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梅森

最新好看的“詹姆斯·梅森”的搜索结果推荐

HD

沙漠之狐

主演:詹姆斯·梅森,塞德里克·哈德威克,杰西卡·坦迪,卢瑟·艾德勒,埃弗雷特·斯隆,里奥.G.卡罗尔,乔治·麦克雷迪,理查德·布恩,爱德华·弗朗茨,DesmondYoung,Philip
简介: 他因擅长沙漠战而被后世誉为“沙漠之狐”,他行动迅速,做事果断,经常打以少胜多的战役,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就是德军陆军元帅-隆美尔。 "陆军元帅 谁能想到从小体弱多病,弱不禁风还特别不喜欢运动的隆美尔日后能够参军,并在军事方面大有作为。 1937年完成了他的军事著作《步兵进攻》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了德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也因为这本书,他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二战刚开始,隆美尔就在最高统帅部任职。1940年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从此,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和希特勒在一起的隆美尔 "希特勒会见隆美尔 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突破缪斯河防线,并给法军造成了严重威胁。他的部队被法国人称为“魔鬼之师”。战场上,身先士卒,不惧生死,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前线。对于爱情,忠贞不渝,无论多忙,每天都给妻子写信,直到他去世,隆美尔给妻子的信足足有14箱之多。 "隆美尔视察 " 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见当年那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天才的魅力,深邃的眼神透露出无尽的智慧。 可惜的是,一代军事奇才竟然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尽管希特勒保住了他死后的荣耀,可那也不过是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第三帝国而已。
詹姆斯·梅森,塞德里克·哈德威克,..

朱门血痕

主演:奥黛丽·赫本,本·戈扎那,詹姆斯·梅森,克劳迪亚·莫里
简介: "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1929.05.04——1993.01.20),英国著名影星和舞台剧女演员,奥斯卡影后,世人敬仰她为“人间天使”。身为好莱坞黄金时期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赫本晚年投身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作为亲善大使,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造访贫穷地区儿童,足迹遍及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深受各国人民尊敬的伟大的艺术家和人道主义大使,被誉为上帝在人间的“天使”。1992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下赫本的电影 美国电影《直到永远》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霍利·亨特、理查德·德"莱福斯主演的爱情奇幻影片,1989年12月22日在美国上映。讲述森林灭火员彼得与挚爱女友多琳达的一段隔世情缘。 本片改编自畅销小说《一个名叫乔的家伙》,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最完美的巨作之一。这是一部有笑有泪的爱情幻想片,讲述森林灭火员彼得与挚爱女友多琳达的一段隔世情缘。影片也是奥黛丽·赫本的最后一部作品,她在影片中饰演了那个一身白衫的天使,雍容高贵,令人怀念,并且整部影片在斯皮尔伯格的精细镜头设置下,唯美而华丽,让人赏心悦目。影片中几位辅助人物也对影片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如马格·海根伯格演的雷切尔,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机械师,命中注定给多琳达当下手;约翰·戈德曼扮演的阿尔·亚科依,他用动人的喜剧方式,展现了他非凡的体格。" 影片是奥黛丽·赫本的最后一部作品,她在影片中饰演了那个一身白衫的爱神,雍容高贵,令人怀念,并且整部影片在斯皮尔伯格的精细镜头设置下,唯美而华丽,让人赏心悦目! 西德尼·谢尔顿,2007年1月30日,谢尔顿在洛杉矶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世界上唯一集奥斯卡奖、托尼奖和爱伦·坡奖于一身的作家,前17本小说全部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记载,他是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51种语言,引介到18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总销量超过3亿册。 上个世纪90年代,译林出版社最早把谢尔顿的作品介绍到中国,为国人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如今斯人已逝,当明天不再来临,重读这些杰作应当是我们最好的纪念。 伊丽莎白是息影后奥黛丽·赫本重现银幕后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朱门血痕》也是她唯一出演的r级影片。" 当家里着火,只能带一样东西逃生,你会选择什么? 西德尼·谢尔顿的选择是纸和笔:“我知道逃生后我们会被暂时安置在汽车旅馆里,有了纸和笔,我就可以继续写作。”是的,他一直在写作,还是这世上最会讲故事的人。 《蒂梵尼早餐》由20世纪60年代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星奥黛丽·赫本主演,是1961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同时也是她所有影片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获得了1962年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最佳配乐(剧情/喜剧类)两项奥斯卡奖,影片音乐同时获得了当年美国格莱美最佳歌曲奖。该片被影评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佳喜剧片”。" 海报奥黛丽-赫本在片中出演一个出身贫穷的高级伴游女郎,过着自由无羁的生活,整天在格林威治村闲逛度日,一心想找一个有钱的金龟婿。她时常在清晨徘徊在知名的珠宝店外,看着闪闪发亮的首饰。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街上空无一人,穿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梵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边吃着袋里可颂面包、喝着热咖啡,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着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么早餐,而是晋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会。霍莉这位外貌清秀俏丽的年轻女子,为了金钱,也为了完成她十四岁以来的梦想——和最爱的弟弟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众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间,成了红牌交际花。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她甚至不惜到监狱与黑手党老大“社交”,直到某日楼上搬来一位言谈举止温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为保罗·瓦杰克,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作家,却仰赖有钱女人的“馈赠”维生。" 保罗向霍莉求婚,霍莉却顾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红酒,说她将和巴西人贺西结婚,虽然事实上,贺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罗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说她准备了“墨雷”调味的鸡肉沙拉。压力锅这时扑扑作响,等到霍莉趋身向前想熄火时,只听到一声爆炸声,鸡肉与汤汁飞溅四处,霍莉情急之下紧抱保罗。即将远走巴西的霍莉,着手开始学习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学习做拉丁美洲的菜肴。这道失败的“墨雷辣酱鸡肉沙拉”,似乎预言了她的美梦──建造一座巴西农场,当有钱的巴西家庭主妇──终将如泡沫般瞬间幻灭。然而,这顿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终如何收场?" 《窈窕淑女》家境贫寒的卖花女伊莉莎长得年轻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她每天都要走街串巷四处叫卖。她的出现引起了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教授的朋友皮克林和他打赌,经过教授的训练,卖花女也可以成为言谈举止都很优雅的贵妇人。他欣然接受了挑战,并且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开始教起,不断纠正伊莉莎发音上的毛病。渐渐地,在几次小型宴会上,伊莉莎就已经崭露头角,令不少绅士为之倾心。而已经40多岁的希金斯虽然教会她温文尔雅的用语,但从不用温文尔雅的态度对待她,这令伊莉莎十分懊恼。6个月后,他们满怀信心地参加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大获成功。他们回到家之后,希金斯却随意嚷嚷,伊莉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教授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卖花女。"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奥黛丽·赫本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奥斯卡影后,并且以其清新典雅在50年代掀起了“赫本热”。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导演怀勒融罗马名胜风光于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派克亦与赫本十分般配,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本片编剧因当时上了黑名单,因此由他人顶替领奖,1993年获得奥斯卡追授。1987年重拍成电视片
奥黛丽·赫本,本·戈扎那,詹姆斯·..
HD

