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炽权

最新好看的“彭炽权”的搜索结果推荐

更新至第21集

七十二家房客第十八季

主演:彭炽权,黄伟香
简介:电影《七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著名粤剧演员文觉非在电影里扮演的大反派“太子炳”深入民心,其余的经典角色如“三六九”等也脍炙人口,里面的一些台词更成为广东地区的流行俗语。而周星驰也在他的作品《功夫》里对《七十二家房客》的主场景和主要角色进行了艺术加工,向这部经典影片致敬。                                                                      新改编的《七十二家房客》主要讲述解放前40年代里广州西关一栋三层楼的大杂院里,“包租公”太子炳、“包租婆”八姑和七十多家房客交织所发生的许多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彭炽权,黄伟香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第十一部

主演: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
简介: " 这电视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房东和房客之间的故事。 民国期间,在广州一幢破旧的大院里,住着七十二家房客。房客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有修鞋匠发仔记、裁缝阿兰两公婆、舞女五姑娘、开粥铺西洋蔡两公婆、金医生等。房东是一对夫妻,男的叫太子炳,女的叫八姑,两公婆有一个养女叫阿香。平日里,两口子经常变着法地欺压加租房客,房客们憎恶他俩,暗地里反抗。这全剧围绕房东和房客之间搬迁与反搬迁的斗争,街坊生活的甜酸苦辣,各种鸡毛蒜皮的生活事情所开展,是一部经典的喜剧,广州小市民的人设、戏剧化的故事、和精彩的台词逗得前仰后合。 " 其中一个故事是:八姑拿太子炳的裤子去裁缝烫了,结果发现炳哥的裤子和金医生一样,金医生为了赶时间出门,裁缝阿瑞先烫,八姑尖酸刻薄,不甘心,故意捣乱,裁缝烫坏了一条昂贵的金医生西裤,金医生穿后发现穿了一个大呼隆,金医生很穷,只有这一条西裤,金医生自然忍不住要埋怨几句。阿瑞为八姑背了黑锅,心里苦说不出。就在这时,太子炳两公婆却幸灾乐祸地站出来说风凉话了,还假惺惺地劝慰金医生,让他自认倒霉,不要为难裁缝阿瑞,都是街坊邻居的,哪好意思让人赔钱嘛。 听完太子炳两公婆的煽风点火的话,金医生很无奈,正在唉声叹气,裁缝阿瑞拿着另一条西裤跑出来说:搞错了! ,那条被烫坏的西裤,不是金医生的,而是太子炳。裁缝的老婆阿兰现在手上的这条西裤,才是金医生的。真相大白后,街坊都开始看热闹,八姑想不到反转,刚刚还幸灾乐祸的太子炳,看到自己被烫坏的西裤时,立刻变了脸色,大骂裁缝阿瑞,还让裁缝阿瑞赶紧赔裤子,八姑就想偷偷溜走。 金医生将刚才太子炳两公婆说风凉话原封不动嘲笑回去,八姑不料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还有其他的一幕幕有街坊们常用的广式谚语如砸死蟹等等都一一展现,搞笑幽默;太子炳两公婆常去传统经典的茶楼;保留到现在的很火的广式菜式在蔡祝行粥铺中呈现,批判八姑富人妇女封建迷信等等现实的意义。看完该片后,能让笑到不能自已,同时也在批判和讽刺旧社会,旧思想。能逗笑你,也能让你思考,这就是经典电视剧的魅力所在。 版权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所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第十二部

主演: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
简介:该剧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的民国时期广东广州西关太平街生活着72家房客,故事主要描述房东与房客的较量,以及街坊生活的酸甜苦辣。
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2

主演: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林星云,卢家全,刘汗,郑钤丹,李富贵,冯刚毅,鲁牛,潘结,吴家辉,董潼,何志锋
简介:" 七十二家房客是我童年必看到影视剧。我整理了七十二家房客中有关新年的剧集,希望通过这个方法能让大家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集 [福][福][福][福][福] 新年系列 满满年味 不容错过 [爆竹][爆竹][爆竹][爆竹][爆竹] 《大战青龙堂(上)(下)》 房东租客新年联手大战青龙堂 (第一季第117、118集) 《桃花运》 八姑新年买桃花 想化解太子炳的桃花运 发仔折桃花枝被发现 (第一季第119集) 《西洋蔡的年夜饭》 租客合伙吃年夜饭 西洋蔡年被发现年三十啃青瓜 (第一季第120集) 《一本通书解千愁(上)(下)》 鸡公福大年初一捡到通胜 帮助租客开开心心过新年 (第二季第1、2集) 《开年好运(上)(下)》 西洋蔡极力讨好新老板 阿香发仔奀妹扮乞丐博同情 结果新年还是惨吃无情鸡 (第二季第3、4集) 《发财好狮(上)》 阿香拿八姑的花生和面粉 帮助租客齐齐包油角 (第二季第5集) 《发财好狮(下)》 发仔福哥花式舞狮采青抢红包 租客齐助阿兰阿瑞新年回乡下 (第二季第6集) 《年晚煎堆》 煎堆碌碌 金银满屋 西洋蔡巧用糖浆 炸出八个八寸的空心煎堆 捉弄太子炳 (第十一季第4集) " #头条有新人#?
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林星..
