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怡

最新好看的“林保怡”的搜索结果推荐

已完结

叹息桥国语

主演:林保怡,周家怡,卫诗雅,伍咏薇,陈奂仁,秦沛,陆骏光,潘灿良,陈健朗,黄定谦,刘兆铭,郭锋,杨偲泳,谈善言,岑珈其,唐宁,黄文慧,黄溢濠,凌文龙,艾威,易健儿,杨
简介:...接上篇 no.5《在一起》 首播时间: 2020-09-29 豆瓣评分:8.7分 " 「我们在一起,不就是彼此的家人?」 「抗疫」,2020年所有人的回忆。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出现,帮我们留住了这份回忆。 要怎么拍好「抗疫剧」? 很简单——真实。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 《在一起》分为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故事,几乎都有对应的原型人物—— 《生命的拐点》中的张汉清院长,原型是「风暴之眼」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 " 《摆渡人》中的外卖小哥辜勇,原型是快递小哥汪勇,滴滴司机王利等4位疫情时期的「摆渡人」; 《我叫大连》中的宋小强,原型是误入武汉而成为医院义工的蒋文强。 " 而那些抗疫过程中的感人点滴,也被拍了出来—— 张院长因渐冻症而颤动的双腿; " 脱下手套后哗啦流出的汗水; " 写在防护服上方便彼此相认的的名字。 " 在这部剧里,没有人被塑造成神,没有假大空的口号,没有刻意的煽情。 我们看到的全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他们会悲伤,会喜悦,会畏惧,但没有人退缩。 本剧的同名片尾曲《在一起》,有句歌词令鱼叔印象深刻: 「我们在一起,不就是彼此的家人?」 《在一起》拍出了咱们家的故事—— 没有从天而降的超级英雄,只有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凡人。 " no.4《叹息桥》 导演:李绍波 / 杨承恩 主演:林保怡 / 周家怡 / 卫诗雅 / 伍咏薇 / 陈奂仁 首播时间: 2020-03-28 豆瓣评分:8.9分 " 「年度最佳港剧。」 从导演到主演,《叹息桥》沿用了2016年tvb高分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豆瓣8.9)的阵容。 黄金班底,打造2020年最佳港剧。 《叹息桥》的好,是一目了然的惊艳。 " " 它自我定位是爱情悬疑剧,却又拍得艺术性十足。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教科书式炫技」。 第一重炫技,在于叙事方式。 主线故事并不复杂,六对香港男女十几年来的人生拉锯战——相遇、相识、相爱、分离。 继而延伸出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两性关系的探讨。 " 展开剧情时,《叹息桥》采用了pov的手法。 即通过不同角色的视点,去讲述同一时空下的同一事件。 因为每个角色的立场、遭遇、观点的偏差,对事件的描述也各自迥异。 而且有些角色还会偶尔打破「第四堵墙」,向观众揭露他所坚信的真相。 " 这强调了本剧的主题: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使得生活中处处充满谎言。 这种「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自带上帝视角,可以无限地接近真相。 一旦进入情境就会被牢牢吸引。 第二重炫技,在于摄影。 对称构图,三分之一式构图,纵深式构图等来回切换。 " " 根据不同场景和角色情感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构图方式。 导演李绍波很自信地说: 「以前的观众是对一部剧有要求,但《叹息桥》是对观众有要求。」 我们有理由期待,港剧更上一层楼。 no.3《隐秘的角落》 导演:辛爽 主演:秦昊 / 王景春 / 荣梓杉 / 史彭元 / 王圣迪 首播时间: 2020-06-16 豆瓣评分:8.9分 " 「一起爬山吗?」 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隐秘的角落》吧? 它是2020年爆款中的爆款。 「一起爬山吗」成为年度流行语; 剧中演员秦昊,张颂文迎来事业第二春,小演员荣梓杉也迅速走红。 " 在评价这部剧时,常听到一个词:电影感。 确实。 《隐秘的角落》在摄影,配乐,表演,服化道等各方面,都是接近电影的顶级水准。 " " 不过《隐秘的角落》之所以能引发全民热议,还要回归最基本的故事层面。 从三个孩子目睹一起谋杀案开始,他们决定用证据勒索凶手30万元。 随着情节深入,引出更多的故事,孩子和凶手都在慢慢改变。 《隐秘的角落》所做的,就是深入每个角色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去探寻「恶」起何处。 " 在结尾处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是选择拥抱童话,还是相信现实? 看剧时的心理感受大致如下: 「看完前五集,小朋友很单纯;后五集,东旭好单纯;大结局,我好单纯。」 " 如导演辛爽所说,《隐秘的角落》是一把手术刀,他感兴趣的是剖开后的东西: 「纯粹的恶不是我们感兴趣和想展现的,我们想展现的是恶后面的东西,恶是怎么形成的。」 这把手术刀,够锋利。 no.2《想见你》 导演:黄天仁 主演:柯佳嬿 / 许光汉 / 施柏宇 / 颜毓麟 / 严艺文 首播时间: 2019-11-17 豆瓣评分:9.2分 "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 《想见你》是2020年最火爆的台剧。 插曲《last dance》火了,男主角许光汉也火了。 本剧还未播出时,许光汉的微博粉丝不足10万,如今是590万。 " 如果仅仅用青春偶像剧来定义它,那显然太窄。 一盘旧磁带,一段旋律,在《last dance》的歌声中。 来自1998年的陈韵如和李子维,以及来自2019年的黄雨萱和王诠胜。 四个人进行着「莫比乌斯环」的交叉穿越。 " 《想见你》在时空穿越的框架下,加入了悬疑和爱情的元素。 少见地将多种类型融合在一起,能够做到有序不乱,完美自洽。 但又没有止于表面的谈情说爱,还关照着不少现实主义的话题—— 比如青少年对自我的认同,边缘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及关于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等的思考。 " 他们在经历了来来回回的穿越后,最终改变了悲剧的结局,完成自我救赎。 在《想见你》的评论区,有网友说: 「从它开始,台剧有了超越韩剧的可能。」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no.1《沉默的真相》 导演: 陈奕甫 主演: 廖凡 / 白宇 / 谭卓 / 宁理 / 黄尧 首播时间: 2020-09-16 豆瓣评分: 9.2分 " 「纵使长夜难明,依然有人舍命燃灯。」 2020年度最佳华语剧。 没有悬念,实至名归。 豆瓣超过50万人打出9.2高分。 不仅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华语剧,也超越《白夜追凶》成为评分最高的国产悬疑网剧。 " 《隐秘的角落》已经把观众对于「迷雾剧场」的期待值无限拔高。 而《沉默的真相》稳稳接住,不负众望。 只能用「高开炸走」来形容。 " 电影感、好演技、有深度、制作精良。 《隐秘的角落》所具备的优点,《沉默的真相》也一个不落。 但后者胜在了对人物极致的刻画和理想主义的内核。 " 剧中有三起案子—— 2010年,警察严良在调查江阳死亡的案子; 2003年,检察官江阳在调查乡村教师侯贵平的案子; 2000年,侯贵平在调查班上女学生自杀的事。 " 蒙太奇剪辑手法,使三个时空发生重叠。 尽管身处不同时空,但每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三个平行时空里,他们都选择前进。 " " 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江阳。 他从一位风华正茂的检察官变为阶下囚,付出了十年光阴,牺牲了家庭、事业和名声。 " 高光时刻:江阳丢钱包 最终哪怕是以死殉道,也誓要捍卫正义。 用此生换来真相不再沉默,盼望它能点亮炙热的光芒,撕开黑暗。 " 《沉默的真相》不存在过誉不过誉的问题。 因为它值得。 在一个理想主义被解构得几乎可憎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一部剧。 它告诉所有人,理想主义确实存在,并且仍是可贵的品质。 " 刚盘点完2020年的十佳华语剧。 鱼叔又欣慰地看到,年末压轴的《大江大河2》,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 算是镇住场子,接住了2020年的最后一棒,顺便给2021年开了个好头。 因为怀抱对明天的期待,我们熬过了漫漫长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新的一年,期待华语剧继续「燃灯」。
林保怡,周家怡,卫诗雅,伍咏薇,陈..
已完结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粤语