西北偏北

主演:加里·格兰特,爱娃·玛丽·森特,詹姆斯·梅森,洁茜·罗伊丝·兰迪斯
简介: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提出“故事”(histoire)与“话语”(discours)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中的表达对象与表达形式[1]。同样的故事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参与度也会不同。类似的“话语”运用到电影语言中,形成电影的叙事形式(narrative form),即电影是如何讲故事的。 " 根据《电影艺术》书中的定义,“一个叙事均由一个状况开始,然后根据因果关系的模式引起一系列的变化;最后,产生一个新的状况,给该叙事一个结局。而我们涉入故事之中的程度,则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其中的变化和稳定、因果关系,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模式”[2]。今天想讨论的是悬疑电影叙事中的因果关系(叙事元素中的核心之一)这一项。 故事的起因会展现出整个故事的缘起,是电影叙事中难以忽视的一环,可以说一部电影可以没有结果(开放式结局或者意味深长的结局)但是很难做到没有起因。起因在故事中出现的场合也非常重要,与小说创作相同,电影叙事也有正叙、倒叙和插叙等多种叙述形式,因此起因可能出现在电影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这要根据不同的电影类型和叙事需要来定。 有些电影会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因果动机的伏笔,比如《绿野仙踪》中桃乐丝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三位农夫在她的梦境中变成三位卡通人物,这是心理暗示上的因果动机。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庞大的叙事中会包含很多分支,这些分支上也会有一些琐碎的因果动机,比如《疯狂的石头》中连晋饰演的香港大盗麦克在购买绳子的场景,和他最终去偷盗的场景形成一组因果关系。 "《疯狂的石头》·2006 侦探电影(推理小说)中,是典型的将故事起因放在最后的叙事形式,即故事发生的顺序是: a.犯罪动机引发 b.计划犯罪 c.进行犯罪 d.发现罪行 e.侦探开始侦查 f.侦探揭发abc [3] 普通的侦探电影(推理小说)会从d.发现罪行开始叙述,一步步揭开谜底直至发现abc(案件的起因和经过),这样带着强烈好奇心的观众(读者)便同侦探一起参与了揭秘的过程。许多电影故事便是通过这种保留肇事原因动机的方式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白夜行》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备受诟病,因为电视剧不仅改变了人物关系(更注重单纯的爱情关系)而且将作案动机、作案工具和作案过程(这些原著中最后一章才会设计的重要细节)在第一集中便整个剧透个底儿掉。这有些类似看柯南漫画时有人在第一页圈出:ta是凶手,让后来的读者和观众完全丧失了解谜的乐趣。 " 不过偶尔也会有例外,比如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一开始便告知观众(读者)凶手是谁,但保留了另一部分的关键信息,形成一种观众(读者)虽然比侦探知道的更多但是跟侦探一样摸不着头脑的奇妙体验。 悬疑叙事中采用类似的信息量供给方式来进行叙述,比如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中,导演无疑是故事中全知全能的角色,但他绝不会在第一时间将故事的底料全部抖出,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揭开疑团。值得注意的是,推理小说(电影)常常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知道的信息一样多,而悬疑小说(电影)的叙事语言中,常常会给读者(观众)比故事中的人物更多的信息来造成悬疑性(与《嫌疑人x的献身》相似但又不同)。 例如《西北偏北》(1959)中,罗杰·桑希尔(roger thornhill)莫名其妙被误认为一位名为“乔治·卡普兰”(george kaplan)的人,被一些疑似黑帮分子的人“绑架”并灌醉后,被放在刹车失灵的(被偷盗的)汽车上,险些丧命。