等。 接着,fbi将目标转移至五大家族中的吉诺维斯家族。 吉诺维斯家族不仅仅是纽约,也是全美规模最庞大的黑帮家族。 " 他是美国黑帮绝对的老大。 正是在调查他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大突破—— 五大黑帮家族的大boss,私下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 并且成立了一个「黑帮理事会」。 " 所谓擒贼先擒王。 调查的终极目标,进一步落在这个神秘的理事会上。 " 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晰,首先要证明五大黑帮家族的大boss都属于理事会的成员。 其次证明理事会和多起重大犯罪事故存在着直接联系,格杀令均由理事会直接下达。 " 最终,fbi拍下了黑帮理事会在一起开会的照片,结合窃听记录。 决定正式逮捕他们。 " 在审判环节,陪审团12名成员,一致作出了有罪裁决。 " 五大家族被一网打尽。 随着五大家族的倾覆,也标志着纽约黑帮一个时代的落幕。 " 在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后,探员和黑帮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情。 当其中一个黑帮家族的老大,在出事后被黑帮内部枪杀。 有位探员就说了: 「过去四、五年,我透过麦克风窃听了他600多个小时的谈话内容,感觉就像我已经认识了他一样。他的下场不应该是这样,他应该被关进联邦监狱才是。」 " 可见,这早就成为一场模糊了个人与大众、敌人与盟友、对与错的战争。 双方都没有退路,必须要分出胜负。 随着片尾字幕的出现,我们才意识到:黑帮如此庞大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不会轻易被摧毁。 " 总会有下一个人,站上空缺的老大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玩家和规则都已改变。 但这场「猫鼠游戏」还远没有结束。 " 美国黑帮电影在30年代初「禁酒令」时期发迹。 在经济大萧条和美国梦的破灭中步入正轨。 所以美国黑帮电影的叙事主干,始终是一场倒置的「美国梦」。 不同地方的移民来到美国。 被告知要通过勤奋、诚实、勇敢,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财富。 而黑帮反其道行之。 通过抢劫、偷窃、走私,比普通人更轻易地到达人生巅峰。 " 他们用一种「反美国梦」的方式实现了美国梦。 这一点在《恐惧之城》中也有明显的指示。 第二集开头,电视上播放着美国总统里根关于美国梦的诠释。 讽刺的是,话音刚落,随后画面中就出现了枪击案。 现实完全是这些话的反面。 " " 黑色的美国梦,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迎合了当时部分美国人的阴暗情绪。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便是《恐惧之城》的另一层主题—— 不仅要让人看见真实的黑帮,看见执法者与其斗智斗勇的过程,更为了戳破黑色的「美国梦」。 梦醒之后。 就该让街头的回归街头,让正义的回归正义,让邪恶的永远隐于黑暗。
简介:网飞又出硬核大作了。 这回瞄准了一个危险且刺激的题材—— 美国黑帮。 有人说,看懂了美国黑帮,也就看懂了美国。 不信,来看两张图片。 第一张是美国总统山,上面雕的是美国四位总统巨像。 纪念他们为美国建国150年以来作出的支柱性贡献。 " 第二张是《教父》,曾一度排名世界第一的好莱坞电影。 构图与总统山一致,画面中是黑帮家族柯里昂父子四人。 " 《教父》代表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写书美国的一个方式。 而今天鱼叔要说的网飞这部新片,还原了历史上最真实的美国黑帮。 就连教父原型,也身在其中—— 《恐惧之城》 " 说起美国黑帮。 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教父》《美国往事》《好家伙》等好莱坞经典黑帮电影。 " 但这些电影都有一个问题: 假。 服务于市场需求,电影对美国黑帮无不过度美化和神化。 通常来说,黑帮成员总是主角。 将他们塑造成重情重义,运筹帷幄的英雄。 " 《好家伙》剧照 执法者往往只是陪衬。 哪怕结局黑帮伏法,也只是剧情需要。 这种模式早已深入我们的集体认知。 