主演:林保怡,周家怡,廖碧儿,潘灿良,汤怡,王文杰,游学修,孟海,王宗尧,林耀声,葛民辉,赵学而,曾江,梁祖尧,河国荣,黄文标,石修
简介:最近在优酷独播的港剧《叹息桥》,以独特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圈了一票粉丝,更在豆瓣拿下8.8高分(2万人评分)。许多港剧粉丝刚打开这部剧集会觉得诧异:这实在是一部“非典型又典型”的港剧。非典型的是其中没有以tvb为代表的老派港剧的种种经典台词、经典风格,典型的是它所讲述的依然是韵味很香港的都市情感故事。 2016年,《叹息桥》的团队创作了他们的首部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引发关注。 两位导演李绍波和杨承恩,花名“肥波”和“25”,两人都是从事广告行业,合作十几年,遇上了viu tv开台,拍摄《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的机会。“我们一开始收到的时候,都是比较担心,因为我们从来没拍过剧,但就觉得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好好地把握。” " 从广告领域的30秒、1分钟讲一个故事,到45分钟、1个小时的电视剧讲一个故事,肥波和25会觉得“水土不服”,但他们自陈这是让他们开心的“水土不服”:“我们可以表达的事情多了,故事的铺排也可以多了,那个水土不服是令我们更开心,而不是压力。”两位广告导演,果然摒弃了过往传统港剧的一些叙事套路与风格元素,赋予了《绿豆》这部剧集独特面相,在香港和内地都收获不俗反响。 “《绿豆》出来之后,香港、内地的观众反应其实给我们很大的信心。”25说道,“我们在《叹息桥》出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一个义务:要尊重观众,就是要给他们比起《绿豆》更新的感觉。” 25认为,创作首要的一点,是要“信任观众”。“其实,观众这么多年来,已经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剧集或电影。现在的观众,思考得会比以前的观众更多,他们看一部剧后会自己去思考分析,比如我们从豆瓣上看到观众的一些留言,看的出来他们都是很细心去看这部剧。知道观众这样用心看的话,我们在创作方面也可以大胆一点,信任观众,做一些更深入的题材,让观众看的时候更加回味。” “既然我们有机会,就希望能给到一些新的东西,给一些有想法的观众看我们想讲的故事。希望我们写出来的故事,全世界的人看了都会有共鸣。”编剧黄绮琳表示,“最重要是诚实去表达故事。” " 由于《叹息桥》相对特殊的叙事方式,让这部都市情感剧在创作中难度高于同类题材。剧本方面,每个人物在其他人物眼中,都有不同面相。“比如别人眼中的何乐儿和李子勇眼中的何乐儿不一样,所以他们已经有两个何乐儿。”每个人物,每组人物关系的差异,增加了大量的剧本工作内容。同时对演员也提出了挑战:他们不知道这场跟下一场是不是连续的,甚至看不到完整的剧本。“因为我们的剧本很复杂,每一集上半部和下半部可以完全没关系,时序都是错的。如果全部给演员,有些担心演员反而会混乱。”拍摄时间也因此增加,同一个场景,同一场戏,可能要拍两到三个版本,每个部门要做到的细节、要花的工夫也更多。肥波介绍,这个剧比一般普通的剧应该多用了50%的资源。 幸而,此次创作《叹息桥》,除了viu tv的支持,更有来自优酷的百分之百投资,使得这部剧在美术、制作、拍摄等等环节,可以更加从容地追求各个部门的最优解。编剧黄绮琳也表示,优酷给足了自由度,完全没有束缚《叹息桥》的创作。“这方面我也是挺开心的。”一个在方方面面都有非常规之处的剧集的创作过程,其实最需要冒风险的是播出平台,“所以我们想优酷肯做这个尝试,就是肯冒险给我们创新的。” 相比当年香港影视剧的黄金时代,如今的香港影视剧,体量在明显缩小,每年过千万的制作越来越少。黄绮琳对此抱有乐观态度,“其实这个情况我觉得,对新编剧或者导演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规模小的时候,投资者比较有信心找一些新导演拍。” 导演25也坦言,《叹息桥》在内地能够拿到好成绩,这个对于他们团队也好,对于香港一些新的创作者来说,都是个鼓舞。“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有人踏出第一步。当有人走了一条好像分叉路的路出来后,其实是给后人带路了。我觉得《叹息桥》的任务,就是我们去开发一些未知领域,希望后面的人可以多一些路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 【对话】 澎湃新闻:《叹息桥》这部作品创作的初衷和契机是什么? 黄绮琳:四年前我们拍完《绿豆》之后,就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再合作一下去开发些新题材,所以我们的监制林保怡跟两个导演和我,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团队,然后就想有没有新的故事。我跟25导演有谈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听朋友说故事,或者分享他们的恋爱经历,会发现同一个事,不同人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版本,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现象挺有趣的。然后我们说起了有一个叫“叹息桥”的名胜,25他记得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我自己印象中,它是一个关于死囚的悲剧故事,所以最后我们就抓住了这一点,然后就发展出了这个剧的故事。 澎湃新闻:《绿豆》和《叹息桥》这两部剧在内地和香港都有比较好的反响。不同地方的观众对于你们的作品,产生共鸣的点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 杨承恩:我们当初拍的《绿豆》也好,《叹息桥》也好,都没想过要面向哪一个观众群,我们是希望可以国际化一些。但我们又很想表达一件事,就是因为我们香港是很小的地方,我们很想讲一下关于这个小地方的故事,但我们也都想找个故事,全世界的人看都是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偏向会多写一些关于人性的事。我们很少会写很本土化的事,我们很想写不同种族或者不同民族,他们共同的事,就是关于人性,人的内心世界的。 黄绮琳:关于不同地方的人欣赏这两个剧有没有不同,我觉得有很多点大家都是共通的,比如人物的设计,人性方面的看法都是很共通的,但可能香港观众有一些文化,或者关于他们时事上的一些,与他们生活更接近的东西,可能本地观众会比较有共鸣。 " 澎湃新闻:《叹息桥》的镜头语言上是有独特风格的,内地的网友也特别热衷于分析这部剧的构图和镜头运动,但也会有观众有点不适应。能不能聊聊这样的镜头语言的形成是为什么? 李绍波:我跟25之前是拍广告的,广告大概30秒一个故事,基本上,要争取每一格的画面,都要很有意思地去讲这个故事。我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叹息桥》上面。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我们都想做到最好,有不同的视角给观众带来冲击。其实这里用的手法和角度,在其他地方的电影都有用过,但是在香港用得比较少,可能观众会觉得比较特别。 澎湃新闻:《叹息桥》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非常真实的缺点和问题,每一段感情都有非常现实阴暗的一面。很好奇从个人角度来讲,25导演对于人性、爱情是持一个比较悲观还是乐观的态度?这些人物中有个人特别喜欢的角色吗? 杨承恩:我觉得这个剧其实不是从悲观出发,是想让每个人都有反思,偏向于比较真实赤裸地把故事表现出来。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去看,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传统戏剧是比较难去呈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这部剧就有了一个“罗生门”的结构在里面。角色方面,我最喜欢的是梁淑媛,因为她放手让她先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东西,她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个人物故事,其实想说的是,无论是爱情还是什么事,如果你拉得太紧,两个人可能会受伤,有时候放手反而会比较好。 " 澎湃新闻:三位合作的作品,都是非常细腻的都市情感题材。为什么三位对这个题材会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 黄绮琳:其实《绿豆》那次本来是小说改编,它本来是关于爱情方面的,但我们在小说之后,我跟25讨论,觉得爱情里面,也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方面可以说。刚好我们也比较喜欢真实一些的表达,他们在导演方向上,不想要太戏剧化的呈现,所以我们就想去拍一些在不同面上的人性,《叹息桥》比较多是家庭伦理里面的一些情,什么都有。 杨承恩: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情,当中有爱情、亲情、友情,我跟肥波导演,都喜欢写一些人和人相处的故事,之前的《绿豆》是爱情偏重的,这一次《叹息桥》是亲情比较多,因为我觉得,上一代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自己这一代的亲密关系,或者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所以《叹息桥》中很大篇幅是讲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 " 澎湃新闻:两位导演是怎么进行合作和分工,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如何解决? 李绍波:我跟25导演已经合作很多年了,我自己偏向于用镜头讲故事,因为自己说话不太好,所以我比较擅长跟机器沟通,25导演说话比较好,通常都是由他来处理剧本,还有跟演员沟通的方面。 杨承恩:我跟肥波导演的默契很早就已经有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沟通,已经知道这一场戏的机位想要怎么放,怎么安排,不用特别说,就有默契,跟编剧黄绮琳也是很有默契,我们想要表达的概念,或者比较深层次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黄绮琳能够写出来的,所以我也很开心,可以有这个很有默契的组合。 黄绮琳:我跟两位导演的合作,比较多跟25去谈剧本概念化或者故事的东西,他说要想拍一个可能有情绪问题的妈妈,想到想法就会告诉我,我就把它变成可以叙述出来的剧本。肥波导演也有一些关于剧本上,比如说对白的想法。所以两个导演想到什么想法,或者有关于剧本上的意见,都会跟我说,然后我就跟编剧团队把它处理成剧本。 澎湃新闻:大家觉得这个作品和以前的港剧有很大不同。你们的创作,有没有从过往经典港剧的创作中,继承或者抛弃一些特质? 黄绮琳:如果说传承的话,里面其实很多剧情上的一些元素都是很相似的,比如说有患病,偷听,误会的桥段,都是很传统的一些港剧元素。人性跟角色冲突也是很传统的戏剧,我觉得这方面是传承了。比较不一样的可能就是导演的表达方法。 杨承恩:我们都有很多港剧的元素在里面,只不过是我们可能用了不同的拍摄方法,或者不同的切入点去讲同一件事,所以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新鲜感,或者相对比他们之前看的港剧有不同。 " 澎湃新闻:各位在创作中,有没有受到哪些影视作品或者创作者的影响? 杨承恩:我主要受的影响,不是影视作品,是小说作品,比如村上春树。他的特色,他会描写人物穿的衣服,生活,吃什么、喝什么,我就发现,其实要呈现一个角色,不一定要讲出来。通过画面也可以呈现,比如说衣服可以反映那个人的品位,他的阶层,他的家中摆设,也是一样。不一定要通过故事来呈现,通过画面也是可以。 李绍波:小时候已经很喜欢王家卫,王导描写人的画面,我特别喜欢,我自己对画面比较敏感,所以会把自己看的作品加上我跟25导演的讨论,转换出来呈现给观众看。 黄绮琳:我比较喜欢看日剧,看一些比较淡然的剧本,日本电影我也喜欢,所以可能我在写电视剧的时候,有用到他们一些比较平淡的手法。 澎湃新闻: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的能量来自于生活,三位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创作能量主要来自于哪里? 黄绮琳:我在不工作的时候,尽量想谈恋爱(笑)。因为我其实很多时间放在创作上。我这几天比较闲,就留在家里比较多,也是看电影、看电视、看书,就没有其他什么兴趣。 李绍波:我在平时不需要创作的时候,也在创作当中。因为工作的关系会看很多的短片、电视广告,一些其他的电视剧等等,我会参考别人的拍摄方式,比如我喜欢的王家卫导演,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喜欢王家卫导演,所以有时间我就多看一次,每次看的时候,都会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杨承恩:我其实大部分的时间,和所有做创作的人都一样,就是听歌、看书、看戏。但是我就多一件事,我自己很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尤其是遇到一些长辈,我很有兴趣问他们问题,听他们讲故事。因为我觉得,看很多书,看很多戏,都不如和人接触,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故事。比如一大帮人聚会的时候,我喜欢看人家聊天,这个时候可以令创作力增大,因为看到的都是真实情感。
林保怡,周家怡,廖碧儿,潘灿良,汤..
HD国语

