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俨

最新好看的“丁俨”的搜索结果推荐

HD国语

二小放牛郎

主演:丁俨,沈丹萍,李加西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有个放牛娃王二小(丁俨 饰),父母被鬼子杀害后他参加了儿童团。一次,八路军县大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吃亏的鬼子展开疯狂扫荡,到处寻找八路军后方机关和伤病员。二小主动请缨进城为伤员买药,立功心切的二小满以为完成任务会得到货郎爷爷的表扬,不料对他未经批准独自行动的做法货郎爷爷进行了批评。进山送药途中,货郎爷爷遇难牺牲,小伙伴告诉他,舅舅狗剩当了汉奸,二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鬼子小野带人突然包围了村子,威逼乡亲们说出八路军后方机关,残忍杀害了小伙伴秫秸,二小挺身而出,说自己知道八路军在哪儿,叫小野放过众乡亲。小野信以为真......
丁俨,沈丹萍,李加西
全37集

奶奶再爱我一次

主演:萧蔷,江宏恩,黄子腾,张宇菲,刘博皓,陈仙梅,小李琳,赵杨,曾龙,陆子艺,王艺凝,杨斯元,张嘉,丁俨,秦晓飞,方周媛,魏子涵,柴蔚,叶禾,夏子瑜,宋宗轩,赵伊,吴磊
简介:他们结婚的时候,伊迪丝?希尔奶奶96岁,埃迪?哈里森爷爷只有95岁。 他们是美国年龄最大的跨种族新婚夫妇,然而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故事最终却没有快乐的结局。 年近百岁的老人,依然无法跨越家里这道坎,为何? " 95岁爷爷恋上96岁奶奶 1919年,哈里森降世,二战结束后就娶妻生子,家庭幸福美满、一阵温馨。 然而1990年末期,妻子患上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在家人陪伴下安然离世。 在那时,头发花白的哈里森,不知道将近80岁的自己竟会偶遇另一段恋情。 有一天,哈里森像往常一样在街边买菜时,一位银发黑人太太上前主动搭讪。 " 老太太一脸微笑,自我介绍叫希尔,两人就这样开始聊起了彼此的生活。 也许他们也知道,上了年纪后很难交到朋友,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段缘分。 哈里森和希尔交换联系方式以后,经常约会,慢慢的就发展成为了恋人。 然而这份上了年纪的恋情却不被家人祝福,希尔的三个女儿经常暗示老母亲: “哈里森可是一位白人”。 " 在她们眼中,两位长辈年轻时没有交情,年长后种族更是无法跨越。 这些话传入哈里森的耳中,他坚定地向她表示自己从她身上看到的是善良、美好以及热情,种族在这里根本不是问题。 哈里森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希尔,她就像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搬出去和哈里森同居。 只因为她找到了能够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个人。 " 然而事与愿违,阻碍他们相爱的问题接踵而来。 借“种族隔阂”,强行分开两人 2011年,希尔与前妻一样也出现了阿兹海默症,在法律上被认定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二女儿和小女儿开始争夺母亲的监护权,两人吵的不可开交,最后法院判定两人共同拥有母亲的监护权。 据街坊邻居透露,两个女儿争夺监护权的目的都不是出于更好的照顾母亲,而是各怀鬼胎。 " 两个女儿都打算把希尔接到自己家里住,之后将希尔那栋位置极佳的房子卖掉,从而赚取一大笔钱。 而另一方面哈里森得知希尔病情后,开始向她求婚,那时候希尔的意识还是清醒着。 她思索再三答应了哈里森的求婚,不过这桩婚事还需要获得两位共同监护人的同意才行。 两个老人要结婚的消息传到了希尔小女儿那里,她强烈反对两人的结婚。 " 她再一次提出了种族隔阂的问题! 哈里森和希尔同时表示他们是真心相爱,她们之间不存在种族隔阂问题,另外哈里森还可以照顾希尔。 哈里森说破了嘴皮,希尔的小女儿就是坚决不同意。 " 这一次二女儿表现出了大度,她表示两位老人的年龄快过百岁,在一起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由于两位共同监护人的二女儿和小女儿并未达成一致,他们即便结婚也是无效的。 " 哈里森和希尔表示即便他们的婚姻关系就算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也坚决要办一场形式上婚礼。 众人祝福,却被女儿搅和 2014年,也就是两人相识10年之后,哈里森和希尔身体每况愈下,即使不被女儿同意,也不被法律承认,他们依然要办一场正式的婚礼。 两个90多岁的老人也得到了众人的祝福,成为了美国年龄最大的跨种族新婚夫妇。 婚后,他们一同去跳广场舞,一同去河边吹风,日子是清闲自在。 " 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希尔的小女儿将监护权装让给第三方,由法院指派一名律师执行监护权。 在某一天的晚上,希尔的小女儿、律师以及几名警察来到了哈里森和希尔的住所。 要求将老奶奶强行带到佛州度假,两人顿时大惊失色,哈里森试图说服律师道: “你也有母亲吧,你忍心这样对待母亲吗?” " 希尔看到丈夫眼中慈祥的目光也说道:“他待我很好,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他会一直照顾我,我过得很幸福”。 但律师可能真的没有老母亲吧,毅然决然地从哈里森手中强行拉走了新婚妻子。 每年的7月7日,牛郎和织女只能相见一次,而96岁的希尔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哈里森。 " 以爱之名,禁锢他人 妻子被带走后,哈里森到处向律师询问,想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然而他发现自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每每提起妻子他悲痛万分。 哀莫大于心死,看到妻子的照片喃喃道:我已经没力气把她夺回来了,我只能向上帝祈祷,祈祷它赐予我撑下去的力量,让我撑到能够再见到妻子的那天”。 几周之后哈里森病倒了,身体极速衰竭、昏迷不醒,希尔的二女儿接到消息后,曾多次联系妹妹带母亲回来,让他们相见最后一面。 " 但小女儿怎么都不肯接电话,一直到弥留之际,哈里森嘴里还念叨着希尔的名字。 最后在亲朋好友的瞩目之下,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2018年,某名导演将两人的爱情拍成纪录片,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短片。 借爱之名却做着自私自利的事,是最自以为是的尊重! 对此你如何看待呢?
萧蔷,江宏恩,黄子腾,张宇菲,刘博..

