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梦幻号
主演:刘德华
简介: 这个5·20。 你们可光顾过国产青春爱情片? 你们可注意到,它又在悄悄进步? 早年,伤眼睛。 今年伤脑筋。 辣眼睛 vs 降智 " " 我们淋过#狗血青春#,熬过#疼痛青春#,又一新型变种问世了—— #低幼青春#。 01 择偶观 为免早早背上唱衰“新鲜事物”的骂名,有必要提前声明,sir对爱情片的看法。 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的情节能有许多。 但若摊开,最惹人关注的,无非三题: 一道择偶题,因为什么爱上ta; 一道求偶题,怎么得到/如何失去; 一道配偶题,所爱何人,又照见了哪个自己。 正如绝大多数爱情的生命周期: 择偶、求偶,激情退却后重新认识配偶,探索两个人的相处之道,并通过感知他人,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真实(隐藏)面。 打开一部爱情片,我们的第一个关注点必然是—— 两个人怎么看对眼。 于千万人之中,他爱她,她爱他,为什么? 《牡丹亭》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情的缘起千头万绪,叫人不知从何说起。但有心人,总能准确抓到,拍出他和她开始的心动时刻。 如《乱世佳人》。 这时刻,是白瑞德见到斯嘉丽第一眼,露出“公猫般的微笑”(原著语)。 才一眼,他就看穿了她。 他不是绅士,她也并非淑女,他们是同类。 ——凯莎琳,那个人是谁? ——他是来自查尔斯顿的白瑞德·巴特勒,他的名声糟透了 " " 如《一代宗师》。 叶问宫二相见,先打一场。 说是比武,莫不如是,作合。 王家卫有名言,“做戏即做细”,因为他懂得越是意难平的爱情故事,越是发轫于端倪。 那一场,两方身体拉扯,打斗多现“男欢女爱”的暧昧态,更有一场特写,脸对脸,嘴对嘴。 " " 注意,还是女上男下。 笔细如此,我们当然能看出宫二(相对)的主动,宫二的痴。 但叶问呢? 真的爱六十四手多过宫二吗? 当然不是。 梁朝伟这个老江湖又如何领会王家卫的用意? 比试缝隙里,他“不经意”查看了下衣衫,挑嘴一笑—— 这种小动作,男性在他感兴趣的女性面前,总是情不自禁。 " 叶问心里有过宫二。 但他藏得太好了。 所以多年后,当两人在香港再度见面,叶问掏出那颗纽扣,递给宫二,声称想再见宫家六十四手。 宫二心领神会。 一句“我喜欢过你”后,马上接着“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 " 因为她比谁都明白,碍于身份、碍于命运,这段感情的挑开日,也是这段爱情的终结时。 看出来没。 故事的开头本该充满无限可能。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作为国产青春爱情的巅峰之作,集劈腿堕胎车祸出国于一身,尚且还把男女主从顶不顺到看对眼讲得有声有色。 你有种 有本事留下你的大名 " " 那现在的国产青春爱情片,却一个个将情愫的开端囫囵吞枣,甚至避之不及。 《比悲伤更悲伤的事》(2018年)。 这部用片名标榜疼痛青春的力作,这样形容“一见钟情”: “爱情如果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爱情对于爱的人可能说不出逻辑,但起码得让观众看出逻辑吧。 " " 今年,《你的婚礼》。 男主一张口,爱了“十五年”。 但。 从女主出场到认爱,前后多久? 28秒。(4’30’’~ 4’58’’) 我想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感觉吧 " 《我要我们在一起》。 给男主一支冰棒的时间。 " 没有叶底藏花的用心,没有文火慢炖的耐心,更没有贴近常识的同理心。 现实生活中,哪怕再冲动的恋爱情节里,人们也免不了在心头转一个弯,默默预估彼此的匹配程度。 但改编成今年的青春爱情故事,这个环节被压缩为零。 看上即爱上。 恕sir直言,论这择偶的见地,甚至逊色于少年爱情。 美国电影《怦然心动》。 " 男女主十三四岁,是同学,也是邻居。 影片开始,女主第一眼见到男主,被男主漂亮的眼睛俘获。 但。 她不愿意胡乱地交付自己的芳心。 接下来的84分钟(几乎是全部片长),她观察、审视、在心里默默比照,试图得出,男主是不是值得爱。 