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酷视频
剧情简介
新世纪前十年,中国抗战剧花开两朵,各自娇艳。以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角,表现共军抗战的剧仍然是主流,涌现出了《历史的天空》《亮剑》《生死线》《我的兄弟叫顺溜》《永不磨灭的番号》等一批力作。以国军将帅为主角,表现正面战场抗战的剧也突破了重重束缚,成批出现在荧屏上,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远去的飞鹰》《血战长空》《长沙保卫战》。
共军方面,姜大牙狡黠而勇猛,李云龙逢敌必亮剑,李大本事既像诸葛亮,又像韦小宝,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狼性男人”的特质。他们在战争中没文化但有智慧,战斗的过程充满意外惊喜。他们在生活中是大老粗娶好妻,充满了美女与“野兽”的戏剧反差。
国军抗战属于戴着镣铐跳舞,既要表现国军曾经的浴血奋战,张扬中华民族之威武不屈,又要强调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主导作用,其间分寸十分玄妙。《我的团长我的团》通过残酷战争折射民族性格,《中国远征军》讲述中国赴缅甸远征军的惨败和大捷,《远去的飞鹰》和《血战长空》从不同角度勾沉了中国空军的勇武精神和强悍战力。
以共军为主角的剧由集体叙事、圣徒叙事而回归个人叙事、人性叙事,是一种进步。以国军为主角的剧能破土而出,也是政治氛围和创作理念上的进步。而共军和国军在这些剧中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时有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兄弟相煎,摩擦甚烈,有时候兄弟同心,共御外侮。不同的剧有不同的切入点和表达尺度。
1《历史的天空》:
共军内耗忙,国军忙内耗
片长:36集
首播:2004年8月1日
出品方:小马奔腾
导演:高希希
原著:徐贵祥
编剧:蒋晓勤、姚远、邓海南
共军:英勇顽强,内耗不断
国军:互相倾轧,抗战不力
关系:摩擦多,合作少
分析:《历史的天空》中的共军,以姜大牙为代表的地方武装,深谙游击战术的精髓,神出鬼没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而需要硬拼时,他们也敢于刺刀见红,战而胜之。应该说,在对共军与日寇作战的书写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突破在于对内部矛盾的描写。以往的同类剧,我们只见国共之间摩擦不断,少见同志之间你死我活;只见中央军对杂牌军的倾轧,不见党内山头之间的角力;只见正面人物之间的战友情深,看不见血淋淋的清洗,革命者的隐痛和心结。其实革命就是一边打赢敌我之争,一边解决内部矛盾的过程,因为有所避讳,一些历史事件显得模糊不清或逻辑不通。《历史的天空》没有避实就虚,把基层党内斗争的真相端给了观众。比如说其中的一场戏:麒麟山军分区党委成员就姜大牙去留问题的较量。包括后来的“纯洁运动”和“文革”都有所表现。其表现内部斗争的尺度,在之前和之后的电视剧中都很罕见。
描写国军那头的内耗更无顾忌。杂牌军79军苦战日军,中央军长官部不给弹药,也不发援兵,还不让撤退。这是老蒋在借日军之手倾轧异己。79军突围,死伤惨重,中央军高汉英部等着对之进行最后的“解决”,却接上峰命令放79军一马,实际上是79军老军长陈上将在老蒋跟前说了狠话,才保住残部编成79大队,归入建制。这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斗争激烈,谁也不能把谁彻底消灭。
剧中,共军积极抗日,国军消极抗日,平常两相无事。但在双方协同行动时,国军总要想法子暗算共军,然而共军总是早有防备,中央军最后里外不是人。国军中的杂牌军则作战勇猛,与共军惺惺相惜。也就是说,《历史的天空》看待国共关系,有一种源自“皖南事变”的受害者心理,中央军的面目可憎。另一方面,国军中的忠勇之士也不能埋没,这就有了石云彪和高秋江这两位国军中的抗日英雄。
共军忙内耗,国军内耗忙,《历史的天空》在这一问题上前所未有地大胆,在历史真实和人性真实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亮剑》:
共军挺牛气,国军也给力
片长:36集
出品方:海润影视
首播时间:2005年,央一。
原著:都梁
编剧:都梁,江奇涛
导演:张前,陈健
共军:狡黠勇猛,抗日主力
国军:同进共退,毫不逊色
关系:大处合作,小处摩擦