为了查出“凯普林”究竟是谁,并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有偷车、酒驾、高速行驶),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追踪和搜索,搜索的过程中又被人陷害为杀人罪,因此罗杰遭到警察和神秘组织双方的同时追杀。注意,此时的观众同影片中的罗杰所知信息还是相同的,我们不知道罗杰究竟为何会被误认为卡普兰,只知罗杰被卷入一场诡异又充满谜团的事件中。 很快,我们通过上级警方的会议知晓“卡普兰”只是上级警方为了追捕犯罪团伙而设置的虚构人物(诱饵),此时还不能暴露目标的警方无法出面营救罗杰·桑希尔,由此观众知道罗杰已经被上级警方“抛弃”,此时的他正处于随时会丧命的危险境地,但罗杰本人对此全然不知。这个时候,观众所知的信息已经多于罗杰,我们知道罗杰所处的情况非常危险,但我们却不知罗杰究竟会遭遇哪些具体的危险,且导演还故意设置了一些环节来阻碍罗杰获得关键信息,所以观众一直替罗杰提心吊胆。 " 如此叙述的直接效果便是产生悬念,创作者知晓事实但不参与到故事叙事中,而采用一种旁观叙述,且观众获得的信息量高于剧中人物,从而协助产生强力的悬疑效果。 希区柯克曾向吕弗说道:像我们现在这样,正天南地北地聊天。假设桌下有一枚炸弹。起先没什么事发生,然后,突然“轰!”炸开了。观众吓了一跳,且在被吓到之前,平常得没有任何特殊征兆。现在,换成悬疑的情景:观众知道桌下有炸弹,(略)观众知道炸弹在一点钟时会爆炸,壁炉上还有一个钟,指针指出只剩15分钟了。然后,我们这样聊天就变得很有趣了,因为观众已投入剧情,会很想警告剧中人:“赶快停止聊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吧,桌下有一枚炸弹要炸啦!!” 第一种爆炸情形,我们可以给观众15秒的惊吓效果。但在第二种情形,我们则提供了观众15分钟的悬疑。 [4] 许多紧抓人心的故事其实是通过叙述方式(限制性叙事或非限制性叙事)来提升观众(读者)的参与度,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可以思考我们究竟比电影中的人物知道的更多、更少或一样?(非限制性叙述:观众的信息量高于剧中人物;限制性叙述:观众信息量等于剧中人物;或者介于非限制性叙述和限制性叙述之间: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和《西北偏北》)。我们也可以通过叙述方式来判断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p14. [2]大卫·波德维尔([美]david bordwell)、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曾伟祯译.“电影学院”编委会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p90. [3]同上.p95. [4]francois truffaut, hitchcock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67), p.52.
加里·格兰特,爱娃·玛丽·森特,詹..
HD

罗马帝国沦亡录

主演:索菲娅·罗兰,史蒂芬·博伊德,亚历克·吉尼斯,詹姆斯·梅森,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东尼·奎尔,约翰·爱尔兰,奥马尔·沙里夫,梅尔·费勒,埃里克·波特,芬利
简介:罗马皇帝在临终之前决定将皇位传给贤臣利比亚斯(史蒂芬·博伊德 Stephen Boyd 饰),这让皇子康莫德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感到十分的不快。康莫德斯亲手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在利比亚斯的辅佐之下,康莫德斯登上了皇位。 虽然身披黄袍,但康莫德斯却一直忌惮利比亚斯的才能,他找了一个借口将他发配边疆。利比亚斯离开后,康莫德斯彻底失去了制约,终日沉迷酒色不务正业,导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姐姐露西亚公主(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忍无可忍开始了反抗,康莫德斯派出了利比亚斯同她对抗。曾经,利比亚斯和露西亚之间有过一段未尽的情缘,如今两人再见面却成为了敌人。
索菲娅·罗兰,史蒂芬·博伊德,亚历..
HD

