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之吕后篡汉

状态:

主演: 胡军 肖荣生 吴倩莲 杨恭如 王刚 李立群 吴越 

导演: 卫翰韬

语言: 国语

首播: 2005(中国大陆)

更新: 2024-01-15 09:15

类型: 剧情 

6.1

快云

  • HD国语
  • 腾讯视频

  • HD
  • 剧情简介

    再讲一位深谙道家思想的人物是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首要功臣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郭子仪功绩之高,地位之高,可以从他儿子跟郭暧曾跟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吵架看出来:升平公主嫁给了郭暧,郭媛就是驸马了。一次郭暧和升平公主发生了口角,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唐代宗道:“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命公主回家。郭子仪得知后,将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代宗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回来后,将郭暧杖打数十。

    下面就讲讲郭子仪“功遂身退”的几个故事:

    其一: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他到官署就职,郭子仪仍不肯接受任命,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皇帝无奈,只得应允,并将他辞谢的事迹交给史官,命令记入国史。

    其二:回纥人请求卖给唐朝一万匹马,而朝廷因开支不足,准备只买一千匹。郭子仪道:“回纥人立有大功,应报答他们的支持,而且国内也需要马,我请求缴纳一年的俸禄,帮助出马钱。”虽然唐代宗没有同意,但仍得到别人的称赞。

    郭子仪一生辉煌却为人低调,不争利益,也是少有的活到八十五岁的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的人。郭子仪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且得以善终,还被封为一等公爵代国公,其儿子孙子也多有建树,《新唐书》称郭子仪”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

    儿子郭晞,曾随郭子仪收复两京,战功卓著。历鸿胪卿、殿中监、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封赵国公;

    儿子郭暧,历任殿中监、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常卿,初封广阳县男,进封清源县侯,后袭封代国公;

    儿子郭曙,曾任司农少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

    唐穆宗生母是郭子仪的孙女,尊为皇太后,谥号懿安皇后。

    当然,郭子仪不仅仅有“功遂身退”的故事,还有“以德报怨”的故事,在后面对应章节再讲。

    前面讲的故事都是位极人臣的,是“功遂身退”“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圣人后/退其身而身先”的范例,但还不是最典型的范例。最典型的范例应该是那些有道的领导者——皇帝。


    第一个要说的皇帝是开启“文景之治”的皇帝汉文帝刘恒。汉文帝依靠道家的智慧,执政期间天下大治,并为汉朝奠定了三百年基业。

    这位流芳百世的帝王汉文帝,他名叫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由薄姬所生。由于薄姬身份特殊,在当时刘恒是没有受到重视的,刘恒八岁时被册封到西北边陲的代国为代王,所以八岁时的刘恒就已经离开了父亲,远离了政治中心。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进程发展,刘恒是没有可能当上皇帝的,但历史就是喜欢给世人开玩笑,似乎有意考验大汉朝。在公元前195年吕后(吕雉)篡汉后一下子杀死了刘邦很多个儿子,就剩下刘肥、刘恒和刘长没遭到毒害,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吕后没有动手迫害刘恒呢?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刘恒的封地与中央距离遥远很难有所作为;二是刘恒的地盘狭小,人丁稀少,底子薄弱,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刘恒在母亲薄氏的熏陶下以道家的思想来展示给吕后看,自己始终保持得非常低调、谦卑,吕后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所以逃过了这一劫。公元前180年吕后离世,此时的大汉朝廷掀起了一股政治风暴,吕氏一族被朝廷重臣陈平、周勃等携手诛灭,接下的问题便是由谁来继承皇位。

    这段时间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很是混乱,为了稳住大局,经过众人的详细考察,他们都觉得刘恒的性格宽厚仁慈且名声较好,具有典型的道家思想作派,认为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于是乎派出使者请刘恒回去当皇帝。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体现出刘恒对道家思想的领悟,那就是刘恒带着自己的部下来到长安城外的渭桥边上时,太尉周勃(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早早率领了一班文武百官前来接驾,看到刘恒来时周勃及文武百官立刻下跪,而此时的刘恒见状也即刻下跪回拜,这一回拜就是道家的精神“谦德”,因此刘恒被赢得了美誉,获得大臣的称赞,这就是道家的精神。

    刚刚登基的刘恒,皇帝宝座并不稳固,还有很多的隐患。首要的问题便是西南边境的南越王赵佗,赵佗趁大汉朝内乱之机便自称为皇帝,还窥视中原。刘恒曾数次将如何处理赵佗的事在朝堂上与众臣商讨,其中主战派一度成为处理这一事件的主流观点,但刘恒认为以大汉朝现在的实力胜败未可知,如果汉朝再次内乱,那么天下将分邦离析,不可收拾,最后刘恒只得再次运用道家学说的精髓来解决这个问题。汉文帝仅靠一封书信便解决了这个难题,消弭了一场大战,拯救了无数生灵。

    仔细分析汉文帝给赵佗所写《赐南越王赵佗书》这封信的内容,可以从中领略到刘恒的道家思想:

    【原文】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

    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擅权为变,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其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之也。

    朕欲定地犬牙之相制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界长沙者,王之地也。不得擅变焉。’今也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岭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悪,终今以来通使如故。故使陆贾往驰谕告王以朕本意,王亦受之,毋为灾矣。因以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消忧,存问邻国。

    【译文】

    作为皇帝,我在这里诚信慰问你南越王劳心劳意很辛苦啊!(句话不仅摆明了双方的地位——我是皇帝你是王,你我是君臣关系,你是我的下属,我不承认你自称的皇帝,并且显得亲切)