分析:电视剧《亮剑》洋溢着当今时代所罕见的阳刚气息,提供了用“生意人”思路算计鬼子的新视点,塑造了一个以抗命为乐的另类将军,还说了很多老百姓爱听的大实话。
《亮剑》写共军,战术层面下了很大功夫。李云龙一出场就用全团火力掩护一门迫击炮,悄然把阵地前推500米,使鬼子指挥部进入射程,两枚炮弹轰掉鬼子的大佐。这样的描写,八路军不再是攻无不克又语焉不详的神兵天将,而成了打得漂亮说得明白的铁军。《亮剑》的战斗情节当然少不了艺术虚构,但看起来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李云龙率领的不是民兵和游击队,而是八路军主力团,他们不只是神出鬼没,而是经常和鬼子硬碰硬。
抗日有正面战场和游击战场之分,缺了哪一个都是片面史。正面战场上不只是溃败,打得漂亮、打得壮烈的战役也有不少。1939年11月,昆仑关大捷,年仅35岁的杜聿明也一战成名。1939年至1941年,三次长沙保卫战均告胜利,中国将领薛岳被日军称为“长沙之虎”,数年之内无敌敢来犯境。
《亮剑》给了国军中爱国将领以足够的尊重。黄浦五期毕业的楚云飞,用一手漂亮的沙盘作业折服了从来只凭直觉和勇气打仗的李云龙,二人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兼对手。在军事谋略,胸襟气度,单兵技能等诸方面,楚云飞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李云龙,只不过是因为楚云飞选错了阵营,最后一败涂地。因为楚的优长铺垫很足,李的胜利才更显可贵。
在李云龙一时狂怒轻率地攻击敌人重兵防备的平安城,晋西北天翻地覆,国、共、日三方的参战兵力达到几十万人。虽然信息不通,楚云飞正确判断了形势,果断出手阻击敌人。应该说,在枪口一致对外的年代里,国共两军有过心有灵犀的配合,但这样的事实没有在文艺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亮剑》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李云龙的形象,也悄然地还原了历史语境,把国军写得也很给力。李云龙pk楚云飞,这种借鉴了武侠小说和香港黑帮片的双雄对决叙事,令抗战剧耳目一新。
3《我的团长我的团》:
共军不露面,国军嘴挺欠
片长: 43集
出品方: 华谊兄弟
编剧:兰小龙
导演:康洪雷
主演: 段奕宏,张译, 张国强
首播: 2009年3月5日(江苏,东方,北京,云南四大卫视)
共军:基本阙如,只有一位红色青年(小蚂蚁),热血激进
国军:高层颟顸,不恤人命,底层从军心涣散到英勇无畏
关系:国军团长龙文章在精神上佩服小蚂蚁,但不愿意承认
分析:《团长》中,共军没有出现,国军也不像军队,只是一些穿了军装的中国人。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探讨人生。编导反精英,反权贵,批评民族劣根性的立场很鲜明,而挺草根,赞平民,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也一目了然。这从主要人物的命名就看得出来:
师长“虞啸卿”,谐音就是“只会咆哮的愚昧公卿”,如唐基所说,“你只是把岳飞挂在嘴上的短视之徒,人们不会记住你的,因为你什么都没做”。他在鼓动士气和培养信徒上有两把刷子,可是在统驭兵权和随机应变上不及格。“唐基”就是“唐人的基因”,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像唐基这样做事的,上点儿岁数就老奸巨猾,谋一人之运程而不谋国之利钝,诚信之道和手足之谊更是不在眼里。“孟烦了”,孟子的后代自然是读书人的种子,他看破红尘,见谁烦谁,所以叫“孟烦了”。至于“龙文章”,龙是中国的象征,文章想是指锦绣文章,放在中国式世态中难以逃脱蒙尘和被污的命运。
所谓炮灰,在40集以后看得清楚:团长率领突击队九死一生地冲上去了,而且像计划的一样抢占了竹内联山的指挥部,国军获得了最有利的战机。然而,上峰发来指令:攻击立止!你以为你是关键一子,实际上你只是无用的弃子。团长们打退日军一次次进攻,想像中的援军却踪影全无。这对国人劣根性和官场潜规则的针砭有了坚实的支撑。
热衷于对民族性的批判:死都要安逸,热衷于对权威和精英的解构,热衷于挖空心思的谴词造句,这实际上是一部借了抗日的幌子,探讨人性和民族性的先锋电视剧,而非通常意义的情节剧。这部剧非常有料,信息庞杂,但它多少让形而上的讨论,遮蔽了松山战役的惨烈。观众看不到那场悲壮而伟大的战役的全貌,看不到此战的战略意义,看不到抗战史上至为重要的一块拼图。电视剧只是在这块拼图的边缘划过,心事重重,念念有词,琵琶别抱,另有所成。