全118集

七十二家房客1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电影《七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著名粤剧演员文觉非在电影里扮演的大反派“太子炳”深入民心,其余的经典角色如“三六九”等也脍炙人口,里面的一些台词更成为广东地区的流行俗语。而周星驰也在他的作品《功夫》里对《七十二家房客》的主场景和主要角色进行了艺术加工,向这部经典影片致敬。新改编的《七十二家房客》主要讲述解放前40年代里广州西关一栋三层楼的大杂院里,“包租公”太子炳、“包租婆”八姑和七十多家房客交织所发生的许多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彭炽权,黃伟香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10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七十二家房客》是由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广东本土大型粤语情景喜剧,由郭吴明、林书锦、林星云执导,由黄伟香、彭炽权、王莉莉、容晖、林星云、卢家全、潘结、冯刚毅、李富贵、吴家辉、董潼、何志锋、郑钤丹、鲁牛、郑竹翎、刘汗、劳劲涛、何雨桐、罗嘉琪、彭婷婷等领衔主演。 该剧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的民国时期广东广州西关太平街生活着72家房客,故事主要描述房东与房客的较量,以及街坊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其中的韩师奶,更是演的深入人心,但最近韩师奶消失了,为什么? " 韩师奶最后演的一集第10季120集,怀孕回加拿大不演戏了? 周萍。曾荣获第四届“美在花城”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才智奖,曾担任广州电视台主持人,主持过多场综艺节目,曾拍摄广告,拍摄电视剧有《和平年代》,《韩愈》,在纽约主修过表演艺术,回国后接拍《七十二家房客》 " 韩师奶最后演的一集第10季120集,怀孕回加拿大不演戏了? 本名:周萍,年龄:29,职业:舞女;  外形:相貌娟好静秀,身段曼美。性格:对人外冷内热、沉默寡言。其实心肠极好,经常帮人。  背景经历:寡妇。丈夫死后没有依靠,落难搬到此地,为养乡下的儿子生活所迫沦落做舞女。  相关人物关系:由于准时交租,和房东关系不会太差。因为所做职业关系,有时会被阿兰等传统女人看不起。由于在风月场中混,有相当的见识,认识一些三教九流及上流社会的人,也十分善于跟这些人周旋和打交道。 " 韩师奶最后演的一集第10季120集,怀孕回加拿大不演戏了? 也有人称韩师奶是不是怀孕回去养胎了?之前她还没离开七十二家房客的时候觉得她肚子微微隆起。但其实韩师奶董潼是回加拿大做少奶奶。不再拍戏。太可惜啦。 " 韩师奶最后演的一集第10季120集,怀孕回加拿大不演戏了? 七十二家房客十二季故事上接第11季,人物设置稍有变化。由于“韩师奶”的饰演者董潼离开,剧组在上一季末设置一个新角色——伍姑娘。 这位新角色的身世堪称传奇:出身粤剧世家,自小随父亲走南闯北,孤身返回广州,住到大杂院;为了谋生,她先在戏班唱曲,后又当舞女,受尽欺辱,但仍然咬紧牙关努力生存;偶然机会,她被影业公司老板看中,出演一部戏后小有名气……她的经历将给第12季的故事带来不少传奇色彩。
彭炽权,黃伟香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2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排骨老公公绝对是这个大杂院里住得最阔绰的人了。他住在外婆家对门的一间漆黑房间里,房间足有十五平米。 但这个房间有个缺陷,仅一门一窗,且都在过道里,房间里又闷又暗,需终日开灯。1960年代房屋大修时,将一扇对开窗改成四扇连开的大窗,但窗子还在过道里,无法改变房间的采光和通风。 排骨老公公姓季,平时就他一个人住。他是川沙人,老婆和八个子女都在川沙老家。上海人形容人很精瘦,便讲这人是排骨精。但是,排骨老公公很胖很壮,五十岁左右,寸头团脸,身材不高,两臂粗壮有力,他的嗓音尖厉响亮。在家的时候,他和蔼慈祥,犹如弥勒。 一个腊月的早上,外公带我去八仙桥菜场看他,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里,他胸前戴着黑色人造革围兜,手臂上套一副黑色人造革袖套,头上戴一顶帽舌软塌塌的黑灰色人民帽。他面容疲惫,胡子拉碴,动作麻利。我感到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乘凉的夏夜 夏天的夜晚,大杂院里的人都会到老大沽路上去乘凉。 1960年代,电扇还是奢侈品。当时,在周围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夏天为了通风降温,在房顶吊装了许多大木片,每片木头片都大于一平方,薄如硬纸箱片,用绳子串联起来,在绳子一头进行牵拉。在绳子一拉一放中,屋顶的大木片来回扇动起来,产生了风。最早,绳子是用人工拉的,后来用马达带动一条皮带,皮带带动一个偏心轮,牵拉这些木风叶。 普通家庭到了晚上,洗了澡,吃了饭,一人一把小竹椅或小板凳,一把蒲扇,陆续来到老大沽路上,三五个邻居围成一圈,喝着凉开水,聊着家常。甚至天黑前,就有人把竹椅板凳摆放好,围个圈,占好地。然后打来井水,泼到马路上,给自己晚上要乘凉的地面先降降温。 那时候,老大沽路算是一条小路。除了给马立斯菜场送菜的车和来菜场拉垃圾的车,老大沽路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所以,大热天的晚上,马路上坐满了乘风凉的人。 