沙漠之狐

主演:James Mason,詹姆斯·梅森
简介: 抗战70周年,诉说曾经应劫而生的英才(沙漠之狐) 沙漠之狐,法西斯帝国的战狐 二战的死神法西斯德国,它之所以能雄风威震,多数原因与它拥有骁勇足智的将军有关。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将军就是希特勒最得力的将军,有着独特的作战指挥风格,以速度取胜,又有“帝国猎鹰”的美称。隆美尔是法西斯德国的最高指挥统帅之一,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 当初意大利被英国打的稀里哗啦,希特勒一看,意大利人是棉花包,不中用,这么下去我南方补给线不就断了么,于是就派最看重的将军隆美尔带两个装甲师去了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兵力不如英军多,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上来先搞个阅兵式。有人想,本来人就不多,你搞阅兵式,不是作死吗?其实隆美尔有他的计谋,他认为搞阅兵式一个是能振奋溃败的意大利军士气,二来他要虚张声势,让英军误认为他带来了很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说他是怎么做到让英军相信他的虚张声势的呢? " 隆美尔兵行诡道,他先让坦克绕着场地兜圈子,一圈一圈的,最后开到远处停下。又让士兵用纸板木板造了很多假坦克,有的假坦克放到汽车上,让汽车带着假坦克一圈圈在场地上转,有的假坦克直接放到空地上。这会就有英军侦查部队汇报到指挥部那边,说隆美尔那边坦克车好几千辆,大沙漠里滚滚烟尘都看不清人!英军指挥中心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是一口气,如果自己这边怯懦了,那这仗就输一半了。结果最后让隆美尔狠狠的打了一顿,稀里哗啦,找不着北,最后北非战场大获全胜。 " 其实英军情报搞得非常好,每次希特勒给隆美尔发电报都会被英军情报机构截获破译,那为什么输的这么惨呢?原因是因为隆美尔虽然忠诚于希特勒,但打仗这东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是将军他熟悉战场情况,所以每回都不听希特勒的,所以英军的情报截获去了,也相当于假情报。北非战场的胜利,由于隆美尔诡道的行军,使得他得到了“沙漠之狐”的美称。 " 隆美尔是个审时度势的战略家,当战事深化后,美国加入战争,隆美尔就发觉这仗打不赢了,他就劝希特勒,让希特勒先跟英美讲和,然后一起打苏联,就算他们不上,他们也不见得就会去帮助苏联,如果这么硬碰硬下去肯定不行。希特勒是个极度狂傲的好胜主义者,完全听不进隆美尔的话,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其实这个时候就有好多纳粹军官跟隆美尔有同样的想法了,觉得这仗打下去绝对没命,而希特勒盐油不进,他们就想反正这么下去是死,干脆先把他弄死吧。就这样手底下纳粹军官组织了一场暗杀行动,暗杀希特勒,结果也没成功。其实隆美尔并没有参加这次行动,可是他知道有人要暗杀希特勒,但他没有告诉他。这事让希特勒知道了,便大发雷霆,把隆美尔叫来赐他死路一条。结局就是隆美尔在开往见希特勒的路上喝毒药自杀了。 " ■ 史真相原创作品 ■ 转载需注明 史真相 四川天地传媒 文
James Mason,詹姆斯·梅..
高清