    皇帝我只是高祖皇帝的一个不受重视的儿子,被丢弃边塞的儿子,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前道路崎岖,不便书信往来问候,不好意思哈!(言外之意:以前交往少了,不好意思啦,以后应该多多交往,减少隔阂。)

    朝廷经过汉高祖离世、吕后篡权等一系列变故,最后在祖宗在天之灵和众功臣的帮助下,诛灭了吕氏一族乱党。一众王侯大臣硬是要我坐上这个位子当皇帝,我是不得不当这个皇帝,皇帝我现在已经登基即位了。(言外之意:我能够当上皇帝是顺应天意,是大家的选择,是众望所归哦)

    听说你在给隆虑侯写信说你在到处找你的家族及同宗兄弟,还请求撤回长沙的两位将军。皇帝我已经准许了你的要求撤回了将军博阳侯,你在河北真定的亲人、兄弟,我都已经派人观照、问候,任命他们当官,并予以重重赏赐,还重修了你父母祖先的坟墓。(言外之意:你的要求我都已经准许了,还对你亲人、兄弟都很好,重修了你家祖坟,对你够意思,同时你也要掂量掂量,你的亲人、兄弟以及祖坟都在我的控制之下哦,你不要乱来,不逼我对你亲人、兄弟以及祖坟不利哦!)

    我听说你在我的边境一带发兵作乱,不断搞强盗劫掠活动,长沙国百姓被你搞的很苦,南郡百姓更是痛苦不堪。即使是大王的南越国,难道就能在战乱中只获利不受害吗。如果我们双方打起来,必然使许多士卒丧生,将吏伤亡,造成许多寡妇、孤儿和老人,得一分利益而丧失十分好处,皇帝我是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啊。(言外之意:打仗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打起来你得不到什么好处,害处却是一大堆。你不要一意孤行,到时候搞得你治下的百姓都很讨厌你啊!)

    皇帝我本来准备调整你犬牙交错的边界,就此问官吏,他们报告说:“这是高祖皇帝制定的长沙国以南的土地分封给你来管理,不能擅自变更啊”(我接手以来本来要整理内政的,搞好我们边界上的问题,其实这国土本来就是我们刘家的,我哪敢随便就丢了啊)。

    现在我如果夺取了大王的土地,国家也没有大多少;夺取了大王的财富,国家也没有多多少钱(这些土地、财富本来就是我刘家的)。五岭以南地区,我还是委托你去自行治理。虽然大王也自称为皇帝,但两位皇帝同时并立,相互之间没有一位使者用以联系,这是两力相争;彼此只是力争而不谦让,这是仁人所不会做的。我愿意与大王共弃前嫌,从今以后,互通使者往来,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

    所以,我赶紧派遣陆贾前来,向南越王你谕告皇帝我的本意,你应该接受,不要再引发战祸了。托特使带去用丝绵做的衣服,厚的五十件,中的三十件,薄的二十件,赠送给南越王你。希望您把这当成好消息,消除疑虑,尊重邻国。


    据历史记载,刘恒在写这封书信的同时。也在军事上有所布置,最后赵佗也回了一封书信给刘恒表示愿意取消皇帝番号,归附大汉朝。


    汉文帝主政后,在民生方面采用道家思想进行治理,减免赋税,将国有资产让利于民,这些都为汉朝的强盛打基础。据历史记载刘邦时期全国人口总计1300万,而到了文景时期全国人口达到2500万左右。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汉文帝轻徭薄赋,但结果却是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国库钱太多,余钱长期不用堆放在那里,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腐烂断掉了。这正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是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服御”是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帝王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23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但凡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工匠,让他们算算要花多少钱。“召匠计之,直百金。”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听了后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就是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文帝的穿衣很是朴素,“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古书中常见到“绨”这个字,绨是厚缯,质地较粗,也就是粗布袍子。汉文帝不仅自己穿粗布衣服,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慎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作出榜样。

    北宋文学家吴垧在《五总志》中,还记载了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的故事。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作了节俭的表率。

    《史记·孝文本纪》还记载文帝下令:“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就是说,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

    汉文帝这一系列言行,正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典范。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是在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这一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一个少有的盛世,汉文帝的这些举措为大汉朝奠定了300多年的基业,可以说道家的思想功不可没。

    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德经》也是如此。《道德经》年代久远,由于传抄的错误和人为的改写,导致现有《道德经》版本众多,再加上古文与后人文字的差异,就更加剧了对《道德经》理解的不同。特别是后来流行的几个版本由于人为改写和传抄错误,内容本身已经不能很好地自洽。以前我在读《道德经》时经常会有读不懂的地方或者有心存众多大疑问的地方,直到读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老子》,才解开了很多困惑。

    本书就是以帛书甲乙本《老子》为底本,通览全文后,以其主旨为主线,重新理解《道德经》的各章各句,并做的解读。自认为基本具有完整的体系,内容能够自洽。由于本人并非语言文字专业,解读中的错误必定不少,现将书稿草稿先发到网上,主要是征求不同意见、建议,以便不断修订、完善。

    感谢关心和提出宝贵意见的每一个人!!

    本文为原创,目前为手稿阶段,尚未定稿,版权所有,可以转发本文链接,不得抄袭、转载。本文仅做探讨和收集意见建议之用。

    香港剧大汉风之吕后篡汉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大汉风之吕后篡汉高清剧照,大汉风之吕后篡汉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