乘凉开始的上半场,我在马路上跑东跑西。外婆就在一旁叫,不要跑,刚刚汏好浴,身上滴滴滑,跑了汗水黏嗒嗒了。到了下半场,我就睡着了。而在我眯眼瞌睡时,一般都是排骨老公公抱着我,等我睡着了,也由他抱着我上楼回家。 川沙的小火车 大概在我五岁的那个夏天,排骨老公公还带我去他川沙老家一趟,住了三四天。 那次去川沙,记忆最深刻的是排骨老公公带我乘了小火车。只记得,车厢里很像有轨电车,车窗是上下开关的,座位也是在两边车窗的下面,只是车厢稍大一点。乘坐的人不多,我在两边的车窗和座位之间,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小火车的速度比有轨电车快很多,噪声和晃动也厉害。所以,一路上,排骨老公公就跟在我后面,用手臂保护着我,跟我讲述车窗外的景色。 后来我查到,上海曾经有过两条小火车运营铁路都在浦东地区,一条是“上南铁路”,另一条是“上川铁路”。我那时乘坐过的应该是上川铁路。 " 排骨老公公带我乘的小火车,图片拍自《火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21年,由黄炎培等多位川沙名士发起组建了“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次年,“上川公司”发起民间招股,上海第一条民间商办铁路破土动工。1926年7月,“上川铁路”基本全线贯通。以后,不断延线扩建,至1936年3月,上川铁路全线扩建贯通了上海、川沙、南汇三县,全长35.35公里,设站15个。1954年,“上川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75年,上川铁路全线拆除。 排骨老公公的家在川沙农村深处,下了车,在田埂上要走很长的路才到他家。他家门前有个很大的晒场,晒场的边缘有颗巨大的枣树,枣树再往外去,是一个大大的水塘。 排骨老公公在夏天带我去,是考虑到他家孩子们都放暑假,可以带我一起玩。与我年龄最接近的男孩是阿七头,他爬树、下河,样样在行。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川沙的口音,与市区有很大差异。 第二天,排骨老公公就回上海上班去了。他打算让我在他家住一两个星期,下趟他回家的时候,再把我带回外婆家。很奇怪,上海郊县人都称市区为上海,就好像这里不是上海。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那时,农村家庭的活动范围就是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排骨老公公家没有自来水,蚊子特别多,到了晚上,我就一个人坐在蚊帐里,特别无聊。第三天,我就闹着要回家。后来,我是怎么回的外婆家,已经不记得了。 回上海的大毛郎 不多久,排骨老公公的大儿子大毛郎,从安徽淮北煤矿回上海来办事,就在他父亲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大毛郎学校毕业后,从川沙去淮北插队落户,因为他会多种乐器,被当地一家煤矿看中,调到矿里的文工团工作。 大毛郎这次回上海,是煤矿里有个工人因公受伤,来上海就医,大毛郎作为陪护一起来。大毛郎说,他能来上海做陪护,一是因为他是上海人,二是他给领导送了有分量的礼物。 那位因公受伤的工人伤势严重,双下肢都截肢了。在上海治疗、康复、配义肢,前后住了有两三年。期间,大毛郎曾回过一趟淮北,是他听到矿上有人传话过来,说领导正在考虑换个陪护。大毛郎急急忙忙连夜赶去淮北,及时给领导送上了沉甸甸的一番心意。俗话说,药到病除。大毛郎表达的心意立刻让领导笑逐颜开,打消了换人的念头。 刚来上海的大半年,大毛郎比较忙,日日夜夜都在医院里操持。后来,伤者在肌体上与心理上都比较稳定了,而且,伤者有一个家属在身边陪伴,大毛郎就不需要天天陪护了。 自那以后,外婆家的楼道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往排骨老公公家里跑。因为大毛郎的笛声和琴声深深吸引了我。 大毛郎在家的时候,喜欢操练他带来的乐器,有时拉一会二胡,有时吹一下笛子。他为人随和,我去碰他的乐器,他从没有不高兴过,有时还会鼓励我试一试。 一段时间以后,大毛郎就让我随意玩他的乐器了,有一次,他还鼓励我与他合练一段,我吹笛子,他拉二胡。过了几天,大毛郎忽然问我,想不想跟他学乐器。我说,想的。大毛郎说,我考虑一下,教你什么乐器好。 大毛郎当时三十来岁,与他父亲一般的中等身材,脸与身体都显瘦长,肤色黝黑,短发有一点卷曲,温和中略带忧郁。为了节约用电,他在操练乐器时,是不开灯的。于是那漆黑的屋子里,像是个黑洞,只有音乐声在飘荡。 过了一星期,大毛郎认真地来找我的父母。他说,愿意教我学习一样乐器,因为我只是看着他拉二胡吹笛子,居然学会了一两段。他还让我拿笛子二胡吹拉了一段,给父亲看。 他又说,准备教我小提琴,他已经去“淮国旧”看了好几次,那里现在有一把小提琴,连琴盒一起的价格是十八块钱,虽然贵了一点,但琴好,很值得。 对于大毛郎的来访和提议,父亲猝不及防,犹豫了一下,没有当场应允。只是说,现在的形势,学这种西洋乐器,有什么用呢?又说,要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谢谢大毛郎。 大毛郎跟到门口说,学了乐器,可以像我一样,以后在上海的文工团工作也是蛮好的。学西洋乐器,以后会有前途的。 当时大约是1967年,一些旧时代的有钱人,正如外婆隔壁的二房东一样,靠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以图温饱。“淮国旧”后门对面,有一排建在人行道上的联排棚屋,开了十多家旧货店,以收购、寄售旧家具和旧自行车为主。 后来,我还挺认真地去了几趟“淮国旧”,寻找大毛郎说的那把小提琴。