叛逆情缘

主演:周华健,叶童,钟丽缇,张国强,刘兆铭,苑琼丹,岳华,黎彼得,林保怡,梁思敏
简介:世界首富马斯克再次刷新了人的三观。 昨天各大外媒都在报道一条重磅消息:刚刚曝光新女友的马斯克,不光与前女友grimes藕断丝连,两人还偷偷又生了一个孩子(名字仍然是乱码)! " 更离谱的是,和grimes秘密生子一事被曝光的当天,两人就迅速分手...这两个人可要比好莱坞明星drama多了! " 秘密生子被记者当场抓包 grimes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她一直以另类叛逆的精灵少女形象在音乐圈闯荡,2018年5月和马斯克恋爱。 " 这两人年龄相差17岁,形象上也完全是两个极端。马斯克虽然经常在推特上口无遮拦,经常输出一些疯狂的思想,但不管穿衣还是习惯都和普通的中年企业家差不多。 而grimes则每个造型都极其大胆,酷爱动漫,最近想把自己全身纹满白色纹身,“改造”得更像外星人。 " 本来大家不太看好他们,谁知道两人的恋爱却越来越认真。 2020年,两人虽然没有结婚,但却生下了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乱码男孩x ? a-12 musk,官方简称x,毕竟全名读起来太费劲了。 " 就在马斯克、grimes和儿子x一家三口的小日子没过多久,2021年9月,两人突然宣布分手,似乎结束了这一段情缘。 这段时间里两人还有一系列迷惑操作,这个我们等下再说。 " 总之,grimes在官方口径上已经成了“马斯克前女友”,但一名记者却意外发现了大秘密。不久前,记者与grimes约好去她奥斯汀的家做关于她新专辑的访谈。 grimes说只有自己在家,马斯克第二天才会带着x来看她。两人在楼下相谈甚欢,楼上却隐约传来了婴儿的啼哭。 " 记者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几分钟后哭声再次响起。她看到坐在对面的grimes明显身子一僵,但还装作淡定,继续着刚才的话题。 记者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幻听,她鼓起勇气问grimes:“你是不是还有其他孩子?” " grimes当即有些崩溃,先说自己不方便谈论这件事,然后又语无伦次地说起x不在家,整个人非常慌乱。 正当她极力否认时,婴儿的哭嚎声冲破楼层,紧接着传来了类似于保姆的安慰声,grimes无法再狡辩,透露了事情的真相。 " 就在这种完全意外的情况下,马斯克和grimes的秘密新生儿曝光了。楼上正在哭闹的,是马斯克和grimes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于去年年底,是个女孩。 " “乱码”女儿引出混乱感情线 grimes和记者摊牌,告诉她他们平时会叫女儿“y”,与大儿子“x”的名字呼应,但是这娃的全名其实是exa dark sider?l musk。 网友吐槽:马斯克孩子的名字是用头砸键盘砸出来的。 " 其实,这名字是有寓意的。exa一种计算机术语,dark代表未知的魅力,sider?l的正确发音是“塞-deer-e-奥”,其实就是恒星sidereal一词用更中二的方式写出来。 但是grimes对女儿的名字并不满意,所以她和马斯克平时也会叫小女儿“水兵月”。 是的,就是《美少女战士》里那个水兵月,grimes老二次元了。 "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费解了,这俩不是分手了吗?马斯克不是有新女友了吗,怎么会突然跑出来一个女儿的? 其实,这俩人一直就藕断丝连。在宣布分手后的一个月里还都住在一起,马斯克说他们处于“半同居”状态。 grimes说“如果非要算,他现在还是我男朋友”,而且这篇文章里也提到,她和马斯克已经“复合”了。 " 根据外媒的分析,他们之所以对分手和复合都语焉不详,是因为两人现在处于开放式关系,各玩各的但也偶尔一起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马斯克一边带着新女友出门,一边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生了个女儿的原因。 " grimes在女儿出生后,搬离了和马斯克同居的家,现在住在奥斯汀的一栋豪宅里。 她说她和马斯克在所谓的分手时也一直在约会,但是他们两个实在不适合同居,彼此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样,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情侣关系。 " 但是分分合合也没拦住俩人生孩子,grimes表示她和马斯克还想要生两三个孩子。网友吐槽:好家伙,马斯克在y出生后已经是7个孩子的爹了,这是真要生一支足球队吗? 马斯克和第一任妻子有一个夭折的儿子,和第二任妻子生下来了一对双胞胎男孩,以及一对三胞胎男孩,x出生的时候,马斯克家已经有了6个男孩,y是他的第一个女儿。 "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grimes说他们的孩子出生在12月,但她去年频繁出没于各种活动现场,明显根本没有怀孕。 这又揭开了马斯克和grimes更令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代孕。 "马斯克还多次被报道不付抚养费 grimes在采访中大谈怀大儿子x的时候自己有多痛苦。她说孕期最后几个月被胎儿压迫神经,疼到无法走路,上卫生间等行动基本靠爬,生孩子大出血一度以为自己快死了。 既然感受到了怀孕的风险和极大痛苦,那么可以选择不再生,可以选择领养。 但马斯克和她却还是想要更多孩子,自己又不想受罪,于是他们选择了代孕。虽然在她们所在的州代孕合法,但grimes的选择还是有点打脸。 " 她总在说自己过过苦日子,反对压榨穷人,反对“资本主义”,另一边却可以随手扔一笔钱,剥削年轻贫穷女性的身体,将自己的痛苦和风险转嫁给他人。这点实在是让人看不懂。 " 而马斯克,虽然被称为钢铁侠一样,拥有超前思维的科技狂人,但本质上也还是个传统美国男子。两人的身上都充满了矛盾的因素,这可能也造就了他们如今奇怪的关系。 女儿公开当日再分手 2018年,grimes通过推特与马斯克取得联系,两人在一名天体物理学家的介绍下开始线下见面。 据说当天,他们聊了几个小时的人工智能和有趣的科技理论。这些东西是追求新潮、渴望探索宇宙的grimes一直感兴趣的。 " 然而,两人在一起后却发现了很多问题。以前经常爱说些怪话的grimes发现,她的随口一句话可能会让特斯拉股票暴跌,而马斯克时不时的奇葩言论,则与grimes“进步人士”的人设大相径庭。 " 虽然马斯克很享受grimes的活力,还在snl上配合她玩cosplay,但回归生活,马斯克觉得grimes太“二次元”了,自己不是很能理解她的喜好。 " 马斯克喜欢简单整洁,grimes的家里到处都是动漫周边,比如死亡笔记的地毯,幽灵公主的毛巾被...两人同居后根本过不到一起去,矛盾非常多。 这两个人深知彼此并不合适,但他们恰恰在一些方面很有共同话题(想必也包括了爱生孩子这件事),所以他们不可能一起生活,只能分分合合,保持开放性关系保住情缘。 "grimes的外星人纹身 根据grimes的描述,两人因为女儿的出生又复合了,但很无语的是,就在这篇确定复合+生子的文章刊登出来后几小时,grimes却在推特上宣布了令人懵x的新消息:他们又又又分手了... " 实在不是很懂这俩人的脑回路,既然不合适,不如别再纠结于生孩子,早点放过彼此算了...
周华健,叶童,钟丽缇,张国强,刘兆..
HD国语

