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太平洋战争

状态: 完结

主演: Jeff Wilburn Tim Barker 

导演: 内详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8(美国)

更新: 2021-08-25 21:53

类型: 纪录片

剧情简介

“观察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妨先从刊物入手,因为它小到普通人都能触手可及,却又孕育着技术、工艺与思想。”这是日本知名军刊《世界舰船》创始人柳原良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中日关系如履薄冰的今天,或许距离兵戎相见仍很遥远,但“纸面的战争”早已在民间通俗军刊之间产生,深度和广度也远非外界所了解。

中日军刊的源头

揭秘中日纸上“战争风云”"

回溯中日军刊的源头,不能不提及20世纪中叶两国经历过的社会大变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台湾为国民党集团盘踞、香港尚处英国统治的“特殊政治环境”,广义的“大中华”期刊圈十分复杂。

“内地的《解放军画报》(1951年2月1日创刊),台湾的《革命军人》《胜利之光》(创刊于1953年3月)都是两岸军队政工部门主办,文字内容意识形态较重。直到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航空知识》的出现,才点燃了普通读者对军事的热情。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动员戡乱”的肃杀之下,类似的军事科普性杂志却被新闻检查机关以“泄密”为由“枪毙”。

至于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整个国家接受美国军事统治,“去军事化”与“和平主义”一度成为思想界主流。普通人忌讳谈兵,只有那些家人或朋友死于太平洋战争的人才会期望以“遗族会刊”的方式传播些战史回忆等等。这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推出的《丸》,其中尽是原日本帝国海军老兵及眷属的作品。出于谨慎,许多与美国交战的内容都用隐晦的方式改写了,例如美军经常用“他国军”指代。之后,随着中国内战和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国所扶植的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共产主义朝鲜与资本主义韩国对峙,自命“自由阵营旗手”的美国逐步放松对日本的军事约束,尤其1950年警察预备队(自卫队前身)的诞生,令日本“重新武装”成为可能,出版界的“恐军”情绪也逐步消退。

1957年9月,由柳原良平、石渡幸二等船舶发烧友主办的刊物《世界舰船》问世,这一刻,被普遍认为是日本民间通俗军刊的“纪元”。

揭秘中日纸上“战争风云”"

以对方为“镜像”

“不可否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被封锁的对象,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填补物质与知识方面的短板,‘学习’是第一位的,而近邻日本无疑是合适的老师。”长期关注中日军刊发展的中国军事月刊《舰载武器》主编石宏说。

中国军刊的落后,主要来自外部的信息封锁。石宏采访过一位船舶七院的老工程师,在他的原单位,收藏着从1961年以后国家花外汇买来的大量海外技术资料,其中日本军刊《世界舰船》、《丸》、《航空爱好者》是备受重视的“参考资料”。

“光看文字和图片,当然造不出军舰,但人家提供的信息非常有价值,让我们了解外国同行的动态,技术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位老工程师回忆说,“比方说,有一期《世界舰船》谈到越战期间美军因电磁兼容问题没搞好,导致航母进行舰载机武器挂载时发生大爆炸(指1967年的‘福莱斯特’号事件),这对我们进行军舰电磁信号管理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不仅军队和科研部门,70年代末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军事知识的渴望,使得《现代兵器》(1978年)、《舰船知识》(1979年)、《兵器知识》(1979年)、《坦克装甲车辆》(1979年)等刊物一经面世便受到热捧。

揭秘中日纸上“战争风云”"

随着连续出版带来的“内容缺口”,各家刊物都不约而同地开启了编译工作。“作为追赶者,向相对发达的日本同行寻找‘内容’是中国军刊无法绕过的阶段。”在某家军刊任职多年的编辑任兵(化名)回忆,“我们可把这种局面称作‘镜像’,领域比较对口的中日杂志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内容跟进’,比如《世界舰船》出现金刚级驱逐舰的介绍,中国两本舰船类杂志会迅速予以关注,而《战车》围绕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报道,也在兵器类期刊上得到体现。编译之后的时间间隔也有一些,不过大致不超过两个月。”

“能给军刊写稿的人,当时手里有几本日刊,就算是‘王牌’了。”任兵展示了一本贴有“国防科普有奖征文”标签的《战车》,“这是我在1990年征文比赛中获得的奖品,这本杂志在日本要卖1050日元,若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渠道买,总费用超过五六十人民币,在那个条件有限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风水轮流转