虎胆忠魂

主演:詹姆斯·梅森,罗伯特·牛顿,凯思琳·赖安,F.J. McCormick,西里尔·库萨克,威廉·哈特奈尔,费伊·康普顿,罗伯特·比提,丹·奥赫里奇
简介:《虎胆忠魂》由詹姆斯·梅森,罗伯特·牛顿,凯思琳·赖安,F.J. McCormick,西里尔·库萨克,威廉·哈特奈尔,费伊·康普顿,罗伯特·比提,丹·奥赫里奇主演,又名 谍网亡魂 / 孤胆忠魂 / 越狱之后 / 不合群者 / Gang War,是导演卡罗尔·里德1947年的电影,全片时长116分钟,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是7.8分,电影算的上是精良了,电影主要是把故事讲好,而这部电影做的就很好。本站推荐度为高,喜欢看高分高质量的电影的同学可以说十分适合你,赶紧去看看吧 网友sirius_flower的评价是3颗星 观感很复杂 里德问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当你真正面对一个负伤将死的罪犯时你会怎么做?在一个求稳为先的地方答案应该是直接且干脆的 国家机器的铁腕必须要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维护大多数民众的权益,但这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面的情境 这就变得极为复杂与矛盾了。片子将罪犯主角设置为过失杀人且自己始终非常在意并且逃亡时对他人无害的人物实际上在暗中改变了问题 人的道德负担被提到了很高 完全区别于一个在逃连环杀手的情形了。正确的方式难道不是问一个连环杀手负伤将死时其他人会做什么吗?在这个意义上,里德所处理毋宁说是北爱尔兰独特的政权-民众关系下的某种特殊的人文关怀情境,在一个更为严峻的危险面前杀人犯也会成为被保护的对象 实在太应景了。片子的故事实在太乏味了 但基调尤其是那场大雪让人不得不想起今敏的东京教父 网友幽灵不会哭的评价是5颗星 也许再没有人能比里德更喜欢也更会拍摄夜场戏了,在城市拥挤的市中心和废弃的防空洞,乃至修葺中的大楼,密集的围栏、极不对称的阴影轮廓、广角下的湿漉漉的街道、穿着风衣跑向无望尽头的男人,配合着黑夜中那孤独的脚步声,时钟不停走动,仿佛暗示着最终结局的倒计时,战后的道德焦虑成为了电影主题,狂欢的舞厅和满目疮痍的防空洞,从而超越了原著中对北爱共和军的狭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一天中的八小时,阳光明媚到阴雨密布再到大雪将至,从投机商人、马车夫、画家、牧师、护士与医生一些列人交替登场,他们都面临着选择,必须直面战争暴力下人性的懦弱,贝尔法斯特那永远无法离去的码头是爱情的终结也是理想的葬身之处,里德的人物总是无法摆脱掉投向他们的那片阴影,但即使面对这样的宿命,他们还要继续走向黑暗之中,自由的概念却又变得如此清晰 网友之晨的评价是4颗星 8.1 影片结尾男女主角双双殒命,这一次没有蛇蝎阴谋,没有背叛毁灭,有的只是爱的执着透出的凄美,这份凄美在漫天飘落的雪花中更加令人动容。这显然是一个有别于传统黑色电影的结局,实际上从男主中枪逃离开始,电影的黑色基调就发生了偏转。一方面男主好似一个符号道具,将形形色色的人串联起来,大部分遭遇到他的民众对其的态度都是即不支持也不对抗,而神父想宽恕他的灵魂,画家把他当作传奇的绘画素材,这其中可能也暗含了人民对爱尔兰共和军在名族主义斗争中所处的态度。还有一位养鸟人把他量化成悬赏的金钱(实际上个人感觉这个不太讨喜占据三分之一篇幅的角色可以得到缩减,特别是当他和神父、和画家的对手戏着实过长,这其中还以冗长的对话探讨了金钱和信仰的关系,对我而言都起到了消解观影专注度的……还有十八个字实在顶不住了,请看长评 网友中国对长的评价是3颗星 算是目前看过最难看的老片了吧,翻译太误导人,让我以为是什么硬派的黑色电影,没想到是这样的,要我起中文名就叫“罪网情连断魂路”好了。 情节上这么一个无作为吸引外力来引发剧情的主角设定其实在那个年代应该还是比较新奇的,但是多处情节发展靠强凑的巧合实在不够高明。 画面非常的不喜欢,暗部乱七八糟,经常有没必要的光源进入画面,太不规整了。但是几处特效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个年代的特效水平好像特别适合做恐怖效果。 氛围一直很压抑,黑白电影中少有的泥泞质感,看得人又黏糊又冷,代入感还是挺强的,可能是唯一喜欢的点。 其他都实在实在一般。豆瓣就喜欢过誉老电影。 网友??的评价是颗星 丝毫不逊third man的天才杰作,甚至觉得黑泽明的《生之欲》都有从中汲取灵感。警察想要抓到他交差,画家关心他的灵魂来作画,医生在意他的身体履行自己的职责,牧师想要为他祷告宣扬神的慈爱,流浪汉想通过他让自己过得好一点,酒保和车夫避开他让自己逃离麻烦,爱人想向他表达自己的爱和他在一起。这一切都被流浪汉一声“你们都在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有问过他想要的是什么。”撕掉了众人的面具,暴露出人性里潜藏着的漠然。男主濒临死亡之时,灵魂苏醒想要寻求救赎,然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这种感觉看上去不就是局外人里那种对存在的自我嘲讽所展现出来的游离感吗?
詹姆斯·梅森,罗伯特·牛顿,凯思琳..
高清

洛丽塔

主演: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恩,加里·科克雷尔
简介:在大学教授法文的亨博特(James Mason 詹姆斯•梅森 饰)少年时期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的初恋情人不幸夭亡,令他此去经年依旧对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有着别样情感。因工作之需,亨博特寻找住房,因此结识了寡妇夏洛特(Shelley Winters谢利•温特斯 饰)及其妖精一般的女儿洛丽塔(Sue Lyon 休•莱昂 饰)。夏洛特迷上了这位儒雅庄重的大学教师,一心与之交往;而亨博特却迷恋上了青春逼人的洛丽塔,为了和这个精灵长相厮守,甚至违心与夏洛特结婚。他将对洛丽塔的情感全部写进日记,锁入抽屉。直到某天夏洛特打开了潘多拉宝盒,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本片根据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豆瓣
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
高清

