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简介
人总是失去了才会回忆。无味的白开水也变的醇香悠远了,贫乏单调的画面也斑斓多彩了。曾一天天期盼离开,等离开了就开始想念,等变成回忆时就开始怀念。
大三下学期去阿勒泰支教一学期,我被安排到离富蕴县一百公里的喀拉布勒根乡。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大巴后换成中巴,坐如摇篮却没丝毫睡意,心随着一颠一颠期盼着。只是茫茫的无边,翻了一座座山,遥远的好似在另一个星球。
等到心疲神劳了,到了。小小的乡,安居乐业的人,自由闲散的牛羊,平静的没有涟漪的夜。人们居住在河床上,两边是高峻连绵的山脉。
我像进入了世外桃源,是看不到丝毫生命的死寂,更像是一个无形的笼子。唯一的心灵之所是不远处的——乌仑古河。她像个恬静的女子静静地滑过,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而我却迷失在她飘渺妙曼的背影里。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溜到河边,坐在四五十米的悬崖上,静静听着。听这条神秘古老的河藏在心底的歌。她静的好似处子,幽深而净明。透明的碧绿像玉镶嵌在这青褐色毫无生极的土壤上,又似一条丝绸般缠绕在这原始、坚硬、裸露的土地上。添了一丝灵性,一缕难掩的柔情,一点生命的气息。
我像个忠实的守护者,可真正的战士是我脚下的岩石。而我,只是个偶然的过客。忘记了时间只是凝眸于这条柔波,猜测着她的过去,猜想藏在她心底的故事。等到黄昏时,也只是徒劳的空想,我依旧沉侵在五彩的梦里,恋恋不舍地逶迤而回。
奇怪的是桥的左边,水似一位安静、温柔、多情的女子;而桥的右边,却猛然变成了一位活泼、俏皮、不安分的女子。我喜欢左边的静态美,也喜欢右边的动态美,但更倾心与左边。若没有蓄意已久的静何来猛虎下山的动,那平静的表面谁看到了从未停止的暗涌。
从此喜欢上了水,愿身如水,心已似水。
阿勒泰的风是出了名的大,刚到时看到当地居民脸都是棕褐色,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一是因这儿风大,紫外线强,气候干燥;二是这儿原是游牧民族,四处游牧,经历风吹日晒。于是担心半年后自己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幸好还是本色。唉,本性难改!
我喜欢黄昏,而这儿风中的黄昏是最美的。站在桥上,看着夕阳为远山披上霞衣,看着穿着华丽舞衣欢舞的河水,看着赶着牛羊归家的牧人,看着炊烟袅袅从树林升起。这时的夕阳像慈母的怀抱,等待游子的归来;此时的夕阳是情人的眼,融化成心间的一潭柔波。
任风恣意侵略着我的身躯,一点点渗透肌肤。那种感觉好像自己只是一片雪花,简单的只有花纹,干净的只剩透明。而我穿着棕色风衣,围着玫瑰红丝巾,戴着墨镜矗立在只有黄昏、风和我的世界。这时的黄昏只属于我一个人,这时的身躯只是空白。心融化在了玫红色的清波里,灵魂散在了这诱人的黄昏,思想随风去了天的另一边。
蜿蜒的河我终究不知她来自何处去了何方,就好很多人、事、物。我被有形无形的墙围住了小小的想飞的心。
所喜山上有很多大小不一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水千年的磨砺被遗留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不难猜想这儿曾是水的世界,或许在远古时这儿是海的世界,或许是一条汪洋大河。这些石头来自无名的地方,却被遗留在这儿,等待着。静静等待着,直到天荒地老。
闲暇时我便提个小篮子,爬到山上,弯着腰,像个淘金者,寻找我的石头。听当底居民说这儿有“戈壁玉”,我到不是为想觅一块“戈壁玉”而艰辛爬涉,只是嗜好石头。
对石头我有种独特的爱和迷恋,自己也不清楚为何。记得三毛有段时间也很迷恋石头,捡来一堆,仔细揣摩,最后在上面附上生命的色彩。我不想去模仿谁,因为我不可能是第二个三毛。况且,我本就是独一无二,又何必模仿。可我赞同她的观点:每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我亦想信每块石头不仅有生命,还有自己的灵魂,它们有自己的故事,有属于自己的歌。
精挑细捡后,沉沉的一篮,在河里一个个洗净,气喘吁吁地提回宿舍。然后一一摆放在窗台或书架上,有些根据表面的斑痕、纹理用笔随意涂抹上自己的梦。后来学生们知道我喜欢石头,便把他们收藏或捡到的漂亮石头送给我。直到窗台上已无处摆放,便把一些很喜欢的装到箱子里。
日子就在我和石头之间流逝。到走时最心痛的莫过于我的石头,由于行李太多,路程又远,只能学着舍弃。临走前几天趴在石堆里,一个个拿起放下,每一块都记载着我和它的点滴。相遇、相识、相知、相惜,为它披上彩色的梦,为它谱写灵魂的歌···没有人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带走了一些小而轻,最喜爱的;还有一些学生送的,做个纪念。
在回学校的路上,梦里梦到了我的石头,我听到它们在哭泣,被我抛弃了的爱。那个满身仙气道骨的老子,那披着红色斗篷在雪中赏梅的黛玉,那个梦中微笑的八戒,那个···它们又将归于死寂,千年的等待,千年的沉默,谁会再将它们怜。
遗憾的是毕业时因各种原因,又丢弃了好些,现在留在身边的已寥寥无几。只是叹息,生活让我们学会舍弃,懂得得失。可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得与失又如何衡量,谁有能说抛弃不是因为无奈?
天的另一边还是那条河,那些石头,那黄昏中的风。都远了,远了。最后成了黄色的记忆,在寂寞时发着陈旧的芬芳。
(作者:玉雪蝶)