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经济迎来飞跃发展,媒体竞争更加充分,特别是1999年之后,《兵器》、《科技与国力》(后改名《兵工科技》)等新杂志不断涌现。“三大知识”以及《现代军事》等老牌军刊也积极适应时代需要,中国内地军刊整体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002年以后,铜版纸全彩印刷几乎成为中国军刊的“门面”。“哪怕是全黑白照片的版面也要过一遍彩印机,这与日本人有意将现代军事题材文章安排在头36页彩页,后面历史文章用单色黑白印刷(有钱的变成双色印刷)形成鲜明对比。”石宏说,“有段时间,内地有家军刊讨巧,拿轻涂纸出版。与铜版纸相比,轻涂纸薄得多,但价格便宜,也能‘冒充’是全彩铜版纸印刷,但没几年就被读者抛弃了。如今国内主要军刊都变成正宗的全彩铜版纸杂志,可以说门槛已然确立”。

揭秘中日纸上“战争风云”"

反观日本,由于1985年生效的《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令日本出口乃至经济增长陷入长期疲软,原本就有些“小众”的军刊业逐渐步入“下行轨道”。

另外,中国军刊作者的数量也丰富得多。众多作者中,水平最高的当属各大军事院校的教授讲师,他们有最丰富的资源和最专业的军事知识,受过专业培训;其次是军校生和部队机关人员,他们主要是业余创作,军事水平高,但文笔差一些;最多的作者是那些军事爱好者们,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出于兴趣爱好,稿件来源多是翻译国外文章或网上搜索而得,这对杂志编辑而言也是考验。

几位资深军刊编辑注意到,与中国作者相比,日本作者的一大强项,莫过于强大的兵棋推演能力。以《军事研究》为代表的日刊长年发表大量兵棋推演作品,这些稿件亦常被中国杂志转载。稿件里,日本作者对部队的机动、队形、武器配属等都有专业描写,文章有很高的可读性,有时甚至会加入一些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之相比,中国军刊罕有兵棋推演类稿件,对于军事演习的描写也更多是宣传稿,实际内容不多。另一方面,大多数作者很少接触推演类信息,很难撰写这类专业知识强的稿件。

国家关系的“纸面呈现”

日本军刊里,对中国的关注度呈现出“蔑视到重视,再到夸大”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前,日本的假想敌是苏联,对中国军力不太关注,尤其当时中国经济水平低,主要以陆军为主,海空军实力弱,日刊很少有对中国军力的报道。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军队建设进入“忍耐期”,日本认为中国军力进一步下降,少数右翼分子更是喊出“几小时消灭中国海空军”的疯狂之语。这时,日刊有关解放军的报道一般都是各种明褒暗贬,但关注力度并不大。

直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重大国产装备研制取得进展,苏-27歼击机等新装备引进,标志着解放军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恰在此时,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盛行,日刊关注中国国防的稿件越来越多。例如日本《航空爱好者》就在2000年前后连续刊登有关中国歼-10歼击机发展的文章,对于歼-10性能做了相当详细的介绍。现在再看这些文章,其中相当多的内容都与实际情况相近,说明日本作者确实得到不少内部资料,能将其刊发也说明日本对中国军事的关注度。

2012年以后,由于中国实力的快速提升,日本军刊界又从“自大”转变为“自卑”。日本认为,中国军力快速发展,已经是自卫队很难匹敌的,日刊文章把自卫队形容为“短时间抵挡解放军进攻,为美国介入争取时间的耗材”,而对中国军力的报道文章全面转入“照抄”形式,原创文章越来越少,多转发中国《兵器知识》《舰船知识》里对于解放军装备的照片和文章,对中国武器的评价也更为客观。日本《军事研究》主笔河津幸英、田中三郎认为,中国装备,特别是陆军装备已经超过日本,空军双方基本持平,但海军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日刊也承认,海上自卫队的整体实力虽然超过中国海军,但仅从反舰能力来说,中国反舰导弹的射程、威力、精确度都超过海上自卫队,对舰攻击能力比日本要强。

与此相比,中刊对日本的关注度一直都非常高,日本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装备、老武器的改进、部队编制的改变、驻地的调整等等都是各大杂志关注的对象。譬如《航空世界》杂志在2014年6月号密集刊登关于驻日美军、日本自卫队编制情况的专题报道,也引起日方的注意。

“这些文章几乎全部编译或引用日本各类航空专业杂志,关于驻日美军基地位置,该杂志也充分利用谷歌地球的信息。他们不止局限于日本军事基地的报道,还进行了相对谨慎的描写。”当时,《航空爱好者》专栏作家田边义明如此评价:“我对中国杂志的评价一直是冷静客观的,但这一次能感受到它们真的努力了,中国似乎越来越关心日本的防卫能力。”

揭秘中日纸上“战争风云”"

纪录片全彩太平洋战争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全彩太平洋战争高清剧照,全彩太平洋战争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