然后视角翻转,故事从头讲。 男主第一次见到女主,被她的大方吓跑。 但。 他拒绝做一个胆小鬼。 接下来的84分钟,他观望、感受、在心里来回辩证,最后接受事实——女主上知永动机、下懂孵小鸡,世间少有。 终于,影片行进到第85分钟,男女主画双箭头。 成功心动。 " " 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谈恋爱的心思sir不清楚。 但sir欣慰。 有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我们一种更健康的择偶观: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网传版翻译) " 如何择偶? 今天的国产青春爱情片告诉我们,看脸。 《怦然心动》答,要看一个人的格。 论主演年龄,《怦然心动》无疑是一部低龄青春电影。 但若论择偶观的成熟度,我们影院里的,堪称低幼。 02 求偶观 求偶,或者说求爱。 乖乖。 光看评论就知道,今年的国产青春片又是一出大戏—— 根据原片改编的直男视角电影,自我感动真可怕 男人真苦,要养家、要买房、要给女人幸福,把自己都感动死了(字面意思),最苦的是,还以为这就是爱情 @《我要我们在一起》 " 恋爱脑男主自我感动的一生 总结:一个恋爱脑傻*男十五年的青春自我感动 @《你的婚礼》 " 直男视角+自我感动。 别误会,sir并非借女权说话,sir只是想提醒,当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爱情片,频频陷入“直男视角”的争议。 创作者是否应该反省—— 我们的爱情,偏向女性的情感触角是不是被集体漠视、集体关闭。 举例说话。 《那些年》。 叙事也交给男主。 但九把刀在影片耍了一个诡计。 他让我们所有人错以为男主只差一点点就能追到沈佳宜。 但男主永远不可能追到沈佳宜—— 在和沈佳宜两个人的现实世界里,男主已经追到了沈佳宜。 可他看不到。 他沉浸在自己的脑回路,在那里,他可“功成名就”,可“征服天下”,可暗自回味暧昧的愉悦,执拗地幻想有一天身骑白马追到她。 说白了。 他根本没有在追沈佳宜。 他放过了眼前的沈佳宜,追逐一个臆想中的沈佳宜。 总有一天 我一定要追到你 " 这才有了沈佳宜在雨中大骂的“直男癌”。 女:大笨蛋 男:大笨蛋才能追你那么久 女:你什么都不懂 男:我就是什么都不懂啦 " 《那些年》真正好就在于这。 九把刀诚实地面对年轻的自己,那种把自恋当厚意,把懦弱当牺牲的矫情。 谁的青春不自恋。 五月天有一支mv讲青春校园爱情,最后一句独白是: “我一直以为我爱着的是十七岁的她,现在我知道,我爱着的是十七岁的我自己。” " 只是自恋常有,自省不常有。 倘若自恋而不自知,还一味贩卖深情,那再美的皮囊,也难以让人共鸣。 《你的婚礼》有一幕sir印象深刻。 同居中。 女主伏案工作,男主做爱心下午茶。 只见,他一口气端来四杯鲜果汁。 那种放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腐坏的鲜榨果汁,四大杯。 短时间内全部享用完毕,被服务的人心情竟是松快的吗? 但不管。 因为把鲜果汁当成爱意去量产的人,无疑得到了示爱的乐趣。 " 这种躲在自己世界“感动自己”的伟大,甚至持续到最后一刻。 两个人告别。 没有人的化妆间,男主偏要给女主朗诵诗歌念小作文。 只见他喉头哽咽,眼泛泪光。 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 就是要和你在一起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拼了命学习 只想为了和你上同一所大学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也做了很多很傻很冲动的事 但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 …… " 可你看看女主。 一脸入戏失败。 网友当然也一个比一个清醒。 “快跑”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说出来是要绑架人吗” “只感动了自己” …… " " " sir时常觉得。