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城
主演:詹森·舒瓦兹曼,斯嘉丽·约翰逊,汤姆·汉克斯,杰弗里·怀特,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科兰斯顿,爱德华·诺顿,艾德里安·布洛迪,列维·施瑞博尔,霍普·戴维
简介:「寡姐」离开漫威,已经两年了。 这两年,她没有一部主演新片上映。 直到最近,才终于回归。 预告片刚一释出,就把鱼叔惊艳到了。 依然美丽,依然性感,依然气质卓绝。 " 不仅如此,寡姐这回还极大胆地贡献了银幕全裸。 " 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女神如此为艺术献身? 今天,鱼叔就来说说这部它—— 《小行星城》 asteroid city " " 画面一出,相信许多影迷就已经猜到了。 导演,是电影界的「审美天花板」韦斯·安德森。 前阵子,短视频就曾刮起一阵「韦斯·安德森滤镜」风。 无论国外国内,这个标签迅速成为高流量的密码。 " " 随便打开一个视频,几乎都能让人感到「以假乱真」。 甚至,还有不少网友专门出教程。 从穿着打扮,到后期调色,全方位教你如何打造「韦氏美学」。 " 虽说这一拍摄风格火遍全网,但或许很多人对韦斯·安德森并不熟悉。 作为电影界著名的「强迫症」患者,他堪称全才。 所有电影自编自导不说。 服装、道具、摄影、配乐…… 每一个细节,他都要牢牢掌控。 这种对电影制作的极致把控,成就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 最为显著的特点,自然是对称性构图和梦幻色调。 俗称,治愈强迫症的福音。 就拿他最具代表性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 想必有不少观众喜欢他,就是被精致的画面所吸引。 据他合作过的摄影师所说,导演每天走进片场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询问摄影机是否放在中间。 " 电影中的画面,也确实印证了这点。 大到酒店全景,小到泡澡的场景。 " 甚至连蛋糕盒的特写镜头都不放过。 这世界上,就没有韦斯·安德森对称不了的画面。 舒适,观感着实很舒适。 " 在此基础上,童话般的色调更是神来一笔。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它是梦幻的芭比粉。 " 《月升王国》里,它是温馨的柠檬黄。 " 而到了《小行星城》这里,它变成了令人愉悦的蒂凡尼蓝。 这「多巴胺配色」,绝对是行走在时尚前线的弄潮儿。 " 也难怪会有影迷常把那句话挂在嘴上: 提高审美这件事,你妈可能教不了你,但韦斯·安德森行。 确实,很行。 " 韦斯·安德森变态般的强迫症,不仅体现在静态画面的对称。 更在于每一个运动镜头的规整。 平行位移。 " 中心推拉。 " 上下仰俯。 " 180°翻转。 " 这种极致的对称画面+整齐运镜,给他的电影带来了一种卡通式的幽默感。 比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段经典的追逐戏。 明明身处危急时刻,可角色的对话却依然不紧不慢。 误入教堂、闯进比赛、玩闹般的枪战…… 性格鲜明且怪诞的人物,配合木偶戏般的动作,宛如可爱的卡通。 不得不承认,韦斯·安德森绝对是好莱坞独一无二的黑色幽默大师。 " 到了《小行星城》中,他的形式感更加肆无忌惮。 直接用电视+舞台剧的形式,讲了一个「戏中戏中戏」的嵌套故事。 第一层,是电视台讲述一个剧作家创作剧本的故事。 画面由电视直播间,逐渐变为戏剧舞台。 " " 第二层,是舞台上讲述一个《小行星城》的故事。 画面由黑白的幕后,转向彩色的戏内。 " 因此,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具有很强的舞台剧化特质。 角色的出画和入画能明显地被感知。 " 标志性的横移镜头,也是在舞台剧中很常见的一种告知观众人物状态的方式。 "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很直白地告诉观众: 故事是虚构的,你是旁观者。 对于强调沉浸体验的电影而言,这很奇怪。 别说形式了,内容上也开始强行拉着观众在戏里戏外反复横跳。 " 信息量密集到鱼叔反复刷了三遍,才看出个所以然。 不愧是好莱坞最叛逆的导演。 这也说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值得反复品味。 只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 "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仅仅拥有无数死忠影迷。 不少明星大咖,也是他的铁粉。 只要能在他的电影里小露一面,根本无所谓角色大小,片酬多少。 就说这次的新片《小行星城》。 认明星,几乎成了观影的一大惊喜。 " 故事发生在位于美国西部偏远沙漠中的小行星城。 之所以叫小行星城,是因为在公元3007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在这里。