在兰小龙后续的作品《生死线》中,对中共地下党员进行了正面描写。廖凡扮演的欧阳山川,几次料敌机先,向国军报信,但国军朽木不可雕,终于还是丢掉了沽宁城。这部剧里的共军仍然不是传统的高、帅、不富但能干型,而是病怏怏的但生命力格外顽强。而国军高级军官蒋武堂空有报国心,没有足够的才干,稀里糊涂地打了败仗。李晨扮演的底层军官龙文章则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神枪手,如同《指环王》里箭无虚发的精灵王子。
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由新一代作者型编剧创作的电视剧,不甘心于归化传统框定的对国共两军的表现模式,而是试图打碎窠臼,将他们还原为普通人,再放诸抗日战场上考验人性。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嘴都挺贱,那是因为他们总在思考问题,并且热衷表达。当然,这两部作品只是剑走偏锋,在已有建筑之外另起高楼,而不是拆除旧楼,原址重建。
4《中国远征军》:
国军打冲锋,共军打酱油
集数: 45
版权方: 盛世骄阳
导演: 董亚春,杨军
编剧: 邱对
主演: 黄志忠,张丰毅,柯蓝,刘小宁
首播: 2011-02-22
共军:以笔为刀,揭露腐败,歌颂勇士
国军:有人大发国难财,有人疆场大无畏
关系:你抗日,我挺你。你贪腐,我骂你
分析:国军是绝对的主角,韩绍功是线索人物,他出现在了两次远征缅甸的所有重要战场上。中国军人如狼似虎的战斗力,彼此掣肘的高层指挥系统,惨痛的野人山大溃败,卧薪尝胆的整编训练,以及猛虎出笼的终极反攻,都在韩绍功的引领下得以展现。虚构人物韩绍功具备了军人的一切优点,而历史人物戴安澜和孙立人也光彩照人。戴安澜一腔忠勇,身先士卒,长眠野人山。孙立人智慧铁血,西式民主思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撤入印度,后来从印度发起反攻。这三人是正面人物,虚实结合,对国军中、高级将领的评价和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军中另一位虚构人物谢孝彰,负责见证国民党的贪污腐化和特务统治。他开始只是刻板,墨守陈规,后来加入军统,变得腹黑,以特务手段控制军队。他在夺权后判断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结尾时知耻后勇,以鲜血洗刷耻辱。
从本质来说,缅甸远征和中共军队没有关系,但电视剧不能没有红线。国军在前方浴血抗战,《新华日报》在后方跟进报道。国民党中的腐败分子倒卖驼峰航线上运来的紧俏物资,大发国难财,《新华日报》发文揭露和抨击。在这部剧中,中共以办报的方式参与了国军远征的全程,戏分虽然不少,但戏剧功能薄弱,可有可无。
本剧最大的贡献是,对抗战史上至为重要的一章“中国远征军”进行了正面表现,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众多历史事件被搬上荧幕。让真相穿过历史烟云进入观众眼帘,让英雄剥去层层遮蔽放出耀眼的光芒,功莫大焉。作为一种平衡,表现国军前方的英勇,就得表现重庆后方的腐败。国军部门浓墨重彩,共军部分也不能踪影全无,哪怕是把打酱油进行到底。
这说明,一方面是近年来在勾沉往事、还原历史方面尺度有所放开,国军可以做绝对主角了。另一方面,主创人员又采取了包糖纸、抹稀泥、酸碱中和等叙事策略,以求安全生产,顺利播出。这对电视剧的品质当然有所伤害,它使作品变得不纯粹,面目模糊,但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似乎也只能如此。
小结:前几年,纯虚构故事的抗战剧中,有较多的历史反思和人性真实,以及审美价值。近年的抗战剧,一方面神话叙事严重,另一方面粉饰成分过多,总体来说水平倒退。而且,国军出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们的舞台为什么要给他人评功摆好”。即使出来了也必有膏药跟随,就是你前方干一件光荣的事,后方必出一件丑陋的事,两相折合之后你的形象也就混沌了。抗战雷剧、神剧则大规模出现,在内实现了“愚乐”,在外构成了笑柄。抗战剧的创作处在了两难境地中:成本低,收视稳定,政治正确,投入产出有保障;可也路窄人挤,该拍的已经拍过了,甚至拍了不止一遍,突破窠臼实属不易。谁对谁错,谁生谁丑,这些已经规定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娱乐性上下功夫了,绞尽脑汁“创作”的结果,就是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这些出格的设计。
【文/李星文】
end
微信号:dusheme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