龙腾四海

主演:刘德华,任达华,邓光荣,黎明,陈法蓉,陈惠敏,程东,关勇,林保怡,李丽珍,吴家丽,田丰
简介:《龙腾四海》茶则 规格:8.8*5.6*1.1,重量:37克,现货实拍 " " " " " " " " "
刘德华,任达华,邓光荣,黎明,陈法..
HD国语

辣手神探

主演:周润发,梁朝伟,毛舜筠,陈欣健,黄秋生,郭追,关海山,林保怡,欧阳震华,国村隼
简介:在90年代的港片市场之上,“双周一成”无疑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三位演员。 凭借搏命的特技、诙谐的打斗,成龙在“动作喜剧”的市场之上罕逢敌手。 依靠精湛的的演技、宽广的戏路,周润发在“文艺片”、“江湖英雄片”的市场中左右逢源、无人能与之匹敌。 因为90年代初“无厘头喜剧”的市场热潮,周星驰也在港片银幕之中,积累了庞大的观众基础,风头一时无两。 " 不同的表演风格、不同的电影题材,造就了“双周一成”各异的事业轨迹。然而在1992年,成龙、周润发、周星驰三人却在相同的电影题材之中,展开了激烈的票房搏杀。 这一年,“双周一成”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卧底警匪片”的题材拍摄之上。于是,周润发与吴宇森合作了《辣手神探》,成龙与唐季礼合作了《警察故事3》,周星驰与陈嘉上合作了《逃学威龙2》。 随着这三部“卧底警匪片”经典的诞生,周星驰、周润发、成龙也在相同的“电影题材”之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银幕交锋。 在这次交锋之中,周星驰、周润发厮杀惨烈,而成龙则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赢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双周一成在1992年的这场“卧底警匪片”大战。 " 周星驰再续卧底警匪经典,周润发致敬“香港警察” 1991年,周星驰、陈嘉上在“永盛电影”的投资之下,拍摄了《逃学威龙》。这个“特警”进入校园卧底的荒诞喜剧故事,以43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击败成龙的《飞鹰计划》,坐上了年度港片票房冠军的宝座。 陈嘉上也因为该片,获得了“第11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1992年,“永盛电影”趁热打铁,策划拍摄了续作《逃学威龙2》。而周星驰、陈嘉上也再度合作,上演了一场“飞虎队大闹校园”的荒诞喜剧。 《逃学威龙2》在1992年4月9日上映,然而这一年的4月,周润发、吴宇森也带来了一部卧底警匪大作——《辣手神探》。 " " 80年代末,吴宇森离开了徐克的“电影工作室”,成立了自己的“新里程电影”,拍摄了《喋血街头》、《纵横四海》两部作品。1991年,随着《喋血双雄》在北美的备受好评,吴宇森也决定前往北美,开启新的电影之路。 在前往北美、关闭“新里程电影”之前,吴宇森决定与老搭档周润发,再进行一次电影合作。 90年代初,香港的治安有些混乱,发生了不少“持械抢劫”的案件,而这些案件的告破,都是得益于“卧底警察们”的努力。 为了向这些“卧底警察们”致敬,吴宇森策划、拍摄了《喋血双雄》这部作品,该片完成之后,定档在1992年的4月16日。结果在1992年4月,《逃学威龙2》与《辣手神探》不期而遇,而周润发、周星驰,也在票房市场之上,展开了正面交锋。 " " 《辣手神探》从4月16日到5月6日,上映21天。而《逃学威龙2》从4月9日到5月7日,上映29天。最终,《辣手神探》拿下了1900多万港币的票房,而《逃学威龙2》获得了3100多万港币的成绩。 在港片市场的正面交锋之中,《辣手神探》不敌《逃学威龙2》,两部作品也拉开了不小的票房差距。 其实,就作品质量而言《辣手神探》并不比《逃学威龙2》逊色。而周润发、梁朝伟的组合,也丝毫不输周星驰、吴孟达这对搭档。 只不过,相比于《辣手神探》这种风格严肃的卧底警匪片作品,《逃学威龙2》这种警匪喜剧,更适合电影院线的放映氛围,也更容易获得市场观众的青睐。 " " 重启的警匪大ip,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1992年的4月,周星驰、周润发凭借两部“卧底警匪题材”的电影作品,展开了激烈的票房厮杀。而这一年的7月份,成龙也加入了“卧底警察”的队伍,推出了《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警察故事3》与之前的《警察故事》、《警察故事续集》有所不同。 之前的两部作品,都是成龙自导自演,而在这部《警察故事3》里,成龙却被赶下了导演的位子。 " 成龙为何会在《警察故事3》中遭受如此待遇呢?其实一切的缘由,还要从1991年的《飞鹰计划》说起。 1991年,《飞鹰计划》拍摄成本的严重超支,让成龙遭受了嘉禾的冷眼。《飞鹰计划》之后,成龙的自导自演之路,也被嘉禾终结。 1988年的《警察故事续集》之后,“警察故事”的经典ip就陷入了沉寂。?1992年,嘉禾重启这个ip,策划了《警察故事3》。 为了不让《飞鹰计划》的超支事件,再度发生在这部《警察故事3》上,嘉禾找来了擅长把控资金的唐季礼,为这部《警察故事3》担任导演。而在唐季礼的主导之下,这部大ip续作也走上了“卧底警匪片”的模式。 " 《警察故事3》在1992年7月4日上映,在同年的8月5日收画。该片上映33天拿下了32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 在票房市场取得佳绩的同时,《警察故事3》在影展奖台之上,也获得了不少好评与荣誉。 在第29届金马奖上,《警察故事3》获得了最佳电影的提名,而成龙也凭借该片中的出色表演,拿下了金马影帝的奖杯,可谓是票房、奖杯双双得意。 " 1992年的港片市场之上,“双周一成”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了“卧底警匪片”的电影题材之上。 这一年的周润发、周星驰在4月档正面交锋、厮杀惨烈,最终《辣手神探》不敌《逃学威龙2》,在票房大战之中落败。 而避过4月档的成龙,则在7月的票房市场之上一往无前,凭借出色的票房成绩、“金马影帝”的奖杯加持,笑到了最后。 " ?
周润发,梁朝伟,毛舜筠,陈欣健,黄..
HD国语

反贪风暴2

主演:古天乐,张智霖,周渝民,蔡少芬,林保怡,卢海鹏,石修,曾志伟,陈静,曾国祥,夏嫣,张松枝,姜皓文,蔡洁,欧锦棠,徐靖雯,宋海颉,陈宇琛,陆骏光,李忠希,张同祖,郑
简介:张智霖扮演的重案组督察刘保强一身毛病,嗜酒贪赌让他事业停滞,郁郁不得志,也让家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妹妹与他决裂。 " 张智霖神情低落,不修边幅,与往日形象差别很大,不禁让观众对这个警察产生好奇。 " 周渝民大写的“冷血”展示了职业杀手的凶残,帅气依旧的冷酷pose下隐藏的是一触即发的危险因子,浓浓杀气扑面而来。 " 周渝民饰演的宋仁信是专业杀手,受人之托杀人灭口,影片中每当案情有所突破时他就会立即出现杀掉线索人物。 "
古天乐,张智霖,周渝民,蔡少芬,林..
HD国语