二小放牛郎

主演:丁俨,沈丹萍,李加西
简介: “领悟党史红色文艺微评论”征文之四十六? 成月秀(韶关市作家协会) "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我带着小女儿在矿山公园草地上玩得正欢,却被旁边亭子里传出的二胡伴歌声吸引了。 《歌唱二小放牛郞》!多久没有听到过这首歌了? 我拉着女儿的手悄悄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约八九岁的小女孩在练歌。圆圆的脸蛋,闪亮的大眼睛,很清秀的模样。她身旁,坐着一个白发苍苍而硬朗的老人,白衬衫,黑西裤,身体随着拉二胡的动作轻轻摆动。我猜想他们是爷孙俩吧。清亮而稚气的童声伴着如泣如诉的二胡声,让人不忍打扰。我默默地听着。当听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听到“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时,不禁潸然泪下。 而我的感动,一是因了这首歌里故事的悲壮和旋律的凄婉悠扬。 " 《歌唱二小放牛郞》由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中期。歌曲采用叙事歌曲的体裁,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42年,在河北涞源县,有个叫王二小的儿童团员。13岁的他经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天,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机智勇敢的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知道上当了的日本鬼子气急败坏地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鬼子被消灭了,干部和乡亲们得救了,王二小却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郞”。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故事很快传遍解放区,《晋察冀日报》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故事。而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士方冰和李劫夫根据报道也很快合作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郞》。 歌曲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虽然七段歌词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但因歌词叙事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深情婉转,因而不觉单调乏味,反觉悠远绵长、感人肺腑。 一首儿童歌曲曾在中国大地传唱几十年,从烽火岁月唱到和平年代,从幼稚孩童唱至耄耋老人,经久不息。为什么到现在每一次的唱或听都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我想,这是词曲的魅力,是英雄故事的震撼人心,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 这首歌曾激起了多少人的沸腾热血啊。一个13岁的孩子,不畏牺牲,不做亡国奴,誓死保家卫国,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中华民族不倒的大旗。还有雨来、海娃、张嘎,刘胡兰……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永远刻在民族崛起的历史上。在我们这片曾千疮百孔的大地上啊,是千千万万的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浇铸出民族的希望之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匍匐在地任人宰割?挺起胸膛,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捍卫我们的每一寸土地,保卫我们的祖国与人民!哪怕在岁月静好的年代,我们也应不忘国耻才能奋勇前进,也应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才能让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也不问年龄。新冠肆虐的这一年多里,多少尚稚嫩的面孔像一个真正的大人,按下鲜红的手印舍生忘死“抗疫”在一线。中华民族的脊梁挺立在病魔手舞足蹈的狂妄中。而在今年七月份的郑州抗洪救灾中,那个一脸稚气的消防员小心翼翼地把一个婴儿抱在怀里,严肃而郑重。大孩子在洪水中抱着小孩子时,他们互相对望的情景令人动容。这,就是爱与责任,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 今天,云淡风轻,莺歌燕舞。而一个孩子和一位老人,却用他们的方式“把动人的故事传扬”,向我传递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有多久没有听过这首歌了?在流行歌曲泛滥的今天,在小我的情绪里或撕心裂肺地吼,或凄凄惨惨地怨。小小孩可能还可以唱唱《小星星》《两只老虎》等,而大一些的孩子,处在懵懂的年少时期,不太小,又不足够大,他们能唱些什么歌呢?还有多少孩子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郞》?还有多少孩子会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如果你叫他学唱《十送红军》他定会甩你一句:“那么老土的歌,谁会唱?”当孩子稚嫩的童声里飘荡着的是“哥哥哥哥我不走,妹妹陪你到白头”这样的字眼时,请不要怪孩子。“少年儿童无歌唱”已成当下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一大缺失。老的儿歌嫌土,新的儿歌青黄不接。你叫孩子去唱《捉泥鳅》吧,他可能连泥鳅是啥样也不知呢。信息时代,孩子们被动地收听着情情爱爱的成人歌曲,吸收着成人文化。一些正能量又时尚大气且较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如《国家》等却屈指可数。 “少年儿童无歌唱”的窘境,是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是教育的偏差、是市场经济利益的博弈等造成的,在此不作赘述。 儿歌的传唱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培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的精神食粮,也是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孩子们有歌可唱、乐于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所以,在今天,我泪水滑落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听到了一位小女孩用清亮的歌喉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郞》,这深深触动了我的心。而同时我也为了我的这份触动感到由衷的失落——什么时候开始,听孩子唱一首红歌竟然成了奢侈的事?这首我们儿时一直传唱的歌曲似乎在我耳边消失了好久,我们在当下躁动不安的流行曲中早已把它遗忘。但是,这位白发苍苍而正气浩然的老人没有忘记。相信他定是经历过那段烽火连天的苦难岁月,所以才会对革命歌曲情有独钟吧。而小女孩呢,相信她也能读懂歌词里的含义与精神,所以她才能那么全情投入地唱得动人。 一曲罢,很诧异我4岁多的小女儿竟红了眼眶。她附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妈妈,那个姐姐唱的歌真好听。我觉得好伤心啊。” 后来,我在草地上给女儿讲王二小的故事。接下来,我也会教她唱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郞》,或者更多。 "
丁俨,沈丹萍,李加西
高清