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应当感到惭愧。 惭愧我们不如许多创作者以为的那样愚钝,以至于那么迅速地辨认出,哪些是真心,哪些是虚情假意。 《我要我们在一起》。 两个人分开。 女主拼命不要,她说幸福就是我们在一起! 男主拼命不听,他说幸福是我放你去过好日子! 然后踏上开往远方的列车,不告而别。 吕钦扬! " 我们看看女主。 哪样叫过得好? 哪样叫过得惨? " " 编剧你睁睁眼。 男主在那边兀自伟大,伟大了谁? 但如果让你跟着我一直受罪 接下来的路 我就不陪你走了 " " " 种种情节,编造得何其低幼。 但低幼只是皮。 当国产青春集体开启#自恋#模式,自己跟自己谈恋爱,自己把自己感动哭,这种自恋,暴露的是没有与对方(女性)真实互动的欲望。 更根本的。 暴露编排这出好戏的人,对女主(女性)的情感意识,乃至对女主(女性)存在价值毫不尊重。 他们或者完全看不到女主(女性)的情感需求,或者看到了,但选择性装聋作哑。 说白了。 在这场盛大的表演爱情的游戏中: 低幼是皮,自恋是肉,冷漠是骨。 03 配偶观 sir说过。 爱情片是最捧人的。 一部好的爱情片(剧),往往能迅速捧出一两个流行的梦中情人。 比如《那些年》走出来的柯震东陈妍希(可惜后来……),再比如《想见你》的柯佳嬿许光汉。 但你看这些年我们的爱情片,捧出了哪个? 曾经,男主霸道总裁,女主恋爱脑。 好帅啊 好想和他谈恋爱啊 " △ 《月半爱丽丝》 如今男主恋爱脑,女主…… 女主更矮一头。 不知这届主创究竟如何看待女性。 但他们镜头中的女主,有网友形容为: “无刑事责任人” “一个承受男主种种付出的容器” “空洞的人形立牌……能做的只有被动承受男主的付出” “可以用一个洋娃娃来代替” " 这种设计的低幼之处在于—— 主创以为女主矮化,会反衬男主的高大。 但就像反派弱智,主角总不会显得太高明,当女主不被当成“人”看待,男主也往往成不了正常人。 更准确点说: 成年人。 把女主塑造成一个任人安排的娃娃,男主的心智,也不太可能超出幼童。 ——幼童才对娃娃感兴趣。 这让sir想起一则热搜。 陶虹被问#成熟女演员戏约荒#,说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少女文化盛行,只能说明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 " 所以在国产爱情里。 你鲜少看到两个真正的、成年的、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切磋。 你看到的瓷娃娃、泥菩萨,还有成群结队,整天哭哭啼啼、大喊大叫的低幼生物。 《我要我们在一起》。 男主干啥啥不行,倒霉第一名。 认命自己“衰神附体”后,将女主让渡给下一任照顾者。 《你的婚礼》。 男主恋爱脑晚期。 除了要和女主在一起的使命,人生空白。 我只想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啊 " 人变得不是人。 也就谈不上,成熟的爱情观。 爱情是什么? 毛姆有一段话,话糙理不糙: 我对你根本没有抱幻想。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野心、你的理想,你势利、你庸俗,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我没有爱上你尽力呈现的美好面貌,而是爱上了你浑浊的内心。 《面纱》 我们也跟毛姆一样,准备好面对一个真实不完美的人嘛? 愚蠢、轻佻,头脑空虚; 野心、理想、势利、庸俗; 二流货色。 乳臭未干的时候,我们巴不得在恋爱中拿出最好的表现。 等到胡子一茬茬长,肚子一圈圈大,我们终于懂得爱情也有“短板”。 短板,是我们性格中那些隐秘的、独有的、不上台面的小瑕疵。 倘若瑕疵落在对方眼里,竟然变成确认彼此身份的珍贵信物,这关系便越走越长。 我也有缺点 但是如果觉得我的那些缺点 不算什么的话 那么那个人就是我一生的伴侣 " 把人物“去魅”又“去昧”,描画真实。 把男男女女当人看——不是玩物、神龛、性幻想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一段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感关系开始了。 这是国产青春爱情故事急需补上的功课。 