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陨石坑,也留下了来自外太空的陨石碎片。 " 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个风貌独特的小镇。 成为了各路科技迷和天文爱好者的聚集胜地。 " 小镇地理偏僻,总人口只有87人。 但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 餐厅、旅馆、加油站…… 旅途必备的设施,一个都不少。 " " 这里,即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学夏令营。 家长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形形色色的旅客陆陆续续地涌入小镇。 活动的主角,是一群热衷科技发明的天才少年。 " 他们的小发明,奇思妙想,充满创意。 可单人操控的便携式飞行器。 " 可远距离粉碎目标的粒子分解枪。 " 利用宇宙射线让植物加速生长的培养装置。 " (不过会让蔬菜出现毒性) 可在星体上投射图像的天文成像仪。 " 但,所有这些小发明,都没有颁奖礼当晚的一件事更神奇—— 外星人突然造访地球。 一瞬间,所有人屏息凝视,不敢作声。 " 好在,他没有任何侵略目的。 而是静悄悄的走下飞船,蹑手蹑脚地拿走了放在地上的小陨石。 顺便,留下一张友好的纪念照。 结束。 " 看似无害的举措,引来了军方的巨大骚动。 很快,政府临时宣布要将小行星城隔离。 对内,实施军事管控,不让他们与外界联系。 对外,连夜编造故事,掩盖事实。 " 突然被封锁的人,自然不甘就此作罢。 索性联合起来,设局联系外界,曝光真相。 前面也说过了,这部电影是戏中戏中戏的结构。 没错,上面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是一部名为《小行星城》的舞台剧。 舞台之外,又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出这部剧的创作幕后。 作为区分,舞台部分是彩色+宽银幕。 而到了电视节目和幕后,则是黑白+窄画幅。 "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 导演不断借演员之口,反复提醒观众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 那么,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主角,通常都遇到了情感创伤或精神危机。 《小行星城》的主角奥吉(詹森·舒瓦兹曼饰)也一样。 他是一名战地记者。 不久前,妻子病逝。 " 面对儿子和三个女儿,奥吉内心饱受困扰。 如何「像大人一样」告诉孩子这个噩耗? 身为鳏夫,自己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一系列问题,令他焦头烂额。 " 表面上,故事讲的是家庭危机。 但从深层次来看,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 这种不安感,也从戏中延续到舞台之外。 电影后半段,饰演奥吉的「演员」突然离开舞台,闯入后台。 愤怒地撕掉假胡子后,向导演诉说自己的迷茫。 他无法理解戏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写,但却不可控制的代入奥吉。 可越是想要寻求解答,反而越是迷惘。 他一头扎进思维的漩涡,不断质问自己—— 在广袤的宇宙之中,不是应该有某种答案吗? 说罢起身离去。 留下无措的导演,和屏幕前一头雾水的观众两两相望。 韦斯·安德森在戛纳的采访中表示—— 电影的部分内容和我们在生活中无法控制的事物有关。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奥吉的举措变得合理了。 " 延伸到故事发生的1955年,正值美俄冷战。 二战的恐慌尚未褪去,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如火如荼地展开。 复杂的环境下,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大都围绕着三个词:复杂、混乱、迷茫。 孤独,成为必然。 无法沟通,也是常态。 被时代逼迫着向前进的人们,急需找到生活的希望。 奥吉找到了同样陷入迷茫的女演员,米琪(斯嘉丽·约翰逊饰)。 " 两人互诉衷肠,相互慰藉。 看似有了新的开始。 但正如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永远是那么遥远。 " 离开小行星城之后,谁又能说得准呢? 所谓答案,本就是虚妄。 自我怀疑,才是人生的常态。 " 照旧是随便截一帧就能当壁纸的精巧画面。 故事也秉持着一贯的「成人童话」风格。 时不时蹦出一个「韦氏幽默」,让观众忍俊不禁。 " 按理来说,作为一部典型的韦斯·安德森之作,《小行星城》口碑应该还不错。 可奇怪的是,观众这次好像并没有那么买账。 豆瓣6.8的评分,打破了导演不低于7分的纪录。 " 鱼叔看来,这部片的问题就出在于,它实在是太「典型」了。 对于韦斯·安德森而言,电影更像是一个极致的艺术实验品。 他不断打通各种电影表现形式,尝试探索新的叙述可能。 沉重的议题,往往被隐藏在精巧的设计背后。 " 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它的本体是小说。 是一个集合了谋杀、阴谋和暴力的故事。 潜藏在背后的,则是对战前欧洲黄金时代的缅怀。 安德森却采用游戏般的叙事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 跟着电影的逻辑一起玩,也能看得很开心。 " 又比如《法兰西特派》,它是以杂志的形式展开。 结构越发复杂,故事关联性不再紧密。 组合在一起,是对逝去的纸媒黄金时代的一次致敬。 这一次,口碑就有些下滑。 当电影内核上升到谈创作的层面,很容易劝退一些来「玩游戏」的观众。 " 到了《小行星城》,韦斯·安德森更是砌起一堵高墙。 在舞台剧的包裹下,直接放弃故事的基本叙事性和逻辑性。 繁复的结构,大段的台词,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信息过载。 而最容易代入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抽象。 所有的一切,只为作品的内核服务。 借用影迷的一句评价:这部电影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 但问题是,这个内核过于宏大。 在创作者看来,诗意沉思是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 可对于想看故事的观众而言,确实很容易感到言之无物。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到《小行星城》。 本质上,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个人进化。 越来越沉溺于风格化的他,早已用形式吞噬了内容。 喜欢还是讨厌,都有各自的道理。 正如《variety》的评价所说—— 《小行星城》看起来令人惊艳,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只适合安德森的忠实粉丝,或许甚至连他们都不会太多。 " 当然,在好莱坞商业电影席卷全球的时候。 韦斯·安德森对电影的偏执和纯粹,却又显得那么独特和闪亮。 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是这个时代最不可替代的「异类」。 作为他的骨灰级影迷。 鱼叔依然很期待下一部浪漫的「成人童话」。 "
简介:「寡姐」离开漫威,已经两年了。 这两年,她没有一部主演新片上映。 直到最近,才终于回归。 预告片刚一释出,就把鱼叔惊艳到了。 依然美丽,依然性感,依然气质卓绝。 " 不仅如此,寡姐这回还极大胆地贡献了银幕全裸。 " 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女神如此为艺术献身? 今天,鱼叔就来说说这部它—— 《小行星城》 asteroid city " " 画面一出,相信许多影迷就已经猜到了。 导演,是电影界的「审美天花板」韦斯·安德森。 前阵子,短视频就曾刮起一阵「韦斯·安德森滤镜」风。 无论国外国内,这个标签迅速成为高流量的密码。 " " 随便打开一个视频,几乎都能让人感到「以假乱真」。 甚至,还有不少网友专门出教程。 从穿着打扮,到后期调色,全方位教你如何打造「韦氏美学」。 " 虽说这一拍摄风格火遍全网,但或许很多人对韦斯·安德森并不熟悉。 作为电影界著名的「强迫症」患者,他堪称全才。 所有电影自编自导不说。 服装、道具、摄影、配乐…… 每一个细节,他都要牢牢掌控。 这种对电影制作的极致把控,成就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 最为显著的特点,自然是对称性构图和梦幻色调。 俗称,治愈强迫症的福音。 就拿他最具代表性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 想必有不少观众喜欢他,就是被精致的画面所吸引。 据他合作过的摄影师所说,导演每天走进片场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询问摄影机是否放在中间。 " 电影中的画面,也确实印证了这点。 大到酒店全景,小到泡澡的场景。 " 甚至连蛋糕盒的特写镜头都不放过。 这世界上,就没有韦斯·安德森对称不了的画面。 舒适,观感着实很舒适。 " 在此基础上,童话般的色调更是神来一笔。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它是梦幻的芭比粉。 " 《月升王国》里,它是温馨的柠檬黄。 " 而到了《小行星城》这里,它变成了令人愉悦的蒂凡尼蓝。 这「多巴胺配色」,绝对是行走在时尚前线的弄潮儿。 " 也难怪会有影迷常把那句话挂在嘴上: 提高审美这件事,你妈可能教不了你,但韦斯·安德森行。 确实,很行。 " 韦斯·安德森变态般的强迫症,不仅体现在静态画面的对称。 