乡亲们

主演:黄文珂,曹玎玎,丁俨
简介: " 原创作者:郭振民(乡亲们) 《乡亲们》开篇的话:我出生在束鹿县一个偏远的乡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是爹娘和乡亲们,是这片深情的土地养育了我。之后考学进了城,在外面混事谋生四十余载。但无论走到哪里,时间多么久远,我永远也改变不了这乡村的情结,我和我的笔都融进了这乡土的底色。在我童年那个苦难的年代,乡亲们穿着破衣烂衫的形象,终日辛劳的身影,质朴憨厚的脸庞,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撞击着我的心扉,而又常常使我产生无名的责任感,不把他们写出来,总觉得没有尽到责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不能忘记最初时的本心,就是那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宽容、博爱之心。并时时提醒我们去感恩,去看清人生‥‥‥。《乡亲们》是我准备出版的一本人物散记,是我用饱含深情的笔写出的,它是我童年时,村里乡亲们形象的真实写照,文中讲述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今将部分章节晒出来,请众师友们指教。 “光棍儿”福印 ——《乡亲们》人物散记之七 在村子西北角,几乎快到村子边缘的老寨墙根了,有一个土坯圈起的小院子,土坯因多年雨水的冲刷又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坍塌,断断续续,像老人少牙没齿的牙床,说是围墙,倒不如说是围墙的“遗址”。院内长着两棵树,茅坑边一棵弯腰老栆树,叧一棵榆树长在破篱笆门旁,满地的杂草树叶,院子北端有两间低矮的小坯房,一个屋角也坍塌了,用树干支着破包袱皮挡着窗口。就在这个破败院子里住着俩光棍,就是福印和他哥哥。 福印他娘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但他的命里却没有福气。那时候他四十来岁,整天穿着紫花土布破衣裳。所说的紫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老百姓种的一种棉花,棉絮的颜色似土黄色,纺出线来是土黄色,织出布来也是土黄色。村子里家景不好的人家那时都穿紫花土布。天长日久,汗浸雨淋,日子久了都变成土白色。福印冬天穿着紫花布大冕裆棉裤,上身穿紫花破棉袄,腰间抽着破草绳,胳膊肘还露着灰棉花。到了夏天,把棉衣里边的破棉花扯出来,又穿在身上,就变成了夏天的单衣服。福印是个光棍儿,他有个哥哥也是光棍儿,村里人们说:“一双筷子——俩光棍儿。” 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福印刮过胡子剃过头,更谈不上洗脸。也怪了,他那有点儿尖的脑袋上又稀又黄又细的头发和那尖尖下巴上的几根儿胡子,整天也看不见长,就像那不浇水不施肥长在荒地上的野毛毛草。脑袋上厚厚的脏兮兮的污垢皮都有半寸厚,像戴在头上的帽盔儿。单说福印那耳朵眼儿里积的“土”足有半寸厚?每每村里人见了,就会戏笑着说:“哎呀!种上谷子能长出穗儿来!” 福印整天肩上背着个破粪筐,嘴里嘟嘟囔囔自言自语不知说什么。从村里走到村外,说是到地里干活,快到晌午了,人们又看到福印背着破粪筐慢慢地从村外走回来,村口闲歇着的老头儿就喊:“嗬!看福印多有福啊!大卷子蒸熟咧,也回来咧,静吃现成的!”他稍停下来,嘿嘿一笑“福,福……。”他照样嘟囔着走了。有时淘气的孩子拾起地上坷垃朝他背后投,大人们就大声嚷:“这孩子,淘气!”每当这时,福印就回过头,冲大人和孩子们嘿嘿一笑,照样嘟嘟囔囔着走了。 每逢田间街头人们说起福印,无不说起福印那双脚。每当说到此,人们“啧啧!” “那脚真是……不知道怎么长的……真绝咧!”福印一年四季有三季不穿鞋,人们说:“没媳妇,谁给做啊!”又买不起……。就这样,日积月累,福印的脚也百炼成了“钢”咧,走砖渣坷垃地如同穿了旅游鞋一般,走如常人。