沙漠之狐

主演:詹姆斯·梅森,CedricHardwicke,卢瑟·艾德勒
简介:前段时间提到盟军在柏林的胜利阅兵时,法军出席的高级将领马里-皮埃尔·柯尼希(marie-pierre k?nig)曾经打败过德军传奇名将隆美尔,便有粉丝私信询问笔者关于柯尼希将军是在哪场战役打赢隆美尔的。 " ■图为马里-皮埃尔·柯尼希(1898年10月10日-1970年9月2日),法国将军。他指挥的自由法国旅1942年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成功阻击了隆美尔的军队,使英国盟军得以顺利撤退到埃及准备反攻。 所以这次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皮埃尔·柯尼希将军是如何以3700自由法军击败沙漠之狐与意大利的37000名联军,战力差距10倍却以寡击众而胜的著名战役“比尔哈凯姆之战(bataille de bir hakeim)”。 比尔哈凯姆(也称作“哈肯井”),是位于利比亚(就是那位政治奇人格达费的国家)的绿洲,曾经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若要追溯其历史,可追至罗马时代。而在非洲的战争,大多是围绕着道路以及绿洲所进行的,即使到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因此比尔哈凯姆作为一个绿洲,也是相当重要的战略据点。 " 1940年法国战败后,自由法国在伦敦成立流亡政府,并与纳粹抗战。而北非法属殖民地也宣布效忠自由法国,接受戴高乐的指挥。在自由法国跟英国军队的联手打击之下,北非的意大利军队不断遭到挫败,不得不向德国求援。1941年,德国成立非洲军团(deutsches afrikakorps),就此开始干涉北非战事。 " ■图为号称“沙漠之狐”的埃尔温·约翰内斯·尤根·隆美尔; 非洲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以狡诈灵活的作战,轻易地击败了英国军队,甚至迫使英军大撤退,隆美尔还因此被盟军称为“沙漠之狐”,隆美尔可说是成了北非战场上英军心中的梦魇。1942年英军在昔兰尼加(cyrenaica,指利比亚东部地区)大败,开始向托布鲁克(tobruk,再往东就是埃及了)撤退。 " ■图为“微笑的阿尔贝特”正在北非叱咤风云中; 非洲军一路往东进逼,势如破竹的朝埃及推进,意大利军队也重拾信心,派出更多的增援支持他们的德国盟友,1942年5月可说是北非盟军的恶梦,意大利特工蛙人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击沉了两艘英国战列舰和一艘货轮。而德国的“微笑元帅”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正在围攻马耳他岛,令送往北非的物资渠道得以畅通,轴心国不断地将补给跟装备送往非洲,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攻势。 北非战场的情况非常危急,英国第八军团(eighth army)被隆美尔打得一路败退,非洲军紧追在后,让第八军团连重整的时间都没有。北非盟军危在旦夕,为争取第八军团重整的时间,盟军必须拖延减缓轴心国的进攻,进行防御战。 " ■图为柯尼希将军的杂牌军部分官兵合影照片; 1942年5月底,盟军推测德军将主攻北方的托布鲁克,因此在加查拉(gazala,位于托布鲁克西部靠海)重兵布防,准备在此处挡下轴心国。但隆美尔却识破了盟军的企图,非洲军准备自利比亚南下,再往北迂回,一举将加查拉的盟军跟第八军团分割消灭。如果第八军团覆灭,那盟军就没有办法阻挡轴心国控制北非了。 而要自南往北迂回,就必须经过先前提到的比尔哈凯姆绿洲(确切位置于托布鲁克以南50公里左右),此处是一个良好的补给据点跟道路交会点,隆美尔若想要包夹盟军,就必须先攻占这里。 " ■图为由外籍兵团、殖民地步兵营、海军步兵营以及工兵、炮兵等单位组成的杂牌军部分合影照片; 盟军虽然也知道比尔哈凯姆的重要性,但盟军的指挥部认为德军还是会以加查拉方向为主攻,不会大老远迂回比尔哈凯姆,于是并没有放太多的军力在此处。因此防御比尔哈凯姆的,只有马里-皮埃尔·柯尼希以及3700名自由法军,这批自由法军是由外籍兵团、殖民地步兵营、海军步兵营以及工兵、炮兵等单位组成的杂牌军。 比尔哈凯姆有一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留下来的要塞,用来防御游牧民族贝都因人,要塞年久失修,已呈现荒废状态,大多数的防御工事也较为粗糙。不过,盟军在比尔哈凯姆周围设置了超过50000枚地雷,是防御的一大帮助。 " ■图为皮埃尔·柯尼希将军(左者)和他的部下正在观察并计划布置防御阵地中; 皮埃尔·柯尼希将3000名法军布署在一个约宽4公里、长5公里的防御阵地内,并在防御阵地内设置了数层战壕。剩余的700人被留做预备队,隐藏在比尔哈凯姆东侧,同时这些人也负责重新加强比尔哈凯姆要塞的防御力。皮埃尔·柯尼希还拥有英国支持的63辆布伦机枪车以及两门英制榴弹炮,而其余的轻兵器跟小型火炮都是法国制。 