更在于每一个运动镜头的规整。 平行位移。 " 中心推拉。 " 上下仰俯。 " 180°翻转。 " 这种极致的对称画面+整齐运镜,给他的电影带来了一种卡通式的幽默感。 比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段经典的追逐戏。 明明身处危急时刻,可角色的对话却依然不紧不慢。 误入教堂、闯进比赛、玩闹般的枪战…… 性格鲜明且怪诞的人物,配合木偶戏般的动作,宛如可爱的卡通。 不得不承认,韦斯·安德森绝对是好莱坞独一无二的黑色幽默大师。 " 到了《小行星城》中,他的形式感更加肆无忌惮。 直接用电视+舞台剧的形式,讲了一个「戏中戏中戏」的嵌套故事。 第一层,是电视台讲述一个剧作家创作剧本的故事。 画面由电视直播间,逐渐变为戏剧舞台。 " " 第二层,是舞台上讲述一个《小行星城》的故事。 画面由黑白的幕后,转向彩色的戏内。 " 因此,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具有很强的舞台剧化特质。 角色的出画和入画能明显地被感知。 " 标志性的横移镜头,也是在舞台剧中很常见的一种告知观众人物状态的方式。 "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很直白地告诉观众: 故事是虚构的,你是旁观者。 对于强调沉浸体验的电影而言,这很奇怪。 别说形式了,内容上也开始强行拉着观众在戏里戏外反复横跳。 " 信息量密集到鱼叔反复刷了三遍,才看出个所以然。 不愧是好莱坞最叛逆的导演。 这也说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值得反复品味。 只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 "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仅仅拥有无数死忠影迷。 不少明星大咖,也是他的铁粉。 只要能在他的电影里小露一面,根本无所谓角色大小,片酬多少。 就说这次的新片《小行星城》。 认明星,几乎成了观影的一大惊喜。 " 故事发生在位于美国西部偏远沙漠中的小行星城。 之所以叫小行星城,是因为在公元3007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在这里。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陨石坑,也留下了来自外太空的陨石碎片。 " 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个风貌独特的小镇。 成为了各路科技迷和天文爱好者的聚集胜地。 " 小镇地理偏僻,总人口只有87人。 但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 餐厅、旅馆、加油站…… 旅途必备的设施,一个都不少。 " " 这里,即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天文学夏令营。 家长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形形色色的旅客陆陆续续地涌入小镇。 活动的主角,是一群热衷科技发明的天才少年。 " 他们的小发明,奇思妙想,充满创意。 可单人操控的便携式飞行器。 " 可远距离粉碎目标的粒子分解枪。 " 利用宇宙射线让植物加速生长的培养装置。 " (不过会让蔬菜出现毒性) 可在星体上投射图像的天文成像仪。 " 但,所有这些小发明,都没有颁奖礼当晚的一件事更神奇—— 外星人突然造访地球。 一瞬间,所有人屏息凝视,不敢作声。 " 好在,他没有任何侵略目的。 而是静悄悄的走下飞船,蹑手蹑脚地拿走了放在地上的小陨石。 顺便,留下一张友好的纪念照。 结束。 " 看似无害的举措,引来了军方的巨大骚动。 很快,政府临时宣布要将小行星城隔离。 对内,实施军事管控,不让他们与外界联系。 对外,连夜编造故事,掩盖事实。 " 突然被封锁的人,自然不甘就此作罢。 索性联合起来,设局联系外界,曝光真相。 前面也说过了,这部电影是戏中戏中戏的结构。 没错,上面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是一部名为《小行星城》的舞台剧。 舞台之外,又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呈现出这部剧的创作幕后。 作为区分,舞台部分是彩色+宽银幕。 而到了电视节目和幕后,则是黑白+窄画幅。 "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 导演不断借演员之口,反复提醒观众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 那么,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主角,通常都遇到了情感创伤或精神危机。 《小行星城》的主角奥吉(詹森·舒瓦兹曼饰)也一样。 他是一名战地记者。 不久前,妻子病逝。 " 面对儿子和三个女儿,奥吉内心饱受困扰。 