人们说福印脚面上的皴至少有一指厚。 那年暑假,我到离村很远的野滩地里砍草,福印也在那里瞎转悠。地埂道边儿,都爬满了蒺藜蔓子,一层一层的蒺藜铺满了地,人们穿布鞋走上去蒺藜还咯脚,福印光着脚丫在满是蒺藜的野地上瞎走,看上去却如走沙地。“嘿!你脚不疼呀!”我头一次看见福印光脚在蒺藜地上走,吃惊地嚷。“嘿!嘿嘿!”福印冲我一笑,抬起脚在地上来回蹭了蹭,扎在满脚面的蒺藜脱落了一地,“嘿嘿嘿……。”福印若无其事的蹭着脚。我身上不由的打了一个冷战! 别看人们说福印傻,他还有人们想不到的绝活儿。 那一年放暑假,吃过晚饭,我到住在村南头的树怀家玩。树怀是我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他住在村边。那时,刚搬到新房子住,还没有围墙,周围都是庄稼地,弥漫着淡淡地雾气,月光下显得空旷、寂静,只有草虫儿在庄稼地里、草丛中低鸣。未到小院,老远就听到断断绪绪地胡琴声,我停住脚步,静静地听着,是《闺中怨》的曲子。那琴声委婉柔美,缠绵情深,曲调时而轻盈柔和,时而如泣如诉,好似苦闷中的人发出的感人至深的独白…… 我心里想:“这是谁呀?能拉出这样好听的曲子?”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北屋门口的高台上,走近一看,只见四、五个人坐在板凳上围成一圈儿,静静地听着琴声。 “民,放暑假回来了,快坐下!”树怀看来人是我,忙打招呼。我顾不上说别的,问道:“二胡是谁拉的,这么好听?” “你看是谁拉的呀?”他用手指旁边一个秃顶说。 我一看,不禁使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傻福印吗?只见他一手握琴,一手操弓,正低头精神专注地拉着。见有人来了,福印抬头看着我,嘿嘿笑了笑。就在那一瞬间,借着月光我看见福印那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上,仿佛还有刚淌下的泪痕。 “真是他拉的?” “那还能假吗?” 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看看他那二胡,就一根弦!”不知谁说了一声。 “我不信……,我看看。”我急着从福印手里拿过二胡,一看,真傻了,真的是一根胡弦! 我为之愕然……。 “一根弦?一根弦?不可能啊……。” 这就是我日常看到的福印,这就是那个整天走路嘟嘟囔囔的傻福印吗! 福印早已作古,这是我童年时的福印。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农村考学进了城,在外面谋生、混事儿,曾无数次给同事们说起此事,人们听后无不惊诧、感叹……。如今村里的人们早已把他淡忘得无影无踪了。但他的形象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尤其是月光下挂在他那张老脸上的那泪痕……。 …… 后 记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去年春节过后我回老家,晚上,和童年的伙伴树怀歇着闲聊,我又谈起好多年前,傻福印在他家院子拉二胡的事儿,之后,我无不感叹地说:“你说那个福印,大字不识一个,又傻,怎么二胡拉的那麽好啊!” 树怀听我说起福印,话题来了,笑着说:“你不知道?听老人们说,福印十七、八岁的时候,是半截街里的漂亮小伙子,还是村里大秧歌剧团里有名的小花旦,扮相、唱腔十里八乡好有名哩!” “是真的?” 我不禁愕然。 “那还有假!”树怀说完,抽了口烟,绘声绘色地说起了福印年轻时故事,听说那时候,每逢散了戏 ,大姑娘小媳妇们都围着福印不让他走,非要看看福印谢了装是啥模样儿?听说有一年,邻村有个漂亮的大姑娘,偷偷地把自己亲手绣的鸳鸯戏水的花手绢儿塞进福印的兜里,后来,听说还闹死闹活地非要嫁给他……。 那天晚上,树怀给我讲了不少福印的故事。 乡村的夜晚,星光点点。回家路上,我的脑子无法平静,无论怎样去想,故事中福印也无法和我童年时所见到的福印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青年时期的福印都有哪些经历?