临时演员

主演:郑恺,热依扎,郭晓东,殷桃,詹瑞文,曹扬,林保怡,林雪
简介: 真是尴尬,如果这也算是电影的话。 《临时演员》的阵容不算弱,主角也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面孔,但是拍出的效果,实在是无法让人恭维。在目前上映的国产片里,该片应该是评分最低的,当然绝对不是网友瞎评分,实在是“众望所归”,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 这是一部喜剧片,比较老的片段,翻炒乌龙事件,寄望能够博观众一笑。只不过,观众没有发现任何的笑点,这不是因为神经麻木,实在是电影太尴尬,让人看的累。 电影的剧情非常的简单,观众从坐下的那刻开始,其实就已经知晓了最终的结果。既然已经知晓了结局,那么中间的剧情如果无法吸引观众,那么真的就是如坐针毡。 " 不过这部电影,倒真是娱乐圈的一种体现。爱情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结婚生子是人间乐事,本应举国同庆,人人欢喜。但是就是这种美好的东西,放到了娱乐圈, "成为了洪水猛兽。谁有个新朋友了,躲着藏着不敢承认,本来已经有老婆孩子了,还非要装单身扮可爱。 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思吗? 不知道《临时演员》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按时,毕竟剧情就是一个女星和富豪之间不能见光的关系,结果找来临时演员应对公关危机。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娱乐圈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套路了,只是最终该女主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富豪。 " 实际生活中,她们舍得吗?该片希望传递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现实应该很苍白。 " 如果真要把娱乐圈的一些狗血东西拍成电影,相信票房一定不会差。关键导演得好好导,编剧要好好写,演员好好演,而不是依靠一种浮夸,希望就能俘获观众。固然刷脸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 娱乐圈很浮躁,所谓的氛围就是个体带动整体,就跟拍电影一样,每个人都能认真完成,整体水平必然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
郑恺,热依扎,郭晓东,殷桃,詹瑞文..
已完结

廉政行动国语1994

主演:郭晋安,林保怡,刘松仁,陈启泰,张国强,林家栋,梁健平,郭锦恩,韩马利,郭少芸,陈小春,曾慧云,李若彤,伍卫国,李成昌,何家驹,林漪娸,王维德,张慧仪,骆应钧,
简介:近日,全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总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总结教育整顿做法经验,巩固拓展教育整顿成果,持续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纵深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教育整顿工作必须严字当头、攻坚破难,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自打“预防针”、自设“高压线”、自筑“防火墙”,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自打“预防针”,锤炼过硬政治品格。对党忠诚是刻印在纪检监察干部骨子里的基因血脉,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教育管理监督更是刻不容缓,年轻干部正处于事业的起步期,党性历练、社会阅历、基层锻炼相对欠缺,一旦监督管理不到位,就容易产生风险。为确保党始终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广大纪检干部要开展定期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做好谈话交流提醒,在工作、学习中打好思想“预防针”,在生活中延伸监管触角。以“一刻不松”的警惕和“一严到底”的态度系好“风纪扣”,将从严治党融入各项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拒腐防变能力。 自设“高压线”,弘扬实干担当精神。纪律既是高压线,又是保护网,要始终把讲纪律、守规矩牢记在心中,贯穿于行动上。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巩固“纪律”意识,自我施压、勤政为民,坚决杜绝“慢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态度,筑牢思想防线,走好群众路线。在守纪律、倡廉洁中,做好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尽其责,始终做到自重、自律、自警,走稳从政路上的每一步,真正用工作实绩彰显使命担当。 自筑“防火墙”,筑牢拒腐防变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纪检监察机关要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发挥廉政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规范等作用。结合干部岗位特点,进一步健全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全面从严管理机制,坚持不懈用新思想凝心铸魂,让纪检监察干部能够补足精神之“钙”,着力提高年轻干部拒腐防变“免疫力”,始终保持最坚定的政治本色,从灵魂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来源:嘉定区马陆镇 徐晓懿)
郭晋安,林保怡,刘松仁,陈启泰,张..
HD国语

破局

主演:林保怡,车晓,李强,郭威,贺镪
简介:" 破局 中国大陆 98分钟 2014年7月11日 《破局》是2014年上映的犯罪悬疑类电影,该片是由李作楠指导,王敏,周泽春担任编剧,主要演员有林保怡、车晓、李强、贺镪等。 该片讲述了男主人公顾长风是一名有着多年侦查经验、承受着工作与生活多重压力但阳光、智慧的中年检察官,在侦破一起刑事犯罪过程中,与智慧、泼辣,对爱情大胆追求,对事业执着奉献的女主人公--青年检察官张芸逐渐萌生出爱情的故事。 该片于2014年7月11日全国上映。 " 剧情简介 某城中村因强行征地拆迁发生群体性械斗,村民常青因在械斗中失手打死强拆人员而被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村民对此十分不满,同时反映官商勾结,要求严肃查处从中非法获利的腐败官员。 " 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女检察官张芸(车晓饰)在审查常青故意伤害案中,发现报捕的材料矛盾重重,遂与负责查处城中村事件背后渎职犯罪的反渎局局长顾长风(林保怡饰)相互配合,从犯罪嫌疑人马义成在一起人为的交通事故中死亡入手,顺藤摸瓜,陆续查出强拆公司头目杨胜强、“金玉华庭”老板金玉庭等人与土地规划、房产管理等部门官员相互勾结,非法出让、倒卖土地,违规办理“两证”等犯罪事实。为逃避法律追究,金玉庭等人对顾长风或以金钱收买,或以绑架其年幼的女儿相威胁,顾毫不退缩,并得到对他爱慕已久的张芸的无私帮助。 最终,常青“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因张芸的严格把关,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常被无罪释放,不法商人和腐败官员纷纷落入法网,金玉庭携款准备潜逃国外;而张芸却因秉公执法,被犯罪嫌疑人马义成的妻子点燃汽油烧伤。 "
林保怡,车晓,李强,郭威,贺镪
已完结