转了一圈又一圈,淮海路正门左侧的大橱窗里,看到了两把小提琴,一把稍大,一把稍小。琴盒盖子上,放着印有“国营淮海路旧货商店”红字的标价卡,上面用蓝色的墨水写了标价,大琴十五块,小琴十六块。而大毛郎说的那把十八块的小提琴,我一直都没有找到。 我与音乐的缘分便止步于此,大毛郎的琴声也从此不再。 " 作者儿时的音乐梦。插图 煜华 回煤矿的大毛郎 入秋的一天,大毛郎扛了一辆崭新的凤凰十八型自行车,从大楼梯上来,一路笑着。外婆问,把自行车搬上来做啥?大毛郎笑着说,刚买的,放在下面不放心。这是给单位领导买的,过几天要托运过去,自己先骑两天。 大毛郎把自行车搬进房间,使我又产生好奇。他的房门开着,我在门外就能看到,大毛郎坐在小床上,手里捏了一团雪白的回丝,擦着摆在面前的自行车。从窗外透进来的弱光里,我看到他脸色凝滞若有所思。 有一段时间,大毛郎有些沉默,早出晚归的。外婆说,那个工伤矿工的治疗要结束了,矿里要他们回去。但是,他们都不愿回去,那个截肢的矿工还以自杀相威胁,要求留在上海办事处。 有一天,外婆一直唉声叹气,嘴里不断叨叨着,作孽啊,真作孽。外婆说,大毛郎为了留在上海,把自己的手指轧断,做了一次工伤事故。 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放学回家,在后门外的弄堂里,看到大毛郎一个人坐在一只低矮的小凳上,擦自行车。我默默地站到他身边,看见他的左手无名指,用纱布包裹着。我轻轻叫了一声大郎哥,他才停下手。 我说,你的手好了吗?他取下套在无名指上的纱布,伸手给我看了下,说,算好了,就是不小心碰到伤口,还很疼。大毛郎套上纱布套,寒暄道,你放学啦。 我充满了担忧,问他还可以拉琴吹笛子吗?大毛郎苦苦笑了一下,他反复看着自己的左手,说,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他低下头,沉默了须臾,又说,不管怎么样,都没有比留在上海重要。 我又问,是怎么弄的?他叹口气,缓缓地说,每天给工伤的同事擦残疾车的时候,都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留在上海。那个手摇的残疾车有很长的链条,那天,咬咬牙,就把手指摇进去了…… 年后的一天傍晚,大毛郎提了一只侧面印着国际饭店景色和“上海”两个字的灰色人造革手提旅行袋,匆匆回淮北煤矿了。他走过外婆家门口,对外婆说,我回煤矿去了。外婆双手拉着他的手臂,哽咽着说,自己当心点啊。他点点头,伸左手在我头上摸了摸,转身走下楼梯去了。 外婆家的房门对着楼梯,我习惯站在门口,看着邻居上楼下楼。那天以后,我就一直盼着,看到大毛郎会从这楼梯上来。 1980年代起,原来学生毕业后的“包分配”政策开始向毕业学生“自寻出路”政策转型,但子女可以“顶替”当年退休的父母,进入父母原单位工作。后来,阿七头顶替了排骨老公公的工作,从川沙农村来到八仙桥菜场,子承父业,在菜场肉摊工作。 老大沽路那间幽暗闷气的房间也更迭了主人,排骨老公公回到了川沙老家,他最小的儿子阿七头,成为这间房间的新主人。
彭炽权,黃伟香
全147集

七十二家房客8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排骨老公公绝对是这个大杂院里住得最阔绰的人了。他住在外婆家对门的一间漆黑房间里,房间足有十五平米。 但这个房间有个缺陷,仅一门一窗,且都在过道里,房间里又闷又暗,需终日开灯。1960年代房屋大修时,将一扇对开窗改成四扇连开的大窗,但窗子还在过道里,无法改变房间的采光和通风。 排骨老公公姓季,平时就他一个人住。他是川沙人,老婆和八个子女都在川沙老家。上海人形容人很精瘦,便讲这人是排骨精。但是,排骨老公公很胖很壮,五十岁左右,寸头团脸,身材不高,两臂粗壮有力,他的嗓音尖厉响亮。在家的时候,他和蔼慈祥,犹如弥勒。 一个腊月的早上,外公带我去八仙桥菜场看他,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里,他胸前戴着黑色人造革围兜,手臂上套一副黑色人造革袖套,头上戴一顶帽舌软塌塌的黑灰色人民帽。他面容疲惫,胡子拉碴,动作麻利。我感到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乘凉的夏夜 夏天的夜晚,大杂院里的人都会到老大沽路上去乘凉。 1960年代,电扇还是奢侈品。当时,在周围一些企业的生产车间,夏天为了通风降温,在房顶吊装了许多大木片,每片木头片都大于一平方,薄如硬纸箱片,用绳子串联起来,在绳子一头进行牵拉。在绳子一拉一放中,屋顶的大木片来回扇动起来,产生了风。最早,绳子是用人工拉的,后来用马达带动一条皮带,皮带带动一个偏心轮,牵拉这些木风叶。 普通家庭到了晚上,洗了澡,吃了饭,一人一把小竹椅或小板凳,一把蒲扇,陆续来到老大沽路上,三五个邻居围成一圈,喝着凉开水,聊着家常。甚至天黑前,就有人把竹椅板凳摆放好,围个圈,占好地。然后打来井水,泼到马路上,给自己晚上要乘凉的地面先降降温。 那时候,老大沽路算是一条小路。除了给马立斯菜场送菜的车和来菜场拉垃圾的车,老大沽路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所以,大热天的晚上,马路上坐满了乘风凉的人。 乘凉开始的上半场,我在马路上跑东跑西。外婆就在一旁叫,不要跑,刚刚汏好浴,身上滴滴滑,跑了汗水黏嗒嗒了。到了下半场,我就睡着了。而在我眯眼瞌睡时,一般都是排骨老公公抱着我,等我睡着了,也由他抱着我上楼回家。 川沙的小火车 大概在我五岁的那个夏天,排骨老公公还带我去他川沙老家一趟,住了三四天。 那次去川沙,记忆最深刻的是排骨老公公带我乘了小火车。只记得,车厢里很像有轨电车,车窗是上下开关的,座位也是在两边车窗的下面,只是车厢稍大一点。乘坐的人不多,我在两边的车窗和座位之间,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小火车的速度比有轨电车快很多,噪声和晃动也厉害。