而《恐惧之城》,就是为了捅破这层纸窗户。 完全对调了黑帮与执法者的位置。 导演萨姆·霍布金森说: 「大多数黑帮故事,都是从黑帮的角度来讲述,我想从执法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 但这么拍,风险很大。 三年前,网飞原创美剧《毒枭》取景时,工作人员就惨遭枪杀。 因为大毒枭原型的哥哥,不希望自己弟弟的事迹被搬上银幕。 而这一次,镜头揭露的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五大黑帮。 更猛,更黑。 1970年代,美国纽约。 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同时也是被黑帮控制的恐惧之城。 充斥着毒品、暴力、杀戮。 " 纽约黑帮内部的关系网十分复杂,有五大家族。 每个家族都有一个老大(boss); 还有一个二当家(underboss); 二当家之下有十夫长(captain); 十夫长之下还有最普通的士兵(soldier),也就是爪牙。 层级分明,命令自上而下传递。 " 显然,大boss离最底层的犯罪活动很远,也查不到他头上。 这也是调查迟迟未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治标不治本。 逮捕士兵,将他们关进牢里,很快会有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整个黑帮体系,丝毫不受影响。 1979年3月,一场法学研讨会彻底改变了现状—— 「反诈骗及贪污集团犯罪法」被提了出来。 " 这条法律可以将被逮捕的黑帮士兵,与他们的上级十夫长,甚至是老大搭上关系。 再证明士兵的犯罪行为,是接受组织命令的。 便有望一举扳倒整个纽约黑帮。 所以,fbi改变了调查方向。 不再硬碰硬,而是转向暗战。 " 安排五个调查组,分别负责窃听黑帮五大家族—— 甘比诺、博南诺、卢切斯、科洛博和吉诺维斯家族。 " 先从甘比诺家族开始,大boss是保罗·卡斯特兰诺。 黑手党组织的创始人。 也正是电影《教父》的原型。 " fbi锁定了卡斯特兰诺身边一位叫鲁杰罗的士兵。 因为他有前科,所以窃听许可很快就批了下来。 鲁杰罗家中电话信号一直有问题。 " fbi联系了电话维修中心,若接到鲁杰罗的报修电话,就转接给他们。 然后fbi派「卧底」上门维修,再借机安装窃听设备。 " 之后如法炮制。 干扰保罗·卡斯特兰诺家中的有线电视信号。 继续以维修为由,上门安装窃听设备。 这对于fbi是意义重大的一步,因为他们总算找准了正确的调查方向。 一出现实版的《窃听风云》正在上演。 " 《恐惧之城》有一半内容与「窃听」有关。 包括安装窃听设备,收听窃听记录,分析窃听内容。 似乎有意强调,与黑帮的斗争就是如此: 模糊的监控视频,黑白的照片,以及夹杂着大量噪音的窃听记录。 " " 当年亲身参与的fbi特工,现身说法,亦带有几分怀旧之情。 那种感觉就好像斯派克·李的《誓血五人组》,安排了四位越战退伍老兵重返越南一样。 同时,《恐惧之城》又并非典型的纪录片。 它几乎是一半纪录片,一半剧情片的形式。 " 剧情片的内容,全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用于再现当年那些无法被拍下的场景。 比如,特工们如何潜入黑帮成员家中放置窃听设备,以及黑帮内部的会议等。 " 因为事件本身足够精彩,保留了扣人心弦的氛围。 所以呈现出的既是一部黑帮片,也是一部谍战悬疑片。 这些剧情片段落,配合真实的黑白照片和录像。 完整拼凑出了70到80年代纽约黑帮的覆灭始末。 " 一段时间的窃听后,fbi的人形容,「简直像在听一本有关黑帮的有声小说。」 他们也从中掌握了一条重要情报: 原来纽约黑帮一直在干预和控制美国各大工会。 " 黑帮之所以猖獗横行,是因为他们的人已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水泥厂商、卡车司机、运输人员、垃圾回收员、餐饮供应商… 到处都有黑帮的人。 " 黑帮还能够随意支配工会的养老金,等于间接控制了银行和保险公司。 用黑帮成员的话讲,「掌控公会,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美国。」 " 而掌控工会只是手段,黑帮真正的目的当然还是捞钱。 每年的高额利润,都来自建筑业。 还真不是贩毒。 尤其在80年代初期,那是美国黑帮的黄金时期。 " 彼时,曼哈顿的建筑业如火如荼,随处可见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黑帮控制了当地八个建筑公司,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落入他们手中。 黑帮参与了曼哈顿的每一项建筑工程,只要是超过两百万美元的项目,就会从中抽取2%的分成。 " 纪录片还特地cue了一下「特朗普大厦」,当时也少不了和黑帮的利益分成。 " 依靠建筑业,黑帮的年收入可达六百亿到一千亿美元(相当于华为一年的收入)。 但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扳倒五大家族。 参与调查的人内心都很煎熬: 一方面自然希望无事发生; 另一方面,想要破案,也期待大事发生。 " 通过窃听卢切斯家族。 fbi收集到了卢切斯家族控制公会,在垃圾回收业务中非法获利并且杀人的证据。 从建筑行业到垃圾回收业务,从非法敛财到行凶杀人,黑帮犯罪的证据日渐丰足。 但越是接近审判的时候,fbi也变得越焦虑。 因为他们很清楚,想要诉诸「反诈骗及贪污集团犯罪法」。 还缺少一锤定音的决定性证据。 " 没办法,只好继续等。 接着,fbi将目标转移至五大家族中的吉诺维斯家族。 吉诺维斯家族不仅仅是纽约,也是全美规模最庞大的黑帮家族。 " 他是美国黑帮绝对的老大。 正是在调查他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大突破—— 五大黑帮家族的大boss,私下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 并且成立了一个「黑帮理事会」。 " 所谓擒贼先擒王。 调查的终极目标,进一步落在这个神秘的理事会上。 " 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晰,首先要证明五大黑帮家族的大boss都属于理事会的成员。 其次证明理事会和多起重大犯罪事故存在着直接联系,格杀令均由理事会直接下达。 " 最终,fbi拍下了黑帮理事会在一起开会的照片,结合窃听记录。 决定正式逮捕他们。 " 在审判环节,陪审团12名成员,一致作出了有罪裁决。 " 五大家族被一网打尽。 随着五大家族的倾覆,也标志着纽约黑帮一个时代的落幕。 " 在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后,探员和黑帮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情。 当其中一个黑帮家族的老大,在出事后被黑帮内部枪杀。 有位探员就说了: 「过去四、五年,我透过麦克风窃听了他600多个小时的谈话内容,感觉就像我已经认识了他一样。他的下场不应该是这样,他应该被关进联邦监狱才是。」 " 可见,这早就成为一场模糊了个人与大众、敌人与盟友、对与错的战争。 双方都没有退路,必须要分出胜负。 随着片尾字幕的出现,我们才意识到:黑帮如此庞大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不会轻易被摧毁。 " 总会有下一个人,站上空缺的老大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玩家和规则都已改变。 但这场「猫鼠游戏」还远没有结束。 " 美国黑帮电影在30年代初「禁酒令」时期发迹。 在经济大萧条和美国梦的破灭中步入正轨。 所以美国黑帮电影的叙事主干,始终是一场倒置的「美国梦」。 不同地方的移民来到美国。 被告知要通过勤奋、诚实、勇敢,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财富。 而黑帮反其道行之。 通过抢劫、偷窃、走私,比普通人更轻易地到达人生巅峰。 " 他们用一种「反美国梦」的方式实现了美国梦。 这一点在《恐惧之城》中也有明显的指示。 第二集开头,电视上播放着美国总统里根关于美国梦的诠释。 讽刺的是,话音刚落,随后画面中就出现了枪击案。 现实完全是这些话的反面。 " " 黑色的美国梦,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迎合了当时部分美国人的阴暗情绪。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便是《恐惧之城》的另一层主题—— 不仅要让人看见真实的黑帮,看见执法者与其斗智斗勇的过程,更为了戳破黑色的「美国梦」。 梦醒之后。 就该让街头的回归街头,让正义的回归正义,让邪恶的永远隐于黑暗。
内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