比尔哈凯姆位于沙漠,是个完全没有天险掩蔽的地方,英军将领回忆过皮埃尔·柯尼希所驻守的比尔哈凯姆是:「整天被风沙侵蚀,干燥的沙漠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十字路口,比尔哈凯姆在老远外就能被看见,整个战场实际上缺乏任何掩蔽。阵地是一道南北走向的丘陵,中央是一个毫无战术价值的哨所。在附近有两个小丘陵,面对着两个破旧的水塔,东面是一条转向北方的干枯河床。」 " 1942年5月26日下午两点整,意大利军开始攻击加查拉防线,吸引盟军的注意力,该日傍晚,德国非洲军以及意大利的装甲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向南前进,准备夺取比尔哈凯姆进行包夹。 5月27日清晨,意大利“阿里亚特装甲师(132adivisione corazzata“ariete”)”开始进攻比尔哈凯姆,意大利步兵被法军旺盛的火力所击退,战车也因受困于地雷区中被一一击毁,在45分钟的战斗内,意大利军损失了32辆战车被迫撤退,而法军只有两名士兵轻伤以及一门75mm炮被毁。 虽然自由法军漂亮地挡下了意大利军的进攻,但在其他地区,英军以及印度军均被德军所击败,随着英军以及印度军的战线后退,比尔哈凯姆受到孤立,被德军跟意大利军所包围。 当时的法军回忆道:「在要塞里,我们只知道印度人失败了,英国人也被打垮了,我们和这些友军被迫分散开来,现在防卫比尔哈凯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 ■图为英国空军误炸了法军的防线; 5月28以及29日两天,英国空军出动轰炸比尔哈凯姆周遭地区,由于受到前一天意大利战车残骸的误导,英国空军差点误炸了法军的防线,皮埃尔·柯尼希立刻派出一支小分队突破德意防线,前往英军防线进行交涉。 这支小分队遭到德意军队拦阻,互相交火,这支法军小分队被迫撤退,但他们也击毁了意大利军七辆装甲车以及三辆德国战车。 5月30日,这天较为平静,德军试图突破地雷阵但并不顺利。 " ■此时发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截至5月31日,法军已经俘虏了超过250名德意俘虏,导致法军的供水逐渐不足(有没有想起一部老战争片?) 幸好盟军派出了一队由50辆卡车组成的补给队,冒险将物资跟饮水送进了比尔哈凯姆,并带走伤员以及俘虏。在这段期间,法军为免补给受到干扰,皮埃尔·柯尼希主动发起了一场突击,在5月31日半夜成功突袭一座德国战车维修站,击毁了数辆战车并摧毁了该修理站,减缓了德军进攻的强度。 在北方战线,盟军的情况不太乐观,英军的主力防守部队150旅在战斗中被德军彻底消灭,但英军也让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德军损失了非常多的装甲单位。但只要比尔哈凯姆仍掌握在盟军手中,德军就无法完成迂回战术。 德国空军开始对比尔哈凯姆进行轰炸,同时隆美尔也调集部队,准备猛攻比尔哈凯姆。6月2日,法军前哨发现德军跟意大利军分别从南侧与北侧靠近,在发起进攻前,意大利军给皮埃尔·柯尼希送上降书,要求自由法军投降。皮埃尔·柯尼希严词拒绝,德意两军随后对比尔哈凯姆展开围城,爆发了数日激战。 " ■图为法军在比尔哈凯姆战役中的黑人士兵照片; 自由法军除了法国人之外,也有殖民地部队如塞内加尔、赤道非洲和马达加斯加黑人士兵,以及著名的法国外籍兵团第13团(13e demi-brigade de légionétrangère),他们成功的抵挡住好几次德意联军的猛攻。而为了补强自身的战力跟机动力,法军将火炮设置于卡车上,变成魔改型的自行火炮。 " ■图为法军的魔改型自行火炮正在德意联军反击中; 6月3日,一直打不下比尔哈凯姆的隆美尔决定使用心理战手段,亲自写信给皮埃尔·柯尼希劝降:「令人尊敬的比尔哈凯姆守军,你们的抵抗是毫无意义的,你们的命运迟早会像两天前被我们德军所消灭的两个英国步兵旅一样。如果你们愿意放下武器投降,我们将会停火并提供你们这些勇士良好的待遇。」 " 皮埃尔·柯尼希没有回信,而是让炮兵朝德军开火一轮作为回复(这轮炮击还摧毁了德军几台装甲车跟卡车)。 6月3日开始,德军跟意大利军加强了攻势,并透过重炮以及空军进行掩护,企图强夺比尔哈凯姆,然而还是遭到皮埃尔·柯尼希所指挥的自由法军所击退。6月4日隆美尔在日记里写道:「比尔哈凯姆的法军拒绝投降,我军跟意大利军都被击退,好几次必须我得亲自到前线去领导进攻,以提升我军的士气,我从来没有在北非的沙漠中遇过这么顽强的敌人。」 6月6日,德军再次增强攻势,战况也越来越激烈,德军派出工兵跟突击队企图在地雷阵中开辟出一条道路,但却遭到法军的强力反击而全灭。法军此时也缺水,先前增补的物资跟饮水也逐渐耗尽,但法军仍坚守岗位。6月7日,英国空军终于出动,对地雷区中的德军进行轰炸,让法军能够稍喘一口气。 " ■图为比尔哈凯姆战役期间的隆美尔; 德军在6月7日的攻势依然受挫,于是决定改变战术,想要趁着起雾时发起强力的突击。德军投入了战车、火炮、战斗工兵等精锐,德国空军也派出40多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进行支持,由隆美尔亲自指挥,意图一鼓作气夺下比尔哈凯姆。 