所以,一路上,排骨老公公就跟在我后面,用手臂保护着我,跟我讲述车窗外的景色。 后来我查到,上海曾经有过两条小火车运营铁路都在浦东地区,一条是“上南铁路”,另一条是“上川铁路”。我那时乘坐过的应该是上川铁路。 " 排骨老公公带我乘的小火车,图片拍自《火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21年,由黄炎培等多位川沙名士发起组建了“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次年,“上川公司”发起民间招股,上海第一条民间商办铁路破土动工。1926年7月,“上川铁路”基本全线贯通。以后,不断延线扩建,至1936年3月,上川铁路全线扩建贯通了上海、川沙、南汇三县,全长35.35公里,设站15个。1954年,“上川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75年,上川铁路全线拆除。 排骨老公公的家在川沙农村深处,下了车,在田埂上要走很长的路才到他家。他家门前有个很大的晒场,晒场的边缘有颗巨大的枣树,枣树再往外去,是一个大大的水塘。 排骨老公公在夏天带我去,是考虑到他家孩子们都放暑假,可以带我一起玩。与我年龄最接近的男孩是阿七头,他爬树、下河,样样在行。当时印象深刻的是川沙的口音,与市区有很大差异。 第二天,排骨老公公就回上海上班去了。他打算让我在他家住一两个星期,下趟他回家的时候,再把我带回外婆家。很奇怪,上海郊县人都称市区为上海,就好像这里不是上海。这种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那时,农村家庭的活动范围就是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排骨老公公家没有自来水,蚊子特别多,到了晚上,我就一个人坐在蚊帐里,特别无聊。第三天,我就闹着要回家。后来,我是怎么回的外婆家,已经不记得了。 回上海的大毛郎 不多久,排骨老公公的大儿子大毛郎,从安徽淮北煤矿回上海来办事,就在他父亲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大毛郎学校毕业后,从川沙去淮北插队落户,因为他会多种乐器,被当地一家煤矿看中,调到矿里的文工团工作。 大毛郎这次回上海,是煤矿里有个工人因公受伤,来上海就医,大毛郎作为陪护一起来。大毛郎说,他能来上海做陪护,一是因为他是上海人,二是他给领导送了有分量的礼物。 那位因公受伤的工人伤势严重,双下肢都截肢了。在上海治疗、康复、配义肢,前后住了有两三年。期间,大毛郎曾回过一趟淮北,是他听到矿上有人传话过来,说领导正在考虑换个陪护。大毛郎急急忙忙连夜赶去淮北,及时给领导送上了沉甸甸的一番心意。俗话说,药到病除。大毛郎表达的心意立刻让领导笑逐颜开,打消了换人的念头。 刚来上海的大半年,大毛郎比较忙,日日夜夜都在医院里操持。后来,伤者在肌体上与心理上都比较稳定了,而且,伤者有一个家属在身边陪伴,大毛郎就不需要天天陪护了。 自那以后,外婆家的楼道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往排骨老公公家里跑。因为大毛郎的笛声和琴声深深吸引了我。 大毛郎在家的时候,喜欢操练他带来的乐器,有时拉一会二胡,有时吹一下笛子。他为人随和,我去碰他的乐器,他从没有不高兴过,有时还会鼓励我试一试。 一段时间以后,大毛郎就让我随意玩他的乐器了,有一次,他还鼓励我与他合练一段,我吹笛子,他拉二胡。过了几天,大毛郎忽然问我,想不想跟他学乐器。我说,想的。大毛郎说,我考虑一下,教你什么乐器好。 大毛郎当时三十来岁,与他父亲一般的中等身材,脸与身体都显瘦长,肤色黝黑,短发有一点卷曲,温和中略带忧郁。为了节约用电,他在操练乐器时,是不开灯的。于是那漆黑的屋子里,像是个黑洞,只有音乐声在飘荡。 过了一星期,大毛郎认真地来找我的父母。他说,愿意教我学习一样乐器,因为我只是看着他拉二胡吹笛子,居然学会了一两段。他还让我拿笛子二胡吹拉了一段,给父亲看。 他又说,准备教我小提琴,他已经去“淮国旧”看了好几次,那里现在有一把小提琴,连琴盒一起的价格是十八块钱,虽然贵了一点,但琴好,很值得。 对于大毛郎的来访和提议,父亲猝不及防,犹豫了一下,没有当场应允。只是说,现在的形势,学这种西洋乐器,有什么用呢?又说,要回去跟家里商量一下,谢谢大毛郎。 大毛郎跟到门口说,学了乐器,可以像我一样,以后在上海的文工团工作也是蛮好的。学西洋乐器,以后会有前途的。 当时大约是1967年,一些旧时代的有钱人,正如外婆隔壁的二房东一样,靠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以图温饱。“淮国旧”后门对面,有一排建在人行道上的联排棚屋,开了十多家旧货店,以收购、寄售旧家具和旧自行车为主。 后来,我还挺认真地去了几趟“淮国旧”,寻找大毛郎说的那把小提琴。转了一圈又一圈,淮海路正门左侧的大橱窗里,看到了两把小提琴,一把稍大,一把稍小。琴盒盖子上,放着印有“国营淮海路旧货商店”红字的标价卡,上面用蓝色的墨水写了标价,大琴十五块,小琴十六块。而大毛郎说的那把十八块的小提琴,我一直都没有找到。 我与音乐的缘分便止步于此,大毛郎的琴声也从此不再。 " 作者儿时的音乐梦。插图 煜华 回煤矿的大毛郎 入秋的一天,大毛郎扛了一辆崭新的凤凰十八型自行车,从大楼梯上来,一路笑着。外婆问,把自行车搬上来做啥?大毛郎笑着说,刚买的,放在下面不放心。这是给单位领导买的,过几天要托运过去,自己先骑两天。 大毛郎把自行车搬进房间,使我又产生好奇。他的房门开着,我在门外就能看到,大毛郎坐在小床上,手里捏了一团雪白的回丝,擦着摆在面前的自行车。从窗外透进来的弱光里,我看到他脸色凝滞若有所思。 有一段时间,大毛郎有些沉默,早出晚归的。外婆说,那个工伤矿工的治疗要结束了,矿里要他们回去。