04 审美观 最后,再多说两句吧。 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是我们相信的爱情? 这古典的旋律,至今仍在向现实提问。 sir斗胆认为。 爱情之隽永,恰恰在于没有正确答案。 《甜蜜蜜》里,豹哥说的—— “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 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 是责任的爱。 " 《朱丽叶与梁山伯》,佐敦对朱迪(judy)说的—— “等我,我回来吃饭。” 是依赖的爱。 " 甚至《春娇与志明》这句—— “人这一辈子那么长,谁没爱上过几个人渣?” 是忘不了的恨,也是爱。 " 说白了,爱情不是斤斤计较的商品,更不是烟火不沾的圣物。 它是欲望、尊严、现实、理想,渴望认同又期待消融的矛盾的总和。 于是,在那些真正动人,伟大的爱情片里,爱情总像个“附赠品”。 知道《甜蜜蜜》,英文名叫什么?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同志们,几乎是一个爱情故事。 《甜蜜蜜》,最感动人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生而为人在滚滚红尘的漂泊命运。 而今天我们的低幼爱情片,向我们展示着什么? 对爱情一厢情愿的、粗暴的定义。 他们证明爱情的姿势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抵达爱情的方式总是急切而套路。 而更诡异的是。 这种低幼青春爱情故事,一边被骂到飞起,一边票房登顶。 不想再容下一部青春类电影了 " " 想必,在闻风而动的资本助力下,下一波低幼青春正在拣货出仓。 sir有必要再次提醒。 审美的滑坡和堕落是结果。 也是不断发生但熟视无睹的过程积累。 我们不害怕低幼爱情。 我们害怕低幼爱情从此泛滥。 更害怕—— 当一代人被泛滥的低幼爱情腌坏了审美,与爱情随之消失的,是交流之乐,现实之苦,宽容之美。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
简介: 这个5·20。 你们可光顾过国产青春爱情片? 你们可注意到,它又在悄悄进步? 早年,伤眼睛。 今年伤脑筋。 辣眼睛 vs 降智 " " 我们淋过#狗血青春#,熬过#疼痛青春#,又一新型变种问世了—— #低幼青春#。 01 择偶观 为免早早背上唱衰“新鲜事物”的骂名,有必要提前声明,sir对爱情片的看法。 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的情节能有许多。 但若摊开,最惹人关注的,无非三题: 一道择偶题,因为什么爱上ta; 一道求偶题,怎么得到/如何失去; 一道配偶题,所爱何人,又照见了哪个自己。 正如绝大多数爱情的生命周期: 择偶、求偶,激情退却后重新认识配偶,探索两个人的相处之道,并通过感知他人,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真实(隐藏)面。 打开一部爱情片,我们的第一个关注点必然是—— 两个人怎么看对眼。 于千万人之中,他爱她,她爱他,为什么? 《牡丹亭》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情的缘起千头万绪,叫人不知从何说起。但有心人,总能准确抓到,拍出他和她开始的心动时刻。 如《乱世佳人》。 这时刻,是白瑞德见到斯嘉丽第一眼,露出“公猫般的微笑”(原著语)。 才一眼,他就看穿了她。 他不是绅士,她也并非淑女,他们是同类。 ——凯莎琳,那个人是谁? ——他是来自查尔斯顿的白瑞德·巴特勒,他的名声糟透了 " " 如《一代宗师》。 叶问宫二相见,先打一场。 说是比武,莫不如是,作合。 王家卫有名言,“做戏即做细”,因为他懂得越是意难平的爱情故事,越是发轫于端倪。 那一场,两方身体拉扯,打斗多现“男欢女爱”的暧昧态,更有一场特写,脸对脸,嘴对嘴。 " " 注意,还是女上男下。 笔细如此,我们当然能看出宫二(相对)的主动,宫二的痴。 但叶问呢? 真的爱六十四手多过宫二吗? 当然不是。 梁朝伟这个老江湖又如何领会王家卫的用意? 比试缝隙里,他“不经意”查看了下衣衫,挑嘴一笑—— 这种小动作,男性在他感兴趣的女性面前,总是情不自禁。 " 叶问心里有过宫二。 但他藏得太好了。 所以多年后,当两人在香港再度见面,叶问掏出那颗纽扣,递给宫二,声称想再见宫家六十四手。 宫二心领神会。 一句“我喜欢过你”后,马上接着“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 " 因为她比谁都明白,碍于身份、碍于命运,这段感情的挑开日,也是这段爱情的终结时。 看出来没。 故事的开头本该充满无限可能。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作为国产青春爱情的巅峰之作,集劈腿堕胎车祸出国于一身,尚且还把男女主从顶不顺到看对眼讲得有声有色。 你有种 有本事留下你的大名 " " 那现在的国产青春爱情片,却一个个将情愫的开端囫囵吞枣,甚至避之不及。 《比悲伤更悲伤的事》(2018年)。 这部用片名标榜疼痛青春的力作,这样形容“一见钟情”: “爱情如果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爱情对于爱的人可能说不出逻辑,但起码得让观众看出逻辑吧。 " " 今年,《你的婚礼》。 男主一张口,爱了“十五年”。 但。 从女主出场到认爱,前后多久? 28秒。(4’30’’~ 4’58’’) 我想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感觉吧 " 《我要我们在一起》。 给男主一支冰棒的时间。 " 没有叶底藏花的用心,没有文火慢炖的耐心,更没有贴近常识的同理心。 现实生活中,哪怕再冲动的恋爱情节里,人们也免不了在心头转一个弯,默默预估彼此的匹配程度。 但改编成今年的青春爱情故事,这个环节被压缩为零。 看上即爱上。 恕sir直言,论这择偶的见地,甚至逊色于少年爱情。 美国电影《怦然心动》。 " 男女主十三四岁,是同学,也是邻居。 影片开始,女主第一眼见到男主,被男主漂亮的眼睛俘获。 但。 她不愿意胡乱地交付自己的芳心。 接下来的84分钟(几乎是全部片长),她观察、审视、在心里默默比照,试图得出,男主是不是值得爱。 然后视角翻转,故事从头讲。 男主第一次见到女主,被她的大方吓跑。 但。 他拒绝做一个胆小鬼。 接下来的84分钟,他观望、感受、在心里来回辩证,最后接受事实——女主上知永动机、下懂孵小鸡,世间少有。 终于,影片行进到第85分钟,男女主画双箭头。 成功心动。 " " 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谈恋爱的心思sir不清楚。 但sir欣慰。 有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我们一种更健康的择偶观: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网传版翻译) " 如何择偶? 今天的国产青春爱情片告诉我们,看脸。 《怦然心动》答,要看一个人的格。 论主演年龄,《怦然心动》无疑是一部低龄青春电影。 但若论择偶观的成熟度,我们影院里的,堪称低幼。 02 求偶观 求偶,或者说求爱。 乖乖。 光看评论就知道,今年的国产青春片又是一出大戏—— 根据原片改编的直男视角电影,自我感动真可怕 男人真苦,要养家、要买房、要给女人幸福,把自己都感动死了(字面意思),最苦的是,还以为这就是爱情 @《我要我们在一起》 " 恋爱脑男主自我感动的一生 总结:一个恋爱脑傻*男十五年的青春自我感动 @《你的婚礼》 " 直男视角+自我感动。 别误会,sir并非借女权说话,sir只是想提醒,当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爱情片,频频陷入“直男视角”的争议。 创作者是否应该反省—— 我们的爱情,偏向女性的情感触角是不是被集体漠视、集体关闭。 举例说话。 《那些年》。 叙事也交给男主。 但九把刀在影片耍了一个诡计。 他让我们所有人错以为男主只差一点点就能追到沈佳宜。 但男主永远不可能追到沈佳宜—— 在和沈佳宜两个人的现实世界里,男主已经追到了沈佳宜。 可他看不到。 他沉浸在自己的脑回路,在那里,他可“功成名就”,可“征服天下”,可暗自回味暧昧的愉悦,执拗地幻想有一天身骑白马追到她。 说白了。 他根本没有在追沈佳宜。 他放过了眼前的沈佳宜,追逐一个臆想中的沈佳宜。 