如何「像大人一样」告诉孩子这个噩耗? 身为鳏夫,自己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一系列问题,令他焦头烂额。 " 表面上,故事讲的是家庭危机。 但从深层次来看,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 这种不安感,也从戏中延续到舞台之外。 电影后半段,饰演奥吉的「演员」突然离开舞台,闯入后台。 愤怒地撕掉假胡子后,向导演诉说自己的迷茫。 他无法理解戏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写,但却不可控制的代入奥吉。 可越是想要寻求解答,反而越是迷惘。 他一头扎进思维的漩涡,不断质问自己—— 在广袤的宇宙之中,不是应该有某种答案吗? 说罢起身离去。 留下无措的导演,和屏幕前一头雾水的观众两两相望。 韦斯·安德森在戛纳的采访中表示—— 电影的部分内容和我们在生活中无法控制的事物有关。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奥吉的举措变得合理了。 " 延伸到故事发生的1955年,正值美俄冷战。 二战的恐慌尚未褪去,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如火如荼地展开。 复杂的环境下,普通人的精神状态大都围绕着三个词:复杂、混乱、迷茫。 孤独,成为必然。 无法沟通,也是常态。 被时代逼迫着向前进的人们,急需找到生活的希望。 奥吉找到了同样陷入迷茫的女演员,米琪(斯嘉丽·约翰逊饰)。 " 两人互诉衷肠,相互慰藉。 看似有了新的开始。 但正如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永远是那么遥远。 " 离开小行星城之后,谁又能说得准呢? 所谓答案,本就是虚妄。 自我怀疑,才是人生的常态。 " 照旧是随便截一帧就能当壁纸的精巧画面。 故事也秉持着一贯的「成人童话」风格。 时不时蹦出一个「韦氏幽默」,让观众忍俊不禁。 " 按理来说,作为一部典型的韦斯·安德森之作,《小行星城》口碑应该还不错。 可奇怪的是,观众这次好像并没有那么买账。 豆瓣6.8的评分,打破了导演不低于7分的纪录。 " 鱼叔看来,这部片的问题就出在于,它实在是太「典型」了。 对于韦斯·安德森而言,电影更像是一个极致的艺术实验品。 他不断打通各种电影表现形式,尝试探索新的叙述可能。 沉重的议题,往往被隐藏在精巧的设计背后。 " 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它的本体是小说。 是一个集合了谋杀、阴谋和暴力的故事。 潜藏在背后的,则是对战前欧洲黄金时代的缅怀。 安德森却采用游戏般的叙事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 跟着电影的逻辑一起玩,也能看得很开心。 " 又比如《法兰西特派》,它是以杂志的形式展开。 结构越发复杂,故事关联性不再紧密。 组合在一起,是对逝去的纸媒黄金时代的一次致敬。 这一次,口碑就有些下滑。 当电影内核上升到谈创作的层面,很容易劝退一些来「玩游戏」的观众。 " 到了《小行星城》,韦斯·安德森更是砌起一堵高墙。 在舞台剧的包裹下,直接放弃故事的基本叙事性和逻辑性。 繁复的结构,大段的台词,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信息过载。 而最容易代入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抽象。 所有的一切,只为作品的内核服务。 借用影迷的一句评价:这部电影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 但问题是,这个内核过于宏大。 在创作者看来,诗意沉思是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 可对于想看故事的观众而言,确实很容易感到言之无物。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到《小行星城》。 本质上,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个人进化。 越来越沉溺于风格化的他,早已用形式吞噬了内容。 喜欢还是讨厌,都有各自的道理。 正如《variety》的评价所说—— 《小行星城》看起来令人惊艳,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只适合安德森的忠实粉丝,或许甚至连他们都不会太多。 " 当然,在好莱坞商业电影席卷全球的时候。 韦斯·安德森对电影的偏执和纯粹,却又显得那么独特和闪亮。 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是这个时代最不可替代的「异类」。 作为他的骨灰级影迷。 鱼叔依然很期待下一部浪漫的「成人童话」。 "
詹森·舒瓦兹曼,斯嘉丽·约翰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