但是,他们都不愿回去,那个截肢的矿工还以自杀相威胁,要求留在上海办事处。 有一天,外婆一直唉声叹气,嘴里不断叨叨着,作孽啊,真作孽。外婆说,大毛郎为了留在上海,把自己的手指轧断,做了一次工伤事故。 冬天的一个黄昏,我放学回家,在后门外的弄堂里,看到大毛郎一个人坐在一只低矮的小凳上,擦自行车。我默默地站到他身边,看见他的左手无名指,用纱布包裹着。我轻轻叫了一声大郎哥,他才停下手。 我说,你的手好了吗?他取下套在无名指上的纱布,伸手给我看了下,说,算好了,就是不小心碰到伤口,还很疼。大毛郎套上纱布套,寒暄道,你放学啦。 我充满了担忧,问他还可以拉琴吹笛子吗?大毛郎苦苦笑了一下,他反复看着自己的左手,说,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他低下头,沉默了须臾,又说,不管怎么样,都没有比留在上海重要。 我又问,是怎么弄的?他叹口气,缓缓地说,每天给工伤的同事擦残疾车的时候,都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留在上海。那个手摇的残疾车有很长的链条,那天,咬咬牙,就把手指摇进去了…… 年后的一天傍晚,大毛郎提了一只侧面印着国际饭店景色和“上海”两个字的灰色人造革手提旅行袋,匆匆回淮北煤矿了。他走过外婆家门口,对外婆说,我回煤矿去了。外婆双手拉着他的手臂,哽咽着说,自己当心点啊。他点点头,伸左手在我头上摸了摸,转身走下楼梯去了。 外婆家的房门对着楼梯,我习惯站在门口,看着邻居上楼下楼。那天以后,我就一直盼着,看到大毛郎会从这楼梯上来。 1980年代起,原来学生毕业后的“包分配”政策开始向毕业学生“自寻出路”政策转型,但子女可以“顶替”当年退休的父母,进入父母原单位工作。后来,阿七头顶替了排骨老公公的工作,从川沙农村来到八仙桥菜场,子承父业,在菜场肉摊工作。 老大沽路那间幽暗闷气的房间也更迭了主人,排骨老公公回到了川沙老家,他最小的儿子阿七头,成为这间房间的新主人。
彭炽权,黃伟香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11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大型系列情景喜剧《72家房客》系列访谈之一 " 当记者多年,做过很多采访,很多时候,我面对的是电视台台长、企业ceo、企业coo、频道总监等,采访的主题以宏观话题为主。本次采访,我面对的是电视剧《72家房客》的一众主创人员,包括监制、制片人、编审、编剧。在采访中,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对剧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有着特别深的情感,尤其是该剧的灵魂人物——总策划、总编剧廖致楷。 关键词:72家房客、楷哥、长寿基因 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与珠江电影集团联合出品、南方卫视和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情景喜剧《72家房客》在南方卫视播出至今已经12年,这部长寿剧伴随着几代人成长、成熟,是一家人饭桌前最好的陪伴。这些年,剧中的主要演员基本没变,他们像一家人一样陪观众走过12载。17季2000集,《72家房客》用乐观向上的主色调为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情、快乐的故事。 "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不少人在家里休息、办公之余,都想看看轻松幽默、乐观向上的短剧,《72家房客》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很多年轻网友说:“我们是看着这部剧长大的,剧中很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能让我们暂时忘记不开心,缓解压力。”可见这部剧的用户关注度和忠实度有多高。一部电视剧能够坚持创作12年、养洋2000集,拥有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铁粉”,这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72家房客》源自民国时期的上海滑稽戏。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为一将其改编为粤语电影,这也是南国电影的开先河之作。200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和广东电视台将电影版改为情景喜剧,2020年7月开拍第17季,总集数达2080集,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长寿剧”。 " 为什么这部剧这么长寿?她的长寿基因是什么?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这部剧能常拍常新、常播常新?剧中的演员是怎样成为一个个经典银幕形象的?谁是两届梅花奖的获得者?第17季中会有哪些新的剧情设计?带着这些问题,广东广播电视台“媒意见”公众号记者独家采访了《72家房客》的主创人员:监制朱晓铮、制片人梁柱、总编审袁振江、编审/编剧邱彦文、编审/编剧黄文涛、编审/编剧张锦尧,一同畅谈《72家房客》的创作由来、台前幕后的故事,以及对这部剧的思考。为方便行文,我们将采访对象统一称为“主创者”。 缘起电影《72家房客》, 从90分钟到2000集 " 杨春雨:我很惊奇于一件事情:《72家房客》原本是一部电影,如何能从90分钟的内容变成一部2000集的电视剧? 