总有一天 我一定要追到你 " 这才有了沈佳宜在雨中大骂的“直男癌”。 女:大笨蛋 男:大笨蛋才能追你那么久 女:你什么都不懂 男:我就是什么都不懂啦 " 《那些年》真正好就在于这。 九把刀诚实地面对年轻的自己,那种把自恋当厚意,把懦弱当牺牲的矫情。 谁的青春不自恋。 五月天有一支mv讲青春校园爱情,最后一句独白是: “我一直以为我爱着的是十七岁的她,现在我知道,我爱着的是十七岁的我自己。” " 只是自恋常有,自省不常有。 倘若自恋而不自知,还一味贩卖深情,那再美的皮囊,也难以让人共鸣。 《你的婚礼》有一幕sir印象深刻。 同居中。 女主伏案工作,男主做爱心下午茶。 只见,他一口气端来四杯鲜果汁。 那种放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腐坏的鲜榨果汁,四大杯。 短时间内全部享用完毕,被服务的人心情竟是松快的吗? 但不管。 因为把鲜果汁当成爱意去量产的人,无疑得到了示爱的乐趣。 " 这种躲在自己世界“感动自己”的伟大,甚至持续到最后一刻。 两个人告别。 没有人的化妆间,男主偏要给女主朗诵诗歌念小作文。 只见他喉头哽咽,眼泛泪光。 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 就是要和你在一起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拼了命学习 只想为了和你上同一所大学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也做了很多很傻很冲动的事 但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 …… " 可你看看女主。 一脸入戏失败。 网友当然也一个比一个清醒。 “快跑” “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说出来是要绑架人吗” “只感动了自己” …… " " " sir时常觉得。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应当感到惭愧。 惭愧我们不如许多创作者以为的那样愚钝,以至于那么迅速地辨认出,哪些是真心,哪些是虚情假意。 《我要我们在一起》。 两个人分开。 女主拼命不要,她说幸福就是我们在一起! 男主拼命不听,他说幸福是我放你去过好日子! 然后踏上开往远方的列车,不告而别。 吕钦扬! " 我们看看女主。 哪样叫过得好? 哪样叫过得惨? " " 编剧你睁睁眼。 男主在那边兀自伟大,伟大了谁? 但如果让你跟着我一直受罪 接下来的路 我就不陪你走了 " " " 种种情节,编造得何其低幼。 但低幼只是皮。 当国产青春集体开启#自恋#模式,自己跟自己谈恋爱,自己把自己感动哭,这种自恋,暴露的是没有与对方(女性)真实互动的欲望。 更根本的。 暴露编排这出好戏的人,对女主(女性)的情感意识,乃至对女主(女性)存在价值毫不尊重。 他们或者完全看不到女主(女性)的情感需求,或者看到了,但选择性装聋作哑。 说白了。 在这场盛大的表演爱情的游戏中: 低幼是皮,自恋是肉,冷漠是骨。 03 配偶观 sir说过。 爱情片是最捧人的。 一部好的爱情片(剧),往往能迅速捧出一两个流行的梦中情人。 比如《那些年》走出来的柯震东陈妍希(可惜后来……),再比如《想见你》的柯佳嬿许光汉。 但你看这些年我们的爱情片,捧出了哪个? 曾经,男主霸道总裁,女主恋爱脑。 好帅啊 好想和他谈恋爱啊 " △ 《月半爱丽丝》 如今男主恋爱脑,女主…… 女主更矮一头。 不知这届主创究竟如何看待女性。 但他们镜头中的女主,有网友形容为: “无刑事责任人” “一个承受男主种种付出的容器” “空洞的人形立牌……能做的只有被动承受男主的付出” “可以用一个洋娃娃来代替” " 这种设计的低幼之处在于—— 主创以为女主矮化,会反衬男主的高大。 但就像反派弱智,主角总不会显得太高明,当女主不被当成“人”看待,男主也往往成不了正常人。 更准确点说: 成年人。 把女主塑造成一个任人安排的娃娃,男主的心智,也不太可能超出幼童。 ——幼童才对娃娃感兴趣。 这让sir想起一则热搜。 陶虹被问#成熟女演员戏约荒#,说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少女文化盛行,只能说明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 " 所以在国产爱情里。 