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酷视频
剧情简介
晋城国宝:青莲寺传奇之(十四)二度出山
上回说到了北周武帝的灭佛,慧远法师退居青莲寺;在这期间,他自学经典,研读更加刻苦,对于这一段历史,《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碑文记载详尽:
承光二年,周武帝集沙门于殿庭,宣布废佛教意,众皆暗默,帝五问,师五对,抗声厉色,不为之屈。教之不废,师力居多。师退隐青莲,造《华严》、《地持》等经疏
"慧远法师退居青莲寺,我们不妨穿插一下,来讲讲“山西二位慧远法师”的历史典故。
一 三晋二慧远
历史上,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高僧,名叫慧远;他在庐山居住的时候,创立了东林净土道场,成为一代贤达;
而山西晋城青莲寺也出过一位慧远法师,他是北周人,比之前的慧远要晚些年,也是一位高僧。
巧的是,两人都是山西人,前者是晋北雁门楼烦人,而后者是晋城高都人;这正是
“一个山西 两位慧远;佛界双奇 双峰辉映”
"我们介绍过净影寺慧远大师远赴河北临漳,即邺都攻读佛学知识;
而他为什么要去邺都学习呢?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就定都在邺,那里也成为中原地区一处极为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我们知道曹操曾经举办盛大的集会,为刚建好的“铜雀台”赋诗,以此来甄别群臣是否有拥立自己称帝的忠心;而当时还有金凤台、冰井台,他们和铜雀台,并称“邺城三台”,都是临漳的著名景点,可见邺都繁盛。
"慧远来到这里后,潜心学习,埋头经典,受到了诸位高僧的青睐,而他的好学也引起了当时佛教界的关注,邺城的诸位大德几乎都参与了他的受戒仪式,传为一时的佳话。
《续高僧传》是这样记载如此荣耀的:
北周沙门慧远,依法上僧统受具,光统律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时以为荣
慧远取得僧伽资格后,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了大隐禅师的《四分律》,继而花费七年时间钻研《涅槃经》、《地论学》等名篇,成为一位经律俱通的佛法大儒。
而他最牛叉的事迹之一,是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那场争辩;五问五答,成为佛教界护法事实的“巅峰之战”。
二 创建青莲寺
慧远从河北学成归来,回到家乡就要“另起炉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一直没有讲过,原因很简单,历史没有解答。
"
从推论的角度说,当时他师傅昙始法师尚在,主持古藏阴寺;而根据佛教规律,一般弟子的修行达到一定级别,就要开宗立派,广传佛法,所以这大概是根本原因;
但是,做生意要创业资本,创寺也需要资金,他造青莲寺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信众,《续高僧传》这样记载: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各出金帛,为 之兴会。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携诸学侣返回高都清化寺,四众叹赏不已,各出金帛为之建讲堂
因此,他就在现在下院的位置,创立了古青莲寺;据说原名为清化寺,当地人称为硖石寺。
三 二度再出山
法师躲在山西避居人世,清静两年以后,周武帝果然暴病而亡;宣帝即位,恢复佛法;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静帝下旨全国恢复佛、道教法,重修寺院,再造佛像,亲自下旨安置高僧大德,慧远被礼送到河南嵩山少林寺。
再以后呢?第二年杨坚就代周称帝,大隋就建立了。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陟岵寺为大兴善寺,还找到了名僧主持,不仅如此,他还下旨在五岳各建一寺,并在他游历过的四十五州都创建大兴善寺,邀请名僧弘法。
由于当初据理力争的故事太多传奇,慧远法师也在大德之列,受到文帝的特别器重。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泽州刺史一看本土高僧太少了,于是恳请慧远回老家来传法,于是他就又回到了故土。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文帝下诏,说太想他了,要他到西京来讲法,言辞恳切,十分感人;于是慧远便再次西行,当时文帝下诏宣召的人一共是六位,要推举高人主持天下僧尼法事,就是召开政协会议票选全国佛教协会会长的意思,而慧远为公推之人。
入京以后,文帝还新建了净影寺专门供他居住;当时慕名而来的僧尼足有700多人,他们都投到了慧远门下;
每当他登台讲法,掌声雷动,极受欢迎;他性格直率,戒律严明,因此教徒很多,门下后世知名的徒弟足有数十人,几乎占满唐初的半壁江山。
当然,这时候已经是慧远法师的晚年;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文帝恭请慧远勘定佛经教义,编译经文;
"当年,他就圆寂于长安的净影寺,终年70岁;青莲寺下寺现存的唐碑《硖石寺大隋慧远法师遗迹》碑对此记载为:
“开皇十二年没于京净影寺,是日辍朝。帝曰丧吾国宝矣”
"至此,青莲寺创寺祖师慧远法师传奇的一生终于落幕,他一生光彩照人,护法建寺,著述佛经,成为北朝至隋朝之际的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高僧,和智颛法师、吉藏法师并称为“隋初三大师”(韩静),彪炳青史。【马上订阅 关注珍稀文物 触摸古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