兄兄我我粤语

主演:梁小冰,林保怡,梅小惠,廖伟雄,朱慧珊
简介:原作者 | 郑子宁 摘编 | 徐悦东 " 《中国话》,郑子宁著,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妈妈”都是mama,因为这是人类婴儿最初能发出的声音。当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发出ma的时候,他最亲近的人,喜出望外的母亲激动地把这个声音当作婴儿呼唤自己,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全世界的人类语言就把ma当成“妈妈”的称呼了。这个说法听上去很有道理,普通话中的“妈妈”自不必多说,英语虽然书面上写mother,但口语也是mum。 可惜的是,这个说法至少在中国并不灵验。 凡是看过清宫剧的人都会对皇子称呼皇帝的叫法印象深刻——“皇阿玛”,这是一个经典的编剧背离现实的案例。在清朝的满文书面记载中,对父皇一律称han ama,也就是“汗阿玛”,如果写汉文的话则是“皇父”或者“皇考”。“皇阿玛”不说绝对没有,至少也是难得一见的。ama在这里指的是父亲,显然ma就不可能指妈了。在满文中,妈有eniye、eme、aja三个说法,第一个最常见,也就是清宫戏中常见的“额娘”。今天在东北一些早就不说满语的满族家庭里,还把爸爸和妈妈称作“玛”和“讷”——和传说中全世界都把妈叫ma可不一样。 人从出生到死亡,互动最多的就是亲人。因此,亲属称呼往往是一种语言最稳定的词汇,甚至在常用语言发生转换后,家庭内部也经常使用原来的亲属词汇,就像部分东北满族家庭那样。但与此同时,亲属称呼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替换,如在不少地方,传统上称呼父亲的“爹”就因为当代听起来比较土,被“爸”迅速替换。 如果时光倒回1000多年前,情况或许正好相反,比较土气的“爸”会逐渐被流行的“爹”所替换。 自远古传来的“爸妈” 自古以来,父亲在汉语书面语中一直写作“父”。今天在普通话乃至多数汉语方言中,“父”读fu,不过在上古时期,“父”的读音却更近今天的“爸”。这是一个从原始汉藏语时代传承下来的词,藏文中“父亲”称???(apha),缅文是??(apha)。虽然汉语历史上语音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原本的“父”(音近ba)已经读成了fu,但是由于“父”使用频率非常高,在口语中保留了历史上的发音,因此才用另外一个汉字“爸”来表示这个古老的发音。与之相类似的则是“母”在口语中说“妈”。 这是个异常古老的称呼,甚至在汉藏语中的用场也绝不仅仅限于指父母。藏文很多名词带有原来表示父母的后缀,如“太阳”叫????(nyi ma),“月亮”叫????(zla ba),效果近似汉语“太阳婆婆”“月亮公公”。在丽江的纳西语里,太阳则也是“女性的”/?i33 me33/。本就有自然性别的动物更是要带词缀,公猪要带表示“男性的词缀”称为/ bu21 phv?33/,丽江南边不远处的剑川的白族人则把公猪叫/te?21 po55/。在词语后缀中,剑川白语仍然保留了古老的“父”,尽管现今的剑川白语中称呼父亲已是/ɑ31 ti33/(阿爹)。 汉语中其实也有些类似的例子。普通话里有尾巴、哑巴、乡巴佬、结巴,而在山东、东北等地的方言里,还有呆巴、瘸巴、瞎巴、瘫巴、力巴(外行)、齁巴、抠巴、脚丫巴之类的词。不过这些词长久以来都是口语的说法,难登大雅之堂,在书面上出现得也晚,然而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词缀在口语里已有很长的历史。 如果穿越回宋代的中国,当时的语言情况会和现代大不一样。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汉语普遍比较好懂,但是宋朝的蜀地情况则大不相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的蜀语和蜀道相比也不遑多让,素有极难解的声名,与中原的开封、洛阳一带的语音大不一样,蜀人甚至把中原一带的语音称作“虏语”。 遗憾的是,这种蜀语已经随着元朝四川人口的剧烈变动灰飞烟灭,今天的四川方言和宋朝的蜀语传承关系很弱,而主要是明朝进入四川的汉语的后裔。 今天我们对宋朝蜀语的了解主要来自同时期的人。根据南宋苏州人范成大的记录,他当时路过了嘉州(今四川乐山)的一个渡口,渡口叫作“王波渡”。 范成大一定对“王波”是什么意思困惑不解,他赶紧询问了本地蜀人,当地人给他解释后,他才恍然大悟,为此他特意详细地写下了“王波”的来历:“蜀中称尊老者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又有所谓天波、日波、月波、雷波者,皆尊之之称。”在当时的蜀语中,加“波”是常见现象,一如今天的纳西语、白语、藏语。然而,从上古传承到现在的“父”,也并非从来都是一帆风顺。 " 范成大 “爷”是祖父还是父亲? 《木兰诗》在中国家喻户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被一代代中国人传颂。毫无疑问,花木兰称呼自己的父亲是“阿爷”。 今天在中国,除了“父”“爸”之外,用来表示父亲的主要有“爷”和“爹”。然而这两个称呼到底指的是父亲还是祖父,在各地差异很大。今天的普通话里“爷”表示祖父,“爹”表示父亲,这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而在南方很多地方,情况则各不相同,如合肥把祖父叫“爹爹”,父亲叫“爷”;苏州、常州把爷爷叫“阿爹”,父亲叫“爹爹”。不过在宋朝以前,“爷”和“爹”只会指父亲。这两个字在中国古代的韵母并不是普通话的ie,而是ia,同一韵母的“斜”在“远上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中和“家”“花”押韵。今天不少方言,如闽南话、客家话甚至在陕西的许多县里,“爹”“爷”的韵母仍然是ia。 《木兰诗》本是一首北朝民歌,它差不多是最早使用“爷”的文学作品。“爷”几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突然出现的,一开始甚至都无字可写,借用了“耶”,后来才加上了偏旁变成“爺”。东晋时代的书圣王羲之在给女儿的书信“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中曾经署名“耶告”,即“父告”的意思。几乎同一时代,“爹”“娘”也都同时出现。仿佛在几十年间,华夏先民突然觉得用了几千年的“父”“母”已经不敷使用,需要用别的词来称呼父母了。 王羲之是西晋北方高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的一员,出生在北方,幼年时就随家庭南迁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家南迁并非是一般的迁徙,而是躲避战乱,和他们一起南逃的北方人数不胜数,王羲之书信中的“耶”字可能来自这些迫使他们家族南迁的北方草原民族。 " 王羲之有“耶告”二字的书法 自东汉以来,朝廷不断将北方草原民族内迁安置。进入三国时期后,曹魏继续内迁北族。到了西晋时,关中、并州(山西)都已经有大量的北族定居。此时东亚气候进入相对寒冷的时期,旱灾等灾害频繁发生。内迁已久的北族和从草原新南下的北族纷纷起事,最终洛阳被攻破,晋怀帝被俘,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祸”。 此时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早已在中国经商多时。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玉门关外的一座瞭望塔遗址中发现了几封粟特书信。其中一封是由当时居住在中国的粟特商人头领娜娜槃陀发给在康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老板的信息通报。 纵使娜娜槃陀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大商人,他写信时的极度恐惧在1000多年后仍然可以透过信札散发出来。 信的开头是一番恭维对方的套话。随后娜娜槃陀就以惊恐的语气汇报了他听到的信息:“……已经有三年没有一个粟特人从中国出来了……最后一个皇帝因为饥荒从洛阳跑了,他的宫殿和城市被放了火,宫殿烧了,城市毁了。洛阳没了,邺城没了。更糟的是……匈奴人控制了长安……他们昨天还是皇帝的臣民!剩下的中国人不知能不能把他们从长安、从中国赶走,或者他们会继续打下整个国家……我们老了,快死了,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写信告诉你我们怎么样。阁下,如果我告诉你所有关于中国现在怎样的事——太惨了——你不会从那儿获得任何利润。还有,阁下,八年前我派了两个人‘入关’,距我最后一次听到他们的消息已经过去三年。他们之前还好,现在,自从厄运发生,我没有从那儿收到任何关于他们现在的消息。更坏的是,四年前我派了另外一个人……当他们抵达洛阳时,那里的印度人和粟特人都饿死了。我还派了一个人去敦煌……他在未经我许可的情况下跑了,他遭到了报应,被杀死了……” 这封信并没有抵达撒马尔罕,从发现地点来看,应该是被玉门关外的军士没收了。我们不知道娜娜槃陀后来究竟是设法摆脱了厄运,还是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死于战乱。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几十年间,中国北方和巴蜀出现了十余个不同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 一般的说法是,五胡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娜娜槃陀的信件中提到的洛阳的沦陷应该指的是后赵石勒、石虎攻陷洛阳的事,石勒家族属于羯人。五胡都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是几乎都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现今我们对这些语言的了解几乎都只能通过汉文典籍中的只言片语。 " 粟特文2号、3号古信札 以五胡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今天留下的资料可以说令人惊异地少。五胡中氐人建立了仇池、成汉、前秦、后凉,羌人建立了后秦、宕昌、邓至。氐、羌的族源和语言都相对明确,属于汉藏语系,而匈奴、鲜卑、羯的语言就比较扑朔迷离。其中匈奴和羯的语言资料奇缺,虽然历史上有用鲜卑语翻译汉语典籍的记录,但是后来全部散佚,至今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本鲜卑语文书。 鲜卑语是南北朝到初唐时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北族语言。