主创者:南方卫视在筹拍这部电视剧前,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南方卫视和珠影之前做过一个短剧《乘龙怪婿》,不知你看过没有?就等于是南方版的《武林外传》。我们领导当时觉得不如试水一下,拍个120集的短剧,有网感、有无厘头的元素在里面,然后我们就和廖致楷老师(楷哥)一起来策划《乘龙怪婿》。 "剧组为楷哥(右二)过生日 楷哥是学院派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他包容度很高,特别能接受新事物、新元素,他能从我们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并且把故事和人物把握得特别准。我们在一起策划时,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的创作,楷哥都能帮我们把好关,这样一路下来《乘龙怪婿》拍了四季500集,播出效果很好,重播次数很多。经过这次合作,我们在楷哥的指导下学习了很多东西,也汲取了很多经验。也因为这次合作,我们与楷哥有了良好的合作开端。 《72家房客》本来是一部电影,当你想到一部电影的内容要变成一部电视剧时候,的确会在心里打很多问号。楷哥是这部剧的主策划,电影《72家房客》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当时一部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当时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内地的,一个是香港版的。把90分钟的电影内容尤其是珠玉在前的经典作品拿来改成一部120集的电视剧,这在很多人心中是不大可能做成的事儿。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说“你们挺敢想!” 我们是2007年策划这部剧的,当年11月开始试拍,拍完正好是2008年,赶上奥运会。大家认为,在这样一个节点,去播出这部《72家房客》,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应该说,我们承受了挺大压力。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第一季120集的《72家房客》在2008年7月5日首播,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首日播出收视率为3.1,在广州地区收视排名第三,实现“开门红”。其后,收视持续上扬,最高收视率为5.6,即使在奥运期间收视率也在3.0左右。应该说,第一季的成功,已经达到了我们当初策划期许的目标。这无疑像一注兴奋剂,让我们所有人都对这部剧充满了更大的激情! 经典形象包租婆, 原来如此斯文可爱 杨春雨:剧中有很多经典形象:太子炳、八姑、金医生、369等等,这些演员是怎样选出来的? 主创者:选演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因为开拍之初,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接下来能做成什么样,更多的是怀疑的眼光。我们都是从零开始。最开始,我们考虑参考电影,从粤剧演员里来选,然后是话剧演员。但当时很多人对这部剧会有点不屑一顾,或者说并不感冒,觉得这个已经有电影了,你们弄不出来电视剧。所以在选演员上,我们的确要费很多功夫。后来,我们找到粤剧大佬倌文觉非的徒弟彭炽权,文觉非是电影版《72家房客》太子炳的扮演者,我们对彭炽权说:“你师傅演过电影版的太子炳,我们想请你演电视剧版的太子炳。”沟通之后,太子炳的演员就定下来了。彭炽权在粤剧圈里是比较有名望的,这里面有个小故事:当时彭炽权听剧组人员说是拍摄20集,想着是短剧,就一口应承下来, 后来才发现是听错了,一季拍下来就是120集,更为戏剧性的是这一拍就是12年17季,马上冲进2000集。彭炽权和他师傅外形很像,模仿他师傅也是活灵活现,那种感觉非常到位。优秀的演员造就经典的角色。 " 再来说一下八姑。我们看到电影里八姑是一个包租婆的形象,如何在电视剧版找到一个合适的演员,这个不容易。后来我们找到粤剧演员黄伟香,她特别有福相的,试镜时候,我们发现她比起电影版的看起来更可爱一些,电影版的会比较凶一点。在形象上,我们觉得她挺适合,但是她本人特别温柔、斯文,也不泼辣,所以会有些担心:她能演得出包租婆那个感觉吗?事实证明,八姑这个角色被她演活了,非常有张力,她是能斯文能泼辣,你会发现剧中的她与生活中的她完全是两个人,这就是优秀的演员,一个经典形象就此诞生。 梅花奖两度获得者, 粤剧界白马王子 杨春雨:刚刚提到我们的演员里有一位梅花奖的两度获得者,是哪一位? 主创者:他是金医生的扮演者冯刚毅,粤剧界大佬倌,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2001年分别获得两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说起金医生这个形象,其实和冯刚毅本人的反差是很大的。你看剧中金医生总是戴着一副超厚的眼镜,表情木讷、迂腐,看着性格就很顽固。其实当年在粤剧舞台上他是英俊小生,是老一辈女性观众心中的白马王子。我周围不少喜欢粤剧的人,一听说《72家房客》里中有冯刚毅,立马就表示很想看,这是真粉丝。 "冯刚毅的粤剧小生形象 "冯刚毅扮演的金医生 杨春雨:剧中的369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角色,样子痞痞的,又搞笑又会有很多鬼主意,生活中的他是怎样的? 