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而使得那个英俊的“小花旦”,以至变成了后来的那个傻福印? 此中缘由,树怀无从知道,我更不知所云? 现在看起来,当年村中那些事儿,现在活着的这代人是弄不明白了。可以断定,下代人那就更弄不明白了。 ——更主要的是,他们不关心、更不需要弄清那些事儿! “不忘初心”,但初心不知上哪去了?! 附:我老家部分乡亲、师友们对《福印》一文的点评: 本人拙作《福印》在家乡媒体上发表出后,受到家乡众多父老乡亲们和网友们的关注,并给于很高的评价,这是对我的抬爱和鼓励,在此衷心地谢谢他们! 下面是家乡部分乡亲、师友们的点评: ★搬个板凳坐下来,慢慢听您讲那过去的事情…… ★真是好文章,结尾令人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很期待这样的散记,问好“乡亲们”:handshake。 (此人是旅居国外的辛集籍网友所点评) ★俺是辛集河庄村哩,老师你是辛集哪哩耶? ★老朽在耄耋之年,读了这篇文章,回首往事,确认文章所说情景并非遥远,现在仍然时时飘忽眼前。那时贫穷破败的农村,众多“福印”们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穷困潦倒的形象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大多死于饥荒或战乱,1942年华北大旱兼日本鬼子烧杀抢掠、1959——60年全国风调雨顺的“自然灾害”,他们首当其冲的遭殃。真是饿殍载道,尸骸相撑,惨不忍睹。我辈劫后余生实为万幸!在这些冤魂中,自有天才能工巧匠无数,岂止一个福印!?时也命也运也,我等小民只有听天由命的份儿,徒唤奈何!!! (此点评作者乃河北辛集中学八十多岁优秀老教师所写) ★“乡亲们”先生,您真是位有心人,如此珍贵的史鉴,太珍贵了。 ★看见福印光脚在蒺藜地上走这段,想起小时候学过的《陈秉正的手》那篇文章。 ★:盼多福荫却艰辛, 少衣无履踏棘尘, 独弦琴上说心事, 乡野最是有奇人。 (此诗是辛集才女、女诗人“临水问樵”所写) ★福印看似憨傻的外表下,又有着怎样一颗曾经沧桑的心。文章开头读来平缓,结尾却令人震撼。★★细读先生文字,颇有“荷花淀派”文风,欣赏并期待更多的好文章! ★过去因为穷,过去各村都有这样的人~~ ★也许是个错觉,我感觉楼主和我是同村的乡亲。而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就在于“乡亲们”用了真实、传神之笔,描绘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乡村人物。用平实的笔墨书写传奇,作者令人佩服。其实我们身边很多有特色、有味道的人物值得记录,只是没有楼主的细心和文笔,欣赏! ★“乡亲们”老兄接着写呀!俺这还急着拜读呢!~~~期盼! " 作者简介:郭振民,河北省束鹿人。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全国铁路文联委员,河北古玩鉴定研究委员会顾问、书画鉴定专家;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理事;河北省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艺术鉴定顾问;省会多家拍卖行艺术顾问。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及书画评论190余篇(首)。曾获1992年全国小说二等奖,出版有文集《二月春风》,书画专著《品茶说画》。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回复,让万千网友看见你的心声。
黄文珂,曹玎玎,丁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