战斗变得更为激烈,法军军官回忆道:「我军一75mm炮炮组被88炮直击,只剩炮手存活,那名炮手用仅剩的一只手装填炮弹并瞄准,最后摧毁了那门88炮……」 尽管法军伤亡巨大,但比尔哈凯姆的防线仍牢牢掌握在法军手中,隆美尔再次铩羽而归。一直攻不下比尔哈凯姆的隆美尔非常焦急,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军今天再次发动进攻,又遭到了跟昨天一样凶猛的火力。我必须尽快夺取比尔哈凯姆,德意志非洲军团的命运就全看这里了。」 " 法军坚守至6月9日,终于收到英军的通知表示英军已经重新完成集结,但要求法军仍需防御比尔哈凯姆至6月10日半夜,以让英军能够完成反击的布署。皮埃尔·柯尼希的自由法军此时只剩下一天左右的弹药跟粮食储备量、饮用水也严重不足,英国空军后来空投了一些饮用水,缓解了自由法军的缺水之苦。 " ■皮埃尔·柯尼希在6月9日晚间,向全体守军鼓舞士气:「各位战士!我们已经坚守了14个昼夜,我们已经完成了任务。各位战士!不要被疲惫所击倒!我们守得越久,敌人就会越艰难!我们蒙受着苦难,但我们自由法国并不担心害怕这些,所有伙伴,拿起武器吧!只要敌人敢走进你的射程,就喂他们吃子弹!」 6月10日是个起雾的日子,德军在下午发起进攻,出动了130架军机轰炸了法军防线,战车在火炮的掩护下重新进攻,但最终还是被自由法军所击溃。6月10日晚上,德军又再次发起进攻,仍被法军的机枪跟75mm火炮所击退。 但法军已经几乎打光了所有的储备,皮埃尔·柯尼希决定进行撤退,但比尔哈凯姆被德军跟意大利军层层包围,要撤退就必须突围,而此时法军的弹药跟物资已经所剩无几了。 " 法军工兵在夜里清除地雷,开拓出一个宽约200公尺的安全走廊,虽然法军工兵趁着夜色小心翼翼,但最终还是被敌军察觉。德军打出了照明弹,此时皮埃尔·柯尼希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命令所有单位不顾一切往外冲。 法军先锋营以布伦机枪车打头阵,快速冲破了德军三道防线,但先锋营也蒙受了最严重的伤亡,阵亡了两名连长,军官跟士官也大多负伤。法军也成功冲破了包围圈,在早上4点左右平安回到了盟军的阵地,其余的部队也逐渐在早上8点前抵达,比尔哈凯姆的法军大多数都成功脱逃。 而隆美尔直到第二天才知道法军已经撤退,比尔哈凯姆只剩下尸体、伤兵以及医疗人员。德国非洲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油料以及时间,夺下的是一座已经失去战略意义的空城。 " 隆美尔此时无奈的心情被记录在他的日记中:「6月11日本该是我们对法军进行致命一击的最好时机,但法国人却没给我们这个机会。尽管我军设置了层层警戒,但法国人还是找到了我们防卫最薄弱的地方并突围而去。历史再次证明,只要法国人有决心,他们就能够创造出奇迹。我今天参观了历经战火洗礼的比尔哈凯姆要塞,我们终于获得了胜利………」 比尔哈凯姆之战,参与进攻的37000轴心国官兵付出了超过3300人的伤亡、约270-900人被俘,并损失了164辆战车及装甲车、49架飞机。而法军中的3700人,阵亡141人、229名负伤、814人被俘,其余的都成功回到盟军战线。法军在比尔哈凯姆的战斗可说是在没有战车跟火力的劣势下,还能以1挡10,可说是表现极为亮眼。 英国对自由法军的战斗体现出极高的敬重,因为若是没有自由法军坚守住比尔哈凯姆,英国的第八军团将会被德军包围而覆灭,正因为比尔哈凯姆被坚守下来,盟军才得以重整部队,对德军进行反攻。 英国历史学家认为法军在比尔哈凯姆的战斗,奠定了日后在阿拉曼的胜利基础。 " 英国奥金莱克元帅(field marshal claudeauchinleck)在1942年6月12日对比尔哈凯姆的战斗发表讲话:「同盟国以最高的敬意赞美自由法国的军队以及皮埃尔·柯尼希将军。」 "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也说道:「英勇抵抗了隆美尔15天,自由法国的战士挽救了英国在埃及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命运。」 " 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也写信给皮埃尔·柯尼希:「将军,告诉你的部队,全法国跟全世界的人民都看着你们,你们是自由法国的骄傲。」 " 而纳粹头子希特勒也对记者说:「先生们,我早就告诉过你们,法国人是除了我们德国人之外最好的欧洲战士。法国很危险,在战争胜利后,我们一定要找出一个方法来控制这个危险的国家。」 同时,由于在比尔哈凯姆被法军所击败,感到耻辱的希特勒下令枪毙所有在北非的法国战俘,这命令受到隆美尔的抵制,而且出于敬意,所有的法国俘虏都得到跟德军士兵同等级的饮用水跟粮食。 (郑重声明:本文由淝玄威震江东阁团队和“苏军第27步兵师”主笔原创,铭记历史 · 勿忘初心。禁止二次转载,营销号转载必究)
詹姆斯·梅森,Cedric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