主创者:369的扮演者是吴家辉,八九十年代在广东台的电视剧和节目里演过很多角色,但并非核心角色,就是说他一直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定位。我们当初在找369的演员时,先看了电影版的,那个演员像竹竿一样又高又瘦。很多人认为要找电影版这样的形象来演369,但我觉得不一定要照搬,重要的是这个人物要塑造得立体、突出,然后我推荐了吴家辉。他在生活中就有点痞痞的感觉,也很爱开玩笑,他的角色塑造能力很强,和本色差不多,所以他十分适合这个角色。因为这部短剧是连轴拍摄的,如果演员不能很好把握这个角色的话,会很容易演偏了,所以369这个角色还是需要找吴家辉这样的演员。后来证明,我们的演员选择得都是非常恰当的,就像量身定制一样,角色已经融入血液。这样,我们演员的班子就逐步搭建起来了。 "369剧照 " 应该说,《72家房客》这个剧组很不一样。这里的演员来自天南海北,来自不同的领域,但一起合作拍摄时候,却能相当融洽、默契、和谐,12年走过,大家就如同一家人,拍摄之余,剧组的演员、幕后工作人员都会聚会,每当拍摄完一季,大家就企盼着几时开拍下一季。 记录小人物,关注普通人 杨春雨:采访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这部剧拍摄的12年里,有哪些事情是让你们特别感动或者感触特别深的? 主创者:有两件事情让我们感触特别深。一个是奀妹的妈妈(奀妈)的事情。奀妈在剧中是一个出镜次数并不多的人物,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何晓庄因生病不得不离开剧组,一直在治疗之中。剧组的主创者们想着与大家商量,接下来的剧情里是否保留奀妈这个角色,如果留,是否换另外一个演员来扮演奀妈?当剧组的演员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要换别人演奀妈,也不要奀妈这个角色取消。把角色给她留着,她(指演员)只是暂时生病了,会回来的,让我们等等她吧!她会好起来的。” "奀妈剧照 杨春雨:就是特别强的团队精神!让人感动。 主创者:是的!我听到大家的呼声,特感动。当时我们还没意识到这种浓厚的情感,就是一家人那种情感,你想一个人天天在剧组和你朝夕相处,突然她不在那儿(去医院治疗),她虽然不是核心角色,可对大家来说,她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不可或缺的一员,一旦不在这里,大家很难接受。潘结(兰姨扮演者)、吴家辉(369扮演者)拉着我说“千万不能换人”,并动情地分析了利弊;舒力生老师(西洋蔡母亲扮演者)发了几个信息给我,后来着急地要打视频电话给我,她说:“我们要对演员保留很大的尊重,虽然奀妈的戏份不多,但她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了,不能因为她生病了,就取消这个角色。要为她保留这个角色、这个位置。在我们心中,她不可替代!不能替代!”说得我快哭了。所以,我们只是增加了一个角色:奀妈的妹妹“奀姨”,奀妈的角色继续保留,只是剧情中会有合理处理。 杨春雨:这是一个大家庭的感觉,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大家相依相伴。 主创者:的确!另一件事情也让我们印象很深。我们团队有一位编剧生病了,需要住院,并且要支付很高昂的医疗费。但这位编剧家境比较一般,应该也没有买什么保险,除了这份编剧的工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很难支付较高的医疗费,所以,编剧组的同事们商量集体凑钱来帮助他,为他治病,解决燃眉之急。 " 杨春雨:我们的团队真的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记者与主创人员合影 主创者:我们剧组氛围特别好,演员、编审、摄像等等,大家相处得特别好,包括我们的煮饭大叔,他每顿饭都要给我们煲特别好喝的汤,以至于剧组结束拍摄后,很多人还想回来喝他煲的汤。那种亲切感,真的是一家人,我们在没有拍摄的时候会组织一起去玩、去聚会,12年了,这个传统一直都保持着。 "记者与主创人员合影 杨春雨:情感因素是大家最强的维系纽带。 主创者:我觉得剧组有这么好的氛围,与楷哥是分不开的。楷哥是这部剧的总策划,他对这部剧的每个环节、每个部分都尽心尽力去把关,关心剧组的每一位,让大家特别有家的归属感,即使酬金不多,大家也愿意来到这里一起工作。从2007年至今已经13年了,我们的主要演员基本没有变过,大家为什么愿意跟着你这个团队?或许物质并不是最吸引人的,我觉得情感因素是最能牵动人的内心的。今年年初,楷哥因生病暂时离开剧组休息,我们很舍不得他,非常希望他快点好起来!大家都盼着他回来! 杨春雨:很深很深的感情!希望楷哥能快点好起来。感谢《72家房客》为观众带来这么多快乐!感谢各位接受采访! " 媒意见编辑:杨春雨 媒意见美编:许琳莎
彭炽权,黃伟香
全120集

七十二家房客7

主演:彭炽权,黃伟香
简介:电影《七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著名粤剧演员文觉非在电影里扮演的大反派“太子炳”深入民心,其余的经典角色如“三六九”等也脍炙人口,里面的一些台词更成为广东地区的流行俗语。而周星驰也在他的作品《功夫》里对《七十二家房客》的主场景和主要角色进行了艺术加工,向这部经典影片致敬。新改编的《七十二家房客》主要讲述解放前40年代里广州西关一栋三层楼的大杂院里,“包租公”太子炳、“包租婆”八姑和七十多家房客交织所发生的许多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彭炽权,黃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