你鲜少看到两个真正的、成年的、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切磋。 你看到的瓷娃娃、泥菩萨,还有成群结队,整天哭哭啼啼、大喊大叫的低幼生物。 《我要我们在一起》。 男主干啥啥不行,倒霉第一名。 认命自己“衰神附体”后,将女主让渡给下一任照顾者。 《你的婚礼》。 男主恋爱脑晚期。 除了要和女主在一起的使命,人生空白。 我只想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啊 " 人变得不是人。 也就谈不上,成熟的爱情观。 爱情是什么? 毛姆有一段话,话糙理不糙: 我对你根本没有抱幻想。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野心、你的理想,你势利、你庸俗,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我没有爱上你尽力呈现的美好面貌,而是爱上了你浑浊的内心。 《面纱》 我们也跟毛姆一样,准备好面对一个真实不完美的人嘛? 愚蠢、轻佻,头脑空虚; 野心、理想、势利、庸俗; 二流货色。 乳臭未干的时候,我们巴不得在恋爱中拿出最好的表现。 等到胡子一茬茬长,肚子一圈圈大,我们终于懂得爱情也有“短板”。 短板,是我们性格中那些隐秘的、独有的、不上台面的小瑕疵。 倘若瑕疵落在对方眼里,竟然变成确认彼此身份的珍贵信物,这关系便越走越长。 我也有缺点 但是如果觉得我的那些缺点 不算什么的话 那么那个人就是我一生的伴侣 " 把人物“去魅”又“去昧”,描画真实。 把男男女女当人看——不是玩物、神龛、性幻想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一段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感关系开始了。 这是国产青春爱情故事急需补上的功课。 04 审美观 最后,再多说两句吧。 什么是爱情?或者,什么是我们相信的爱情? 这古典的旋律,至今仍在向现实提问。 sir斗胆认为。 爱情之隽永,恰恰在于没有正确答案。 《甜蜜蜜》里,豹哥说的—— “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 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 是责任的爱。 " 《朱丽叶与梁山伯》,佐敦对朱迪(judy)说的—— “等我,我回来吃饭。” 是依赖的爱。 " 甚至《春娇与志明》这句—— “人这一辈子那么长,谁没爱上过几个人渣?” 是忘不了的恨,也是爱。 " 说白了,爱情不是斤斤计较的商品,更不是烟火不沾的圣物。 它是欲望、尊严、现实、理想,渴望认同又期待消融的矛盾的总和。 于是,在那些真正动人,伟大的爱情片里,爱情总像个“附赠品”。 知道《甜蜜蜜》,英文名叫什么?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同志们,几乎是一个爱情故事。 《甜蜜蜜》,最感动人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生而为人在滚滚红尘的漂泊命运。 而今天我们的低幼爱情片,向我们展示着什么? 对爱情一厢情愿的、粗暴的定义。 他们证明爱情的姿势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抵达爱情的方式总是急切而套路。 而更诡异的是。 这种低幼青春爱情故事,一边被骂到飞起,一边票房登顶。 不想再容下一部青春类电影了 " " 想必,在闻风而动的资本助力下,下一波低幼青春正在拣货出仓。 sir有必要再次提醒。 审美的滑坡和堕落是结果。 也是不断发生但熟视无睹的过程积累。 我们不害怕低幼爱情。 我们害怕低幼爱情从此泛滥。 更害怕—— 当一代人被泛滥的低幼爱情腌坏了审美,与爱情随之消失的,是交流之乐,现实之苦,宽容之美。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
刘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