伴随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鲜卑语在北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军旅之中。不但鲜卑人自己说鲜卑语,北方许多行伍出身的汉人也学会了鲜卑语。如北齐奠基者高欢就是鲜卑化的汉人,小字“贺六浑”,明显是鲜卑语。因此在这些北族语言中,鲜卑语最有可能是“耶”的来源。 今天能确定意思的最大的一批鲜卑语词汇来自《南齐书》中的《魏虏传》,主要是一些北魏的官职名称。《南齐书》的作者是梁朝人萧子显,出身齐梁两代的皇族兰陵萧氏,是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从小在江南长大,平常不使用鲜卑语,因此他所记录的鲜卑语主要集中在敌国北魏的一些称呼方面:“国中呼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檐衣人为‘朴大真’,带仗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薄真’,伪台乘驿贱人为‘拂竹真’,诸州乘驿人为‘咸真’,杀人者为‘契害真’……” 稍整理一下萧子显所知的鲜卑语,就可以发现鲜卑语明显把做某事的人称呼为“某真”,“真”前则是所担任的职务。这也为后人试图揭秘鲜卑语提供了最初的线索。 我们先来看看守门人“可薄真”——不过在破解5世纪的鲜卑人的语言前,我们可以先穿越到1000年后的奥斯曼帝国宫廷去看看。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奥斯曼帝国曾经的首都。几乎每个去土耳其的游客都会慕名前去游览奥斯曼的王宫托普卡帕宫。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的女人们就居住在托普卡帕宫中,梦想着能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翻身上位,斗争的激烈程度不输中国古代的宫禁。在土耳其语中,托普卡帕宫是topkap? saray?。saray就是宫,topkap?则由top(炮)和kap?(门)组成。在托普卡帕宫外院和内廷的分隔处也有一道门,外院是苏丹和朝臣议事的地方,而内廷除了太监之外只有苏丹一个男人可以进入。这道门的控制权由一个特定的高级太监掌握,在土耳其语中称作kap? a?as?,即“掌门太监”的意思。在今天的土耳其语里,看门人是kap?c?,其中-c?就是“做某事的人”的意思。 奥斯曼人的祖先是来自北方和中亚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在唐以后逐渐西迁,一路征服当地人,最终于1453年攻破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kap?正是他们一路从草原西迁带去的词汇。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和尚描述了他所经过的一处叫“铁门关”的地方。他说:“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峻峭,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旁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固,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铁门关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代乌兹别克斯坦进入阿富汗的交通要道。这道关口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也因此能够在蒙古草原上的毗伽可汗碑文中发现铁门关的踪影。毗伽可汗碑中提到突厥汗国拓境,东到卡德尔汗森林,西到铁门关。在碑文中,铁门关写作temir qap?γ,后者即“门”。qap?γ差不多是“可薄”最可能、合理的来源。 " 玄奘 然而另一些证据则说明,鲜卑语不大可能是一种突厥语。汉语的“真”以-n结尾,但是突厥语“做某某事的人”的后缀通通没有-n。譬如“老师”,在维吾尔语中是oqutquchi,在哈萨克语中则是oq?twsh?。要找到-n的线索,得在突厥语外寻找。 青海湖东岸的海东市民和县是中国土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土族居住的地区历史上是吐谷浑活动的地方,吐谷浑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今天的民和土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一方面在基本的词汇上较为接近蒙古语,而在语音上则和青海当地的汉语方言趋同,几乎已可以用汉语拼音拼写,同时又吸收了不少藏语的成分。在民和土族语中,表示“做某事的人”正是qin,譬如“要”是kerli,“乞丐”就是kerliqin。土族语的-n在诸种蒙古语系的语言中并非孤例,蒙古语系一贯有一些词有时隐时现的-n,如在蒙古文里“舌头/语言”拼写为kele,但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南边锡尼河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说的蒙古语中,这个词发音为/x?l???/。这也很可能是鲜卑语中表示“通事”(即“翻译”)的“乞万真”的词源—蒙古文中,“通事”的拼写为kelemu?r?i,而在突厥语中,“乞万真”则完全解释不通。 另一批证据则由鲜卑人自己提供。 北魏孝文帝时,鲜卑人自上而下进行了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抛弃鲜卑姓,改用汉姓,并且以身作则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 改姓浪潮中不少鲜卑姓是直接采取音译方式选择了读音相近的汉姓,譬如“步六孤”改“陆”,“贺楼”改“楼”,“丘穆棱”改“穆”,但是很多鲜卑姓并无读音相近的汉姓,更改也不遵循这个逻辑,如“宥连”改成了“云”,“叱奴”改成了“狼”,“若干”改成了“苟”。 “云”“狼”“苟”算不上当时汉族高门常用的姓氏,不存在为了融入汉族高门攀附大姓的问题,语音又和鲜卑老姓并不相近,那么最可能的情况是,这几家鲜卑人选用了和自己的鲜卑姓意思相近的汉姓。而这几个姓都能在蒙古语里找到解释,蒙古文“云”为egu?len,“狼”为?inu-a,“狗”为noqai,这三个词都是他们的语言中非常基本的词汇。而在突厥语系的语言中,这几个词则根本对不上,如维吾尔语中“云”为bulut,“狼”为b?re,“狗”为it,同鲜卑语毫无关系。 不过,鲜卑人比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要早千年,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说,鲜卑语显然不可能是从蒙古语演变而来。而从鲜卑语留下的词语来看,虽然和蒙古语有关,但是其语音甚至已经比元朝的蒙古文更加简化,显然也不具备演变成后来的蒙古语的可能性。只能说鲜卑语同蒙古语在更早的时候有同源关系。当鲜卑人南下中原时,蒙古人的祖先留在了草原,此后的千年时间,他们一直很不起眼,草原上突厥、回鹘、黠戛斯、奚、契丹、女真轮番登场,又逐个曲终人散,蒙古人的祖先一直在草原东部默默发展,直到成吉思汗时代统一蒙古诸部,成为新的草原和世界霸主。 成吉思汗 以鲜卑人在南北朝到初唐的巨大影响,如果中原汉人要从某种外语中引入亲属称呼,鲜卑语自然是最可能的首选。鲜卑人不但深度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活,而且由于定居中原的鲜卑人大规模汉化,隋唐时代的不少贵族家庭都有鲜卑血统,这也使得鲜卑语的亲属称呼可以通过这些家族的鲜卑亲眷流入汉语,并因为是贵族家庭的用语而向全社会扩散。然而我们关于鲜卑到底如何称呼自己亲人的知识非常少,目前所知的关于鲜卑语的亲属称呼包括鲜卑语把兄称作“阿干”,母称为“阿摩敦”,父称为“莫贺”,除“阿干”可能和“哥”有关以外,其他和隋唐中原流行的称呼并不一致。 事实上,就“爷”而论,鲜卑入主中原是4世纪末的事,可是4世纪初南迁的王羲之已经在使用“耶”了,因此要确定“耶”的来源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爹”这个称呼到底从何方来? “爹”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魏人编纂的《广雅》。宋朝《广韵》中,“爹”字收了两个不同的读音,一个解释为“羌人呼父”,一个解释为“北方人呼父”。中国古代的“羌”涵盖了西部的众多汉藏语民族。今天在四川凉山的彝语中,当面喊父亲的一般称呼是/a34 ta33/,而在提到父亲时的尊称则是/a21 bo33/,和汉语“阿爹”“父”的分野几乎一样。 而在北方,“爹”的来源可能确实和草原民族有关。 唐德宗年间,回鹘汗国出现内乱。此时率兵战吐蕃不利的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引兵回国。新可汗在郊外边哭泣边拜大相说:“儿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豫也。” 颉干迦斯觉得可汗这么卑微地哀求自己,非常难过,也抓着可汗一起哭。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阿多”是回鹘语父亲的意思。可汗自称自己是儿子,认颉干迦斯为父,可见他不管是发自内心尊崇,还是迫于形势所逼,都完全不敢得罪这位大相。在维吾尔语里,父亲是ata,就是所谓的“阿多”。这个词在突厥碑文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8世纪早期的翁金碑上。当时并不是所有的突厥人都使用ata,在阙特勤碑中,父亲就写为qang。 相比父亲在不同地方有“爸”“爹”“爷”等不同说法,汉语在叫“哥”的时候却非常统一。例外情况大多和福建有关,闽南地区把哥哥称作a-hian,这是“阿兄”在闽南地区的发音。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南北朝以前成书的古籍,你所能看到的“哥”都是“歌”的意思。从上古到中古早期,汉语中哥哥都说“兄”,几无例外。然而今天在全国各地,除了福建和从闽南迁出的潮州、海南方言,几乎没有什么地方会在口语中把哥哥叫成“兄”。似乎除了文化人在通信时互称“兄”表示尊敬以外,口语中的“兄”基本只出现在“弟兄”“兄弟”两个词中。 “哥”取代“兄”的端倪出现在唐朝,一开始出现在皇室的语言里。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名曾经对让他拜见尚宫的建议不屑一顾,直接说了句“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而当时“哥”除了表示“兄”,也可以表示“父”,唐太宗给儿子李治的信件落款就是“哥哥敕”。 “父”“兄”不分的乱辈分之举并不符合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系统。但是如果考虑唐朝皇室在南北朝时曾与鲜卑贵族大量通婚,这样的叫法可能就并不意外了。 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汉语的亲属词汇分类相当细致,一个亲属该怎么叫要根据这个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是父系还是母系,乃至这位亲属自己或者某位其他亲属的年龄关系。即便如此,汉语亲属关系中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父系男性要比母系或者女性亲属分得细一些。譬如父亲的兄弟要根据比父亲大还是小分别称作“叔”“伯”,但是如果是父亲的姐妹则统一称“姑”,而母亲的兄弟则统一称“舅”。而且辈分上,“姑”和“舅”也可以跨辈。 唐朝王建的《新嫁娘词》中间一首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里的“姑”是丈夫的母亲,“小姑”是丈夫的姐妹。孔子过泰山,碰上妇人哭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这里的一家祖孙三代都死于老虎,“舅”在这里指的是丈夫的父亲。 然而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什么亲戚属于一类,什么亲戚需要分开是很不一样的。在泰国,对年纪比自己稍长的人均称???(phi),这个词在泰语中就是“兄”或“姊”的意思,这两个在汉语中严格区分的亲戚在泰语中用一个词表示。相应的,“弟”和“妹”在泰语中均为????(nong)。这在从中国南方延伸到泰国的壮侗语系语言中是个普遍现象,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语中,“兄”和“姊”为/pi33/,“弟”和“妹”为 /n??11/。 壮侗语在对“母姊”“母妹”“父姊”“父妹”四个亲戚的区分上也和汉语逻辑截然不同。在汉语中,这四个亲戚是按照父系、母系两分,父系叫“姑”,母系叫“姨”。但是在德宏傣语中,“母姊”和“父姊”都称/pa42/,“母妹”是/la54/,“父妹”则是/?a33/。汉语中优先区分这四位亲戚属于父系还是母系,但是在德宏傣语中,则要先分这四位亲戚比自己父母年长还是年幼,年长的归一类,年幼的再根据属父系还是母系确定称呼。在四川凉山的彝语中,一个人对兄弟姐妹的称呼则和自己的性别有关。一个男性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兄/v?55 vu33/、弟/i34 ?i33/,姐妹则统称/n?i21 mo21/;女性则要区别称呼自己的姐/v?55 mo21/、妹/?i33 ma55/,兄弟则统称/m?a21 ??55/。 中国古代的草原民族匈奴和鲜卑的亲属称呼,除了零星见于汉语典籍的几个外都已经无法还原。幸亏古代突厥人有在坟墓勒石以记录墓主功绩的习惯,我们今天才得以对古代突厥人的亲属称呼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在古突厥语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辈分的概念和汉语很不一样。在古突厥语中“叔”和“兄”用一个称呼e?i,已经出现了把比自己年龄大的父系男性亲属统用一个称呼的现象,这和“父”“兄”同称仅有一步之遥。 " 鲜卑人 事实上,在新疆东部的绿洲里,我们已经可以找到“父”“兄”转化的实例。今天的维吾尔语里aka是哥哥的意思,然而在吐鲁番南部的鲁克沁附近,aka指父亲。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出现在哈萨克语之中,哈萨克语里父亲是?ke,祖父是ata。和近亲语言如新疆西部的柯尔克孜族的语言相比,哈萨克语的父亲比较接近柯尔克孜语的哥哥(agha),祖父比较接近柯尔克孜语的父亲(ata)。 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的“还子习俗”有关,即长子会把自己的第一个小孩交给自己的父母(小孩的爷爷奶奶)抚养。自此这个小孩会把爷爷奶奶称作“父母”,而把亲生父亲称作“哥哥”。如果其他孙辈跟从这个年龄最大的孙辈的叫法,久而久之,本来用来叫哥哥的词就会转而指“父亲”,而本来指父亲的词就会改指“爷爷”。这样的传统可能在北方民族中由来已久。 北齐皇室受鲜卑影响很严重,根据《北齐书》记载:“(高)纬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南北朝后期,原籍山东琅琊的南渡家族后裔颜之推被西魏俘虏,迁回北方。当踏足家族两百余年前逃离的北方时,他发现北方人“……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并对北方人辈分伦理的轻忽颇为吃惊。 作为南渡高门家族成员,早已南迁江南的颜氏家族和身边的士族交际圈显然都没有这种辈分错乱的迹象。当他们在4世纪从北方离开时,这种现象在北方并不普遍。在200多年间,中原地区受到了北族风俗的严重影响,以至于让回到北方故土的颜之推大吃一惊。乱辈的风气一直到唐朝都很盛行,唐朝皇室甚至身先士卒,不光“哥哥”兼表“父兄”,还多次出现收养孙子当作儿子的事。 “女郎”为娘 在“哥”“爷”“爹”纷纷登场的同时,母亲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一个新的词“娘”开始用来指代母亲,这个称呼在初唐开始流行。 在繁体字里,“娘”有两个对应字,一个是“娘”,一个是“孃”。严格来说,在唐朝时,前者一般指的是年轻女子,后者才指母亲。 “娘”的出现要早一些,隋之前的碑刻中已经出现了“某某娘”的人名。此后“娘子”是对女性的称呼。 莫高窟第98窟是五代时期敦煌的统治者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墙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壁画,主要是一些佛经场景的再现。在墙壁比较贴近地面的部分则是洞窟出资人——曹氏家族成员的画像,其中就有“故新妇娘子翟氏供养”、“故女第十四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翟氏”和“新妇小娘子索氏供养”等数幅壁画。年纪较小的女性称为“小娘子”,年长的则叫“娘子”。 这种用法并不仅仅限于北方,唐朝乐府诗中有一类诗叫作《子夜歌》,据说是晋朝一位名叫“子夜”的吴地女子所作。传说未必靠谱,但是《子夜歌》所用的语言有大量的吴地特征,就算那位名叫“子夜”的女子子虚乌有,《子夜歌》也可算是吴地女子创作的产物。如“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堂。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作者自称为“侬”,以“侬”为“我”至今仍然可以在浙江很多吴语中找到痕迹,甚至一直延伸到两广一带,像广西贵港的粤语仍称“我”为“侬”。在另一首诗“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中则出现了“娘”,在今天江浙地区的许多吴语方言里,年轻的少女仍然称作“小娘”或“细娘”。 我们甚至可以在更南的地方找到“娘”的踪迹。 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瑞丽是以前勐卯古国的都城。瑞丽的傣族女性一般称“朗某某”,这个“朗”并不是姓氏,而是加在女性名字前,表示对女性的尊称。“朗”实际上是德宏傣语(la: ?45)的音译。这个称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古代。传说中勐卯国历史上曾经有位继承王位的公主“朗玉罕良”,她当时的都城位于“允朗玉”,即“二公主城”的意思。 和西南地区很多汉语类似,德宏傣语n/l不分,在德宏傣语的近亲缅甸掸邦的掸语中,这个词就是 (náang)。这是云南傣族、缅甸掸族、老挝老族和泰国泰族女性都非常常用的尊称,大约相当于汉语“女士”。而贵族女性的称号则往往还要在nang前后加一些其他成分,譬如缅甸第一位总统的夫人——木邦土司的女儿就叫“召婻哏罕”,“召婻”即“公主”的意思。 泰国王后的称号中,冠于名字前面的部分为????????????????(somdet phra nang chao),其中也含有nang。泰国的泰族大约在晚唐到五代时从广西、云南南部南下至中南半岛。至迟这个时候,“娘”就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语言中,因此在唐朝时,“娘”这个称呼已经扩散得非常广泛,从西北的敦煌到南方的广西、云南皆有使用。“孃”则是个早就出现的字,然而汉魏时期,这个字的意思是“烦扰”,是“攘”的一种写法。入唐以后用“孃”表示母亲的规模渐渐扩大,晚唐开始,“孃”“娘”渐渐有混用情况出现。 然而关于“娘”“孃”是如何突然出现的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孃”来源于突厥语“你母亲”。在突厥语系的语言中,表示“你的”时在词语后面加上-ng,如维吾尔语母亲是ana,你母亲是anang。“娘”则是“女郎”或是“女儿”的合音。可是“孃”借自突厥语的说法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突厥汗国在6世纪中期脱离柔然汗国自立,在攻灭柔然汗国后成为新的草原霸主。中原王朝始通突厥是在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突厥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中原王朝北面的心腹大患。然而整个突厥汗国和后继的东突厥、西突厥乃至后突厥都始终没有能够像鲜卑人那样入主中原,虽然不少突厥家族后来先后内迁在唐朝为官,但是比起鲜卑在中原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而且突厥汗国碑刻中母亲是?g,ana要到后来的回鹘时代才出现在文书里。 总而言之,中国人在从三国到唐朝的几百年间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旧的称谓消失或者暂时隐匿了,新的称谓出现。这次亲属称谓的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人如何称呼亲戚。然而,除了“哥”较为明确是鲜卑或者其他北族的称呼外,“爷”“爹”“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突然取代汉语固有的称呼仍然存在诸多疑团。 原作者 | 郑子宁 编辑 | 徐悦东